高考作文写作经典技巧之立意
第1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文章立意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文章立意
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深刻,表现出较高的思维水平,以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得高分甚至满分呢?首先是考生平时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平时要多读书、多看报,关注自然世界、历史文化、社会热点,做点思想、文化积累。另外在立意时,要善于小中见大、旧题新作、化虚为实,以求立意不俗,夺人眼目。
立意指确立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中心的约束,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中心好比统帅,无统帅的士兵,只能称它为乌合之众。那么,如何很好地确立文章的中心呢?对这一方面,我作了一些小小地探索。
一、立意求新法
所谓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个人》一题,写作之前在先确立“为何尊敬”这一中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腐败”而尊敬。这样一来,再叫学生写一篇《我不喜欢的一个人》,学生马上会想到李洪志,想到他残害人民的思想而确立不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当然具有时代气息。
二、立意求奇法
所谓立意求奇法,是指写文时不落俗套而给人出乎意料的立意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给文章立意的方法,我们也可称之为“反弹琵琶法”。
例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多数人都知道,一般人认为该批评、讽刺的是南郭先生,因为他没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从这个角度认识,这是求同思维。我们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批驳齐宣王。假如不是他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当今企业中,不是有很多的“齐宣王”吗?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会别致。
这种立意方法较为常见,诸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等到,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三、立意求深法
所谓立意求深法,就是以小见大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目尽传精神”。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而《平民总统孙中山》一文的作者马庚存,也就是通过记叙孙中山先生日常生活的六件小事,赞扬了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这一伟大而优秀的品行。
再如:《一件小事》可以通过身边、周围发生的一件小事,反映改革春风给人们思想观念、物质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歌颂“改革开放”这一大主题的目的。
四、三求:求准、求深和求新
1. 求“准”。考场作文由于考生各自的心境不同,接触试题的感觉也不一样,有的人乍一看到文题就感到茫茫然,似乎是这样写也不好,那样写也不好,左右为难,有的人似乎觉得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也可以,同样拿不定主意。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冷静下来,将多种印象分析比较一番,然后确定写什么而不应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而不应该怎样写。这样的分析比较大约分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对一个文题的内部结构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找出文题的侧重点,然后再确定怎样立意;第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题目的比较。例如2007 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很多考生没有认真分析文题的内部结构,忽视了“诗意的生活”和“诗意地生活”的区别,导致作文偏题。“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文章应重在描述或赞美一种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是动宾结构,表现的是一种过程,文章应重点揭示我们将选择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2. 求“深”。文章的主题,不仅应该正确、鲜明,有的放矢,而且应该力求深刻。要做到深刻,就要把反映的对象所蕴藏的本质的意义挖掘出来。从大量的考场作文看,立意不准确的不鲜明的每次都只是极少数,而立意肤浅、不深刻的那就相当多。历次高考约占百分之七十的考生作文成绩徘徊在及格左右,究其原因,就是立意不深刻,一般化。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主题一定要开挖得深,要言及事物的本质所在。例如2007 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一步与一生”,这个题目从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并列短语,从逻辑上分析,这里面则涉及到一种关系,即一步对一生的影响。这个题目写起来很容易流俗,趋于浅显,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从深度挖掘,找到“一步”与“一生”之间的特殊关系。
3. 求“新”。立意要新颖独到,不陈旧,即韩愈所说的“唯陈言之务去”,也就是提出或回答了众所关心的问题,或表现了新鲜的见解,使人读了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要想作文的立意新颖,就得经过认真的分析,抓住事物的特点,要想立意有独到之处,就必须摆脱一般的见识,发人所未发,或发人之不能发。例如2006 年全国卷关于老鹰、乌鸦、牧羊人及小孩的故事便是一道极有特点的新材料作文题,也是高考作文中第一次用新材料作文这种形式,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乌鸦没有自知之明,一味俯冲,结果闹出笑话,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作为这篇作文的立意。
五、四角度:现实、人文、历史
1. 现实角度。“文章合为时而著”,立意深刻的文章,一定要真实且具有现实性。纵观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突出。以全国卷Ⅰ近三年的作文题目来说,都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紧紧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以及人生的思考。因此,考生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是写依靠材料堆积而成的“三段式”作文,或者是就事论事,局限于作文材料,而是要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考生增强现实意识,面对作文命题要学会从现实角度思考,从现实角度引申与立意,并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2010年全国卷Ⅰ的部分优秀考生就能够在领会漫画的基础上,以寓言的形式和杂文的笔法指斥当今社会的阴暗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的考生从中生发出对教育问题以及对人才培养问题的追问,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性,立意不俗。
2. 人文角度。人文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倡人文精神是时代需要和大势所趋,也是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人文精神是指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和深怀忧虑;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在高考作文中,体现出自己所拥有的丰富而高尚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例如2010年江西省的作文题目“找回童年”,在命题中就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小朋友们压力过大,导致童年过早离开的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有很多优秀考生意识到命题是围绕“功利性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来说的,于是联系现实报道中的一些相关信息,如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已经懂得根据其他小朋友的家世背景来选择是否交朋友,而幼儿园里的老师对“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额外照顾,已经屡见不鲜等,往昔对比,探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怎样“摆脱”功利性的熏陶,回归真正的童年的问题,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追求功利的深刻反思,通篇浸透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3. 历史角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以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为载体,或以诗文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情感适度引申,对文题作形象别致的阐释,使文章的立意自出机杼,与众不同。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我们钻在故纸堆中,预备点“秦砖汉瓦”般的陈旧素材,而是要求我们更多地思考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素材,在思辨中深刻思想,从而体现自己的文学积淀和语文素养。例如在2010年全国卷Ⅰ的作文中,有部分优秀的考生能够透过漫画本身,辩证地思考历史与现今,努力揭示时代发展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的立意角度必然会使得考生作文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4. 自我角度。写作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只有绽放出个性光芒的文章,才有灵性与活力。因此,高考作文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拿到一个文题,我们可以海阔天空,驰骋想象,作历史的、人文的、现实的联想,也可以反观自身,发掘生活中触动自己心灵的动情点、闪光点,并从自我角度,以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对命题作阐释。这种立意更具真实感,流露真情,使文章真切感人。例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中,就有考生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自身和自己所在的群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90后群体的缺点并给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使高考作文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感受,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把文化角度、生命意义的角度作为立意的突破口,赋予作文题目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或阐发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从而让自己的文章立意具有思想的深度,更具启发性。总之,作文的立意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做到准确、深刻、新颖、真实。而文章要深刻,就要有高远的立意,体现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第2篇:高考作文之立意篇
作文立意
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善于立意,是写高质量作文的关键。“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词句如衣饰,立意乃精魄。过好立意关,当慎。下面分述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
第1讲,高视阔步立意 所谓“高视阔步”,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有才识。
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力避平淡放眼高远。深刻高远,总是从宏阔而高远的心灵视野出发,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流于一般。若能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2.古今中外纵横驰骋。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分析,多方向探寻,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
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例文借鉴】
仰慕你——中华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最后“卒章显志”——“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2008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例文借鉴】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是一种拒绝。因为你不喜欢,或者你不需要,或者你伤及自尊,所以你选择了拒绝,你说:“不!我不需要!”
说不,是一种放弃。你在不懈的追求中饱受煎熬,甚至历经艰辛,离成功一步之遥时,却坚持不下去了,你面露痛苦之色,无奈地摇摇头:“不,我不行了。”
说不,是一种反击。也许,你承受了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误解;也许,你受尽了只有你自己才了解的太多的屈辱;也许,你再也忍受不了那些不负责任的指责,终于,你气冲牛斗,爆出一声怒吼:“不!你们给我闭嘴!” „„
谁也不能否认,说不,是天赋人权,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你可以在种种情况下说不。但是,作为你真诚的朋友,我还是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不要轻易说不。”
道理很简单:就像忍受不了窗外的喧嚣和飞尘而把窗户紧闭一样,你不开窗,也拒绝了所有的明月清风鸟语花香;就像“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倍的努力一样”,既然你已经心急如焚、挥汗如雨地在断垣残壁中刨了十多个小时,为了那个在黑暗中挣扎的生命,你绝不会在最后的时刻轻言放弃;就像我们的国家在面对那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横加指责时,依旧面含微笑,耐心解释“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样,我们可以压住心头的不平和愤怒,因为我们明白,简单地说不并不能让他人心服口服。
其实,我中华传统经典之一《易经》早就告诉我们借助阴阳二气的“生生”规律,掌握天地人道,教导我们修身养性,然后才能“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儒学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更是强调做人尤其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必须韬光养晦、恭顺隐忍,惟其如此,才能跟周围的人们和谐共处、和气一堂——这也是我们国家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需。动辄说不,只会徒增龃龉,弄得人人心气不顺,个个忿忿不平。
虽然如此,但是,朋友,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要说不。在应该说不的时候,你必须毫不含糊地大声地说:“不!”
就像屈原再也忍受不了楚怀王的昏聩,不愿跟奸佞同流合污一样,他以五尺之躯怒投滔滔汨罗,从而向当权者和楚国人民喊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声“不”;
就像文天祥不愿高贵的灵魂在蒙古人的铁蹄下被践踏一样,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保持了一个中华士人高傲的操守。他的一声高震云霄的“不”,着实将一颗“丹心”刻在了灿烂的中华“汗青”之上。
朋友,我坚信,不远的将来,当我们中华民族以和平的姿态真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以强大的国力跟世界各国礼尚往来之时,我们就不必再韬光养晦、隐忍不发了,我们就可以大声地对那些饱含傲慢与偏见的指责说不!所以,不要轻易说不,说出来必声震环宇。
文章清晰地阐明轻易说“不”即“简单地说‘不’”是不可取的;但不是不要说“不”,应该说“不”的时候,就要坚决说,说得声震寰宇,考生理解文题非常准确;文章拈来眼前的汶川地震、西藏*,古时易经的阴阳、儒学的主张、屈原的投江、文天祥的不屈,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这种从宏观入笔,大处立意的视野更值得借鉴。
第2讲,多向思维立意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关乎作文的成败。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如:变常见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纵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换立意角度、进行多向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的多向立意法有以下五种:
1.顺向立意法,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2003年高考作文,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
2.逆向立意法,又可称为“反弹琵琶法”。“反弹”就是运用逆向思维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逆向思维,即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如以下材料:“一个女孩趴在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很可爱,小女孩平时常和它嬉戏。看见小狗悲惨地死去,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便把小女孩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了另一扇窗子。从这个窗口望出去,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境顿时开朗起来。老人慈祥地对小孩说:‘孩子,你开错了窗。’”在上述材料后提出下列要求:“小女孩是不是开错了窗?请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中的“是不是”“思考”等词语,为考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少同学都认为这个小女孩“开错了窗”,把文章的主旨定位在“应用乐观的眼睛看世界,否则满眼都是悲惨和伤感”上,结果大同大异,缺少创意。也有同学独辟蹊径,认为“两扇窗子都没有开错”,当代少年的感情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要用乐观的心态欣赏窗外的阳光,又要以同情的目光关注窗外的不幸;既要乐其当所乐,又要悲其当所悲。失去了对弱小者、不幸者的关爱、同情乃至哀伤,这样的感情世界是不完整的,缺少人文色彩的。这样的想法发人所未发,其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例文借鉴】 宝钗鸣冤
小女子宝钗择日出了大观园来到世间游玩一番,才发现世人对我有诸多非议,小女子我实在是冤枉啊!
人们都偏爱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提到我便一个个咬牙切齿,有的骂我虚伪做作,有的指我贪图名利,有的责我破坏他人美好感情„„这都是因为他们用有色的眼镜看我的缘故。
我承认我与林妹妹相比,的确有些圆滑世故,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随母亲、兄弟借居在贾府,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哥哥又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后来又娶了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嫂子,如果我不处处留意,事事小心,怎么能使母亲和我在这样的漩涡中得以生存呢?但有些人却骂我虚伪,收买人心,难道我关心每一个人也有错吗?我不过是希望母亲和自己能与周围的每一个和平相处罢了。
有人找出我曾写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我一心想着名利富贵,这又是对我的大偏见。大家是否忘了我是为了选秀女才上京的?作为一个从小便被教育的“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当我面临着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难道我不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许的憧憬、期盼?而且我还在螃蟹诗中抒发了对这黑暗世道的痛恶,使姐妹们大呼痛快,这也是我的诗文,为什么人们却忽略了呢? 木石前盟
第3篇:中考作文写作技巧之立意原则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之立意原则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作文写作技巧之立意原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立意要明确、深刻、健康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作者的写作目的不能通过文章表达出来,或者是读者作者的文章,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就不明确。
如:以幸福为话题,题目有提示语,有的考生面面俱到,关于提示的内容样样点到,谈了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母爱是幸福,家庭是幸福,团结是幸福等等,什么都想谈,什么都没有谈清楚,主题不明确。
2、立意要反映时代社会的风貌
立意要反映时代精神,展示时代特点,时代风貌。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生活内容,有着代表当时人民利益的具体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反映到文章中来,就形成了这一时代文章的新主题以及有别于其他时代的新特点。
当代中学生要具备敏锐的触角,不断地关心新问题,发现新
第4篇:高考作文立意
北京卷:老规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1、老规矩不等于过时,不该淡忘,传统规矩值得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继承和发扬。
2、懂规矩是生活中人人需要的基本礼仪,是文明的标志。
3、规矩是从小培养的。要从小培养做人的一些规矩,使人终身受益。(学好规矩比学习那些空洞的说教好得多。)
广东卷:
胶片与数码时代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第5篇:高考作文之散文写作技巧2017
高考作文之散文写作技巧2017
文化散文是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新鲜事物。它没有文体与题材上的严格界限,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写作的一些基本要领和技巧,就能写出一手底蕴深厚、神韵灵动的好文章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作文之散文写作技巧2017,欢迎阅读。
一、选取熟悉的题材,做个性化的分析。
文化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抒写文化名人、自然与社会风物或是从历史掌故中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它需要写作者支撑起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如果我们对所写内容不够熟悉,缺少较为独特的感悟,那么就很难写出新鲜的、富含生命气息的文化散文。
请看北京高考优秀作文《老舍与北京》的开头部分:“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
第6篇:高考作文立意创新之大题小作法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之大题小作法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立意创新之大题小作法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一方面,这类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这类题也使考生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好比脱缰的野马,失去方向,无法驾驭。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
第7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cxcx123”为你整理了“高考作文写作技巧”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1、采用对话式的文体和好开头和结尾
很多人写的很正式,但是我发现是写得像我们说话一样会更流畅,更通俗;这样一来,读者看起来会更舒服;刚开始这么写并不容易,你需要坚持这么做;也许,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为了读起来更口语化,你需要打破一些语法规则(就像我的前一句那样);因为如果生搬硬套语法,会让你的文章看起来很不自然;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原因,不要破坏语法规则;你需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2、尽可能多的写
每天都写,如果可能话,每天写几次;你写得多了,也就写得好了;学如何写作和其他的学问道理是一样的,熟能生巧;写写你自己,写写博客,向出版社投稿;只是写,全情投入的写,练得越多,你的写作水平就提升得越快;
3、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
随身带一本小笔记本(纳博科夫身上装满了小卡片),当你对你的构思小说,文章,或是小说里的'人物有什么灵感的时候,马上记下来;当你听到别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所有顿悟时,看到
第8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2012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诗文引用开头法„„希望考生们准备好一些关于道德、学习、礼仪、爱国、美德等方面的典故、名人名言,用得上。步骤/方法 1.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大头作文”也要不得。除非特殊情况,建议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开头结尾占两行半的格子,顶多不能超过三行半。
2.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准备题目的办法有2个,你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作文题目,归纳作文老师讲述的类似技巧;二是翻阅最近一年的《读者》或《青年文摘》等杂志,根据题材选择一些比较精彩的标题,记下来,也许考试的时候灵光一现可以类比运用。
3.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考试作文的开头方法很多:六要素开头法、题记开头法、悬念开头法、引名句开头法、排比句开头法、拟人式开头法、设问式开头法、对偶式开头法、合用修辞开头法、巧述典故开头法、解题式开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