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1000字
第1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感悟“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摘要:韦伯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 他的宗教伦理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享誉世界, 韦伯在此书中大胆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 这一概念, 为资本主义的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通过阅读本书,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感悟,本文首先概述了何为“资本主义精神”;然后列举“资本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 其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为宗教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代表作享誉世界。在这部传世之作中, 他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这个概念, 并以此作为他研究资本主义及其发展的出发点, 这使得韦伯在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中独树一帜。
一、何谓“资本主义精神”呢?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第二章中,用描述和归纳的方法,逐步地向我们展现了这种精神的特征。
它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有着一种强烈地、尽可能多地赚钱或者获利的动机。然而,在资本主义精神里面,赚钱并不是用来消费和享乐,而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赚钱既然是目的,那么,那些用来获利的有效率的、理性的手段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于是,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精打细算、有计划、讲究信用、勤奋、节俭等等的精神品质也便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精神在劳动者身上则表现为:“集中精神的那种能力,以及绝对重要的忠于职守的责任感;严格计算高收人可能性的经济观,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的自制力和节俭心最经常地结合在一起。”
韦伯在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近代雇主为从其雇佣者那里获得最大可能的劳动量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计件工价的方法„„但是,雇主却常常遇到一个奇特的困难,其发生频率之高令人惊讶,即提高计件工价常常招致这样的后果:在同一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为劳动者对工价提高的反应不是增多而是减少其工作量”[1]。
为什么工资率的提高反而招致了劳动供给的减少呢?在韦伯看来,这是传统主义束缚下雇工的一种行为表现。由于受这种传统主义的约束,人并非“天生”希望多多地赚钱,他只是希望像他
已经习惯的那样生活。这种传统主义的习惯势利,不仅体现在雇工的身上,同时也深深地束缚着企业主的行为,韦伯在书中这样写道:“„„那时的企业家的精神,它仍是传统主义的业务: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利润率、传统的工作量、传统的调节劳资关系的方法、以及本质上是传统的主顾圈以及吸引新主顾的方法。”由此,近代资本主义每前进一步,都要受到这种前资本主义时期传统主义的阻碍。如果不突破这种传统主义习惯势力的束缚,就不可能有西方独特的理性资本主义的兴起。
二、“资本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守时守信
韦伯在引证富兰克林的一些格言时提到最多的是借贷中的守时、守信以及怎样做到守时守信, 守信的好处等等。例如“切记, 信用就是金钱。假如一个人信用好, 借贷得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 那么他就会由此得来相当数目的钱。”影响信用的事, 哪怕十分琐碎也得注意。如果债权人清早五点到八点听到你的锤声, 这会使他在半年之内感到安心;反之, 假如他看见你在该干活的时候玩台球, 或在酒馆里, 他第二天就会派人来讨还债务, 而且急于一次全部收清。行为谨慎还能表明你一直把欠人的东西放在心上;这样会使你在众人心目中成为一个认真可靠的人,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借人的钱到还的时候一小时也不要多留, 否则因此失信, 你的朋友的钱袋则永远向你关闭。
2、勤劳节俭
积累财富要靠辛勤劳动, 而辛勤劳动最忌讳的是懒散闲逛。富兰克林讲道: 假如一个人凭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挣十先令, 那么, 如果他这天外出或闲坐半天,即使这期间只花了六便士,也不能认为这是他的全部耗费;他其实花掉了、或应说是白仍了另外五个先令。关于节俭,富兰克林指出:要当心, 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假如, 你是一个公认的节俭、诚实的人,你一年虽只有六镑的收入, 却可以使用一百英镑。
3、积累财富
诚实、守信、敬业、节约、勤勉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追求财富、积累财富。富兰克林的格言中有很多这样的记录:“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金钱可生金钱,孳生的金钱又可再生,如此生生不已。”“金钱越多,每次周转再生的钱也就越多,这样收益也就增长的越来越快。谁若丢失了五先令, 实际上丢失的便不只是这五先令, 而是丢失了这五先令在周转中带来的所有收益, 这收益到一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会积成一大笔钱。
在富兰克林的格言和清教徒的语录中所看到的这些是原初的资本主义精神, 完全的、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精神出现在近代, 它是在这些宗教伦理思想基础之上, 结合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在思想与实践的融合中不断地提升和逐步完善的[2]。在近代之前, 资本主义精神在新教伦理中潜在地孕育着, 虽然它和宗教改革一道成为资本主义的强劲动力, 但它还是不完善的,随着世界各地资本主义进程的推进,资本主义精神也不断的完善并理性化。所谓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合乎理性地赚钱,合理地使用资本, 合理地组织劳动。更进一步说, 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不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 而是怎样赚钱才是合乎理性的, 是道德允的,是应该的。
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传统资本主义是如何转化为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呢?
韦伯认为首先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资本主义精神相比,它把赚钱视为人生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完全踢开了传统习俗、观念的羁绊,在彻底的效率理性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正是在这种新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下传统资本主义产生了革命,跨入近现代资本主义阶段[3]。
韦伯通过对欧洲纺织业经营方式变化的描述来形象地表现这一过程,他指出:“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资本主义活动的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资本主义精神出现并表现出来,它就会创造出自己的资本来作为达到自身目的的手段。相反的情况则是违背事实的。”
在韦伯看来,宗教笼罩下的欧洲,这种新的资本丰义精神既违背天主教伦理,又很难获得人们的同情理解,必须依靠新的宗教背景才能生存发展下来。因为,如果它不是通过某种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它不附着宗教的神圣意义,就根本不能在当时的欧洲立足。以加尔文为代表的新教就承担起这个历史任务,通过残酷而旷日持久的宗教斗争,新教在欧洲的许多地区战胜天主教并发展起来,以新教伦理面貌出现的新资本主义精神就在人们思想中扎下根来并推动资本主义行为快速发展,使欧洲社会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
[2]孙宗伟.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3]曹凤月.解析韦伯“资本主义精神” [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2.
第2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读后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翻阅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全文很晦涩,其中涉及的教派尤为难解。其原因是对教派的教义及宗旨不太了解的缘故。虽然如此,但是无庸质疑的是伟大的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原因。马克思.韦伯先生在一个特定的角度解读了“西方民族在经过了宗教改革以后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中国﹑印度﹑巴比伦等都出现过,但是只有在西方才发展壮大,作者的解释是宗教的思想变迁产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人们从天主教的“平和,极少物欲,宁愿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到新教的“享受美食,沉湎于欲望”的原始积累到企业家的追逐利润相吻合。
在读此书之前,我理解中的资本主义是“贪婪,虚伪,唯利是图的, 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为己所用”的代名词。但这于作者书中给出的资本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作者把资本主义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另一种是近代资本主义。前一种在古代的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曾出现过。他们是由世代相传的商业绅士,贵族那里发展起来的。而资本主义是在贫困潦倒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既对生活充满想象又善于计划生活的人那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人都有极强的自我控制力,他们不但精明强干,而且很讲信用。其近代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富兰克林。他是公认的守信、诚实的人。但是在他的道德观念中,功利主义色彩占很大的位置。那么资本主义与守信诚实的高尚品格又无矛盾冲突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冲突。他的解释是近代资本主义是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以求为人类提供产品。这种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使得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是合乎历史潮流,是社会进步的代表人物。
作者后来论述的是宗教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之所以有宗教是因为有上帝的存在。有了上帝才有了宗教,才有了信仰宗教并且遵循宗教活动的人。这些活动就是伴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那么两者之间是谁起主导作用呢?这恐怕又涉及到历史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问题了。
作为中国主流思想的马克思唯物史观说的是社会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即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历史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和韦伯的观点有些违背的。但是不管怎样,从韦伯先生的著作中我们从文化发展的方面提供给我们资本主义的另一面。
第3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4000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本书的作者是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1881年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之后转入柏林大学完成学业。188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开业律师资格。1891年任柏林大学法学讲师,1892年升为副教授,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受“社会政策研究会”委托,分析德国东部农业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发表多篇文章,开始其对德国政治经济转型的具体分析。1894-1896年先后任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严重的神经疾病,在1898-1917年整整20年间不得不脱离教职,至1918年韦伯重新执教担任维也纳大学教授。韦伯还曾以专家身份作为德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在会上反对签署《凡尔赛和约》。韦伯虽然患有严重的神经性疾病,但勤奋治学,长年坚持学术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韦伯曾与其他学
第4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1000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1000字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马克思韦伯从根本上洞悉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成功的奥义及其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了驱动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内核力量,拨清了摸索探求过程中的迷雾。
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天主教掌握了宗教的标准和话语权,人与上帝的对话沟通只能通过教会或者牧师,宗教借此控制了社会的资源、思想,学校消失,平民的思想内涵止于口语可及的水平。失去了教育、阅读权利的普通人也自然滴失去了思考和发展的权利,社会和普遍的个体整体陷于愚昧和无知的黑暗中。
14世纪开始,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宗教读物开始在大众中传播,素民能够直接接触到各种宗教的经典书籍、读物,宗教改革的思想开始出现萌芽,经过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一代代宗教改革先驱的努力,注重装点门店,注重出世清修,注重通过代理人或代理机构与上帝对
第5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勉强算作走在大众的前列,但始终感觉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深化,尚需读很多书来充实自己。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得不承认很难读懂,所以只有一些浅显的感想。
在书里,作者韦伯主要讨论的两个重要概念便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而他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正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我分开来整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韦伯通过考察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亲和关心。得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在这样一种文明中,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种合理性观念还表现在社会
第6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报告
概述
导论
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显现出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文明的文化现象,遍及科学、史学、艺术、建筑、政治制度乃至经济体制各方面,这些文化现象的基本功同特点可以总结为“理性主义”。理性(rational)是韦伯高度强调的西方文明特性,对于本书所讨论的资本主义,韦伯指出:“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对财富的贪欲)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显然,促使西方文明走向理性化道路的是各种全然不同的力量,但是,通过考察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异同,韦伯认为,“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影响。” 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
首先,韦伯从人口统计和社会调查中发现: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资本占有者、经营管理者以及在现代大型工商企业的高级工人的新教徒比例都高于新教徒的人口比例。韦伯认为,“新教徒不管是作为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不管是作为多数还是作为少数,都表现出一种特别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