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
第1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下)p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预期目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下)p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预期目标
通过“春游”这一情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及合作学习,可以比较容易(直观)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渗透“逆向”的思维方法。
通过 “做一做”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合作完成时,老师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给予他们适当的启发指导。
教学设计说明:
课的的开始通过“春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有条理地猜猜结果。由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教学时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最后,在教学例题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练习,培养学生类比推移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教学时,要多关注“后进生”的指导,培养他们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通过春游这一情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及合作学习,可以比较容易(直观)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渗透逆向的思维方法。
通过 做一做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合作完成时,老师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给予他们适当的启发指导。
教学设计说明:
课的的开始通过春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有条理地猜猜结果。由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教学时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最后,在教学例题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练习,培养学生类比推移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教学时,要多关注后进生的指导,培养他们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第2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导语:三年级的数学的难易程度为小学的中等,下面小编分享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欢迎参考!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15.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
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16.平均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17.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
18.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9.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20.乘法表
21.面积:物体的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3.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4.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S=ab{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25.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平方千米(k㎡)=100公顷(ha)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d㎡)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c㎡)。
26.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也就是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27.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2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29.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30.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例如: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2)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
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第3篇:数学教学课件三年级
数学教学课件三年级
数学教学课件三年级
教学内容: 新课标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1—2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被除数首位够除)。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方法。
3、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估算意识的培养,注重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学习例1:
1、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养鸡场。
请把你看到的,用数学语言说一说。
(图上只能看到:整齐地排列着3排鸡笼,还有3排鸡蛋。)
问:利用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吗?
补充信息:一共有600只鸡。
现在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2、你会解答吗?说给同桌听听。
交流:600÷3是什么意思?算的时候你是怎么想到200的?
引导学生认识: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看成几个百除以一位数,这样就相当于是在算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只是在后面别忘了加两个“0”,这样算可以使计算更快。)
第4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数学在我们平常人眼里都是一门难学的科目,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难。提供了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面包房转一转好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
第5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0XX年最新编写)
第一单元除法
单元分析
1.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
第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2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