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汽化
第1篇: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汽化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汽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 汽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是汽化和液化的第一课时,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
第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中的第2节。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物理中的热学部分,它是本章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的继续,也是我们今后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态变化,在初中物理的专题科学探究实验中是重要的,而“观察水的沸腾”是物态变化中最基本探究之一,根据20xx物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分组实验的第一个。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发现水的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节内容又与自然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发展理念,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乐趣。。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体验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液体蒸发会吸热的特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测量水的温度,描绘图像,认识水沸腾的特点;
知道沸点的意义。
●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会用汽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难点: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同时进行,主动探究意识的.激发
第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多在13-15岁,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动、喜欢动手实验,鉴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他们刚接触物理不久,好动脑但能力不强,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将知识点以实验或创设情境的方法直观的呈现出来,对他们理解知识帮助较大。
通过前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沸腾和蒸发现象有较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实验法、讨论法、读书法、合作法等学习方法。
第四,说教学具
电教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生每组器材: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15套)、计时工具。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由有趣的蒸发现象,引出课题:
教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液体”两字。
接下来复习一下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法,因为这节课的实验主要部分是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再让同学们特别观察黑板上的水,发现水‘不见了’,引导学生,水真的不见了吗?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水蒸气,是由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投影: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二)介绍汽化及其两种方式
1、汽化方式一:蒸发
活动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我准备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同时探究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教师提供一些实验器具(两块相同的玻璃、酒精、滴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扇子),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器具如何来验证自己的物理猜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渗透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三组实验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投影显示结论)
讨论1:组织讨论生活生产中加快、减慢蒸发的例子,从物理走向生活
介绍“坎儿井”,师生讨论其优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2:蒸发吸热的特点
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体会凉的感觉;相同的温度计,一只用酒精浸湿的棉花包住玻璃泡,一只不包,注意两者读数的区别。
讨论2:因为蒸发吸热的事例
2、汽化方式二:沸腾
活动3: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提出问题:①水沸腾有什么特征?②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③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投影:实验装配示意图)
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选器材,并汇报展示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分析与论证:
展示学生实验结果--交流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投影显示)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于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①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②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③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立刻停止。
学生自己找出”沸点”定义,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沸点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或者说得到了哪些结论?
结论(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2)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 (3)同一种物质的沸点与气压的高低有关。
应用沸点的知识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记录、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学习方法中对物理现象确立科学的认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这个过程又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一步步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2、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四、布置作业:
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为爸妈烧一次开水,再次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为爸妈晾一次衣服,想想如何使衣服尽快干。
第2篇: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3.不同物体的传声效果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的速度(固>液>气)。
5.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6.声音是一种波(科学上用类比法研究声波),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7.声波是具有能量的(声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
8.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由表格知,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和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单位是分贝,用字母表示为dB)
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3.影响人听到响度的因素:○1声源振幅的大小 ○2距离声源远近
4.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5.音调的影响因素:振动的频率。
6.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用字母表示为Hz)。
7.一般情况下,声源质量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
8.声音的品质叫做音品(音色)。
9.音色的影响因素:声源本身的材料、结构、发生方式等。
本节注意点:○1响度小,声源振幅不一定小,还可能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音调不变;
○3听音调可以判断机器是否损坏,瓷器是否完好、瓜果是否成熟;
○4一部分乐器是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乐音与噪音
1.从生活角度来说,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
2.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波形有规律的声音叫做乐音;波形杂乱无章的声音叫做噪音。
3.噪声来源:○1工业噪声 ○2交通噪声 ○3生活噪声
4.噪声的危害:噪声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5.控制噪声的途径:○1声源处 ○2传播途中 ○3人耳处
6.控制噪声的方法:○1消声 ○2吸声 ○3隔声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1.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叫做可听声(即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超声波特点:○1定向性好 ○2穿透力强 ○3易于集中能量
4.次声波特点:○1传得很远 ○2容易绕过障碍物 ○3无孔不入
5.超声波应用:○1声纳系统 ○2B超 ○3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4超声波清洗仪
6.次声波应用:○1预测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 ○2核爆炸、火箭发射等 ○3次声武器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3.温度计的构造:①装酒精、没有或水银的玻璃泡②玻璃外壳③毛细管④刻度
4.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5.摄氏温标是摄尔西斯制定,单位是摄氏度(℃)
6.量程:测量范围。
7.分度值:最小刻度所代表的数值。
8.摄氏温标的分度方法: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份。每份为1℃。
9.测量方法:
(1)会选:使用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会放: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会读:待液面稳定后;立即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实现应与被测物体持平。
(4)会记:记录数值且带上单位。
10.体温计
(1)构造特点:①有一个细的弯曲的缩口 ②外表呈三棱柱状具有放大作用
(2)①量程:35℃——42℃ ②分度值:0.1℃
(3)使用:使用前应该甩几下,且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液体蒸发需要吸热,是缓慢的汽化现象。
4.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①液体温度(越高越快)②液体表面积(越大越快)③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5.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液体的沸点。
7.液体沸腾需要吸热,且要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8.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放热。
(1)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秒表
(2)节省时间的方案:①用温度较高的水做实验 ②加大气压(如:加盖子)③少放水
(3)实验现象:①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声音较大,气泡很少,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到小;②沸腾时温度不变,声音较小,气泡变多,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到大,直至破裂。
(4)气压高,沸点就高,反之,气压低,沸点就低。
(5)改变气压的方法:①密封口部(加大气压)②抽气(减小气压)
(6)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过程中放热。
(7)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冰、食用盐、石墨、水晶)。
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4.晶体熔化特点:①温度不变 ②不断吸热
5.晶体熔化条件:①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
6.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橡胶、塑料、沥青)。
7.非晶体熔化特点:熔化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8.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9.晶体溶液凝固特点: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10.晶体溶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11.晶体溶液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溶液凝固特点: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物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三章 光现象
光的色彩 颜色
1.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发光的水母)和人造光源(打开的电灯、燃烧的光源);月亮、行星、卫星、珍珠宝石、镜子都不是光源。
3.白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4.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其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其反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任何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5.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人眼看不见的光
1.红光以外的能量辐射叫做红外线。
2.红外线能使被照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
3.紫光以外的能量辐射叫做紫外线。
4.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且能够消毒杀菌。
5.地球上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
6.红外线应用:拍片诊断、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望远镜、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摄像仪、电视遥控器、响尾蛇导弹
7.紫外线应用:消毒碗柜、验钞机 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用一根带箭头的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这条直线叫做光线(光线只是一种假想)。
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手影戏、日食、月食、射击瞄准、激光准直、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且所成像与小孔形状无关)。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每秒通过的路程相当于7.5个赤道。
1.表面是平的、光滑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能看到但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叫做虚像;相反,能看见且能用光屏接收的像叫做实像。
3.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实物大小相等、像和实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实物左右相反、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4.平面镜成像应用:利用平面镜成像(梳妆、舞蹈演员用平面镜纠正姿态)、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潜望镜)。
5.平面镜危害: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夜间行使的车辆内部景物在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视线。
6.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7.凹面镜应用:点燃圣火的装臵、太阳灶、车灯的反光罩、探照灯、人造小月亮。
8.凸面镜应用:街头的反光镜、汽车的观后镜。
光的反射
1.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又返回原来介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过入射点且垂直与反射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4.在所有光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5.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表面平滑的物体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和漫反射(一束光射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
6.无论什么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光反射的应用:角反射器、反射式望远镜、光导纤维、潜望镜。
8.光的作用:看见物体、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如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发现,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斜射如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3.光折射时速度发生改变。
4.折射时看到的像是虚像,且虚像总是在实像的正上方。透镜
1.透镜分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3.凸透镜的中心叫光心,穿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做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凸透镜有两个焦点。
4.凹透镜
5.的中心叫光心,穿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叫做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的点叫焦点,凹透镜有两个焦点。
6.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过焦点或自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7.经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不发生改变;若入射光线和焦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物距(u),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相距(V)。
① 像的移动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
② 像的移动方向和凸透镜的移动方向一致。
③ 遮住凸透镜的部分,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④ 成像时实像总是倒立的,而虚像总是正立的。
⑤ u>f时,物距增大,相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减小,相距增大,像变大,u<f时,物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减小,像变小。
⑥ 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物距小于像距,成的像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物距等于像距,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⑦ f2f时,物体的移动速度大于像的移动速度。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镜头、光圈、快门、暗盒。
2.照相机工作原理: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4.晶状体上的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焦距改变,从而改变焦距,进而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5.成实像时,f增大,则V随之增大,像也变大,f减小,则V随之减小,像也变小;成虚像时,f增大,像变小;f减小,像变大。
望远镜与显微镜
1.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物镜。
2.望远镜分为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可看到正立、缩小的虚像)和开普勒望远镜(目镜是焦距较短的凸透镜,物镜是焦距较长的凸透镜,可看到倒立、缩小的虚像)。
3.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目镜焦距较长,物镜焦距较短,可看到倒立、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和显微镜工作原理:
2F目镜 F 物 物
2FFF 物 物 目
目镜F
目
F2F 2FF
物 物物 物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速度 s:路程 t:时间)。
3.在国际单位中,速度单位是米/秒(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方向不变)分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不变)和变速直 线运动(速度变化)。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
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定值,和路程无关。
4.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动能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世界是运动的1.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或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臵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臵不变,那么这个物体就是静止的。
3.选取参照物是可以选取除物体本身的任何物体。
4.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精致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相对性的应用:①空中加油②风洞中的飞机③地球同步卫星④接力赛中交接接力棒时。
第3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说到运动,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运动着,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没有运动,也就没有我
第4篇: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完整篇)
沭阳县广宇学校初二物理上学期
教学进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发展学生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5章,包括声、光、热、运动等现象及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热等自然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包括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
第5篇: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完整篇)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齐家湾中学
高宝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发展学生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5章,包括声、光、热、运动等现象及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B、初步认识声光热等自然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C、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包括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