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带景观营造的可持续观念论文
第1篇:盐碱地带景观营造的可持续观念论文
盐碱地带景观营造的可持续观念论文
盐碱地带景观营造的可持续观念
摘要:“泰达河”项目是对于高盐地区的城市环境建设的一种积极尝试,该项目在水资源利用、绿地建设方法、湿地景观的建设形式上均有一定的突破,同时在绿地系统经济评估方面的努力使建设方最终同意了在114公顷的盐滩地上建立以中水为资源的大型河流湿地型森林公园。
关键词:盐碱地带;景观;营造;可持续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天津泰达(TEDA),是一个通过围海造田而兴建的新的城区,2001年GDP突破300亿元大关,在国内位居第二位。目前困扰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水”,尽管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天津市的用水问题,但是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前提下天津泰达自来水公司提出将在泰达绿地系统中引入中水,作为景观用水,其中最大的项目就是关于泰达河绿化带的营建。他们委托北京土人景观对其设想提供可行性研究及景观设计。项目用地位于TEDA东北部,总面积为114.64公顷,长度为7.7公里,参见附图1。对于该项目的争议有两方面的争议,一个是否用传统的工程方法营建;另一个是采取那种形式营建。
1 项目挑战
我们首先确定目标:泰达河将是以中水为主要资源,在露天储运过程中通过与空气、土壤等生态因子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及特有的自然景观。
我们必须面对以下三大难题:
第一、必须解决的是土壤含盐的问题。
泰达开发区土壤属滨海海浸盐渍土,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100-208g/l),含盐量很高,平均含盐4.73%,最高7%以上。土质粘紧,透气性不良,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PH值8.5。这些条件对植物长十分不利,基本不能生长,更不可能形成森林环境。
第二、如何处理淡水缺乏。
天津市的蒸发量是降雨量的三倍,是造成地下水上返的主要因素,绿地的营建与管理将消耗大量的淡水。规划区域总面积114.64公顷,如果都需要灌溉的话,按每天2.5L/m2,一年360天,则需要103万立方米/年,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
第三、说服城市管理者营建泰达河绿化带符合城市的根本利益
2 构思的来源
2.1 解决方案
上述两大生态问题也就是项目构思的来源,在设计中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最后确定如下综合治理的方法:
运用中水和二期调节池内的源水压盐,同时大量种植耐盐植物进行生物脱盐。可以从根本上抑制盐水上返,并且造价低廉。
滨河绿地系统的营造应渐次经营,前期以耐盐和耐旱植物为主(减少灌溉用水量),待土壤盐分、土壤结构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再营建耐旱的速生树种。
直接利用脱盐中水及市政管网收集的雨水蓄积到规划区内,采取合理的措施达到国家灌溉水水质要求,然后用于园区盐分淋洗灌溉。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2.2 分段功能
根据前述解决方案及中水、淡水、雨水水源的位置,将泰达河规划用地划分成三段。
第一区段长度为1.7公里,主要功能是收集市政雨水加以净化利用;营建特色生物滤过系统即大型湿生植物园。雨水的利用是本区设计的一个特点,是为了节约淡水和弥补中水蒸发量而采取的节能设计。一方面可作为灌溉水配用水源(雨水经生物净化后可用于规划区的灌溉用水),另一方面作为景观用水提供给北部学院区进行景观建设,最后经处理后进入到二期调节池,形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二区段:建立一条中水储运水渠,平均宽度100米,面积24万平方米。可起到一定的压盐作用,主要作为景观用水。
第三区段:泰达河从此南转,将第二区段的中水输送到污水处理二厂(深度脱盐,回用于工业)。
3 景观设计
TEDA是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交汇处,又是九河下梢,植物品种丰富。因此泰达河景观设计尽量反映这一地域特征。利用浅滩、湿地、微丘等地形变化营造以华北区植物为主,乔灌草、荫生、湿生、水生多级混交植物群落,形成长期稳定的发挥调温、洗尘功能的绿地系统,并为以滨海鸟类为主的野生动物提供优良栖息地。
3.1 第一区段
3.1.1 利用耐盐和湿地植物营建多层生物滤过系统
在第一区段起点处收集的雨水和中水,设置了一处沉淀池,沉淀池内以斑块状芦苇,雨水经过积存和芦苇根茎的净化之后,通过有隔栅的闸门流入下面的生物滤过系统,生物滤过系统的水系呈“S” 形蜿蜒流过场地,增大了雨水和中水的停留时间。同时富有特色的滤过系统也为净化雨水提供了帮助。生物滤过系统设计共分3个功能块,第一是降盐沉淀池,第二是滤过区,第三是吸附区。工艺流程是:设立降盐沉淀池,栽植大面积的耐盐植物吸收盐分,并沉积泥沙。将耐盐和湿生植物、沙砾、碎石呈条状分隔布置,利用植物的网络式立体分布的根系、茎干以及沙砾的空隙,对雨水中的污物进行多层滤过式净化,同时加氧和吸收有害物质。在结尾处形成一个放大的生物净化蓄水池,这些水即可用于灌溉。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3.1.2 台田景观与湿地岛
第二区段与第一区段有所不同,由于在开挖中水储运渠之后,排出的大量土方,可利用其堆砌条状台田。在我国有利用台田整地的方法进行盐碱地造林的经验,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土方,营造耐旱耐盐阔叶乔木,尽快形成丰富的.群落结构,以利生态恢复。同时,加宽中水储运渠的浅水区形成大量的湿地道景观,种植大量的芦苇、香蒲等,即可促进水分蒸发,调节空气湿度,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安全的亲水环境。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3.1.3 亲水栈桥与卵石滩
第三区段尽管可利用的绿化面积不大,但由于其邻近的用地均为重要的企业生活区或企业园区的出入口,这里的环境设计应强调城市绿化的装饰风格,其投入主要集中在中水水渠的西侧。由于没有淡水压盐,建议局部重点地段采用防渗材料隔离盐分,一般地段采用耐盐植物进行绿化。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4 泰达河的营建是否符合泰达的利益
规划中的泰达泰达河绿化带的位置处于天津市开发区的核心地段,这里迅猛发展的经济使昔日的盐碱荒滩变得突然身价倍增。如果将规划用地全部用于产业园区,或许每年会创造上亿元的税收,那么将这块用地投放到生态环境建设上,是否合适,如何权衡其中的利弊,将是摆在开发区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设计者必须首先解答的问题。
4.1 生态效益
4.1.1 防止土壤盐碱化
TEDA大面积的土地是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和脆弱的地区。该处濒临渤海,存在地表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动态平衡。本规划方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利用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源水和中水,通过适当改造,广种适生树种,完善湿地生态系统,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可提高开发区的景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投资环境。
4.1.2 涵养水源
由于营建了大面积的湿地和针阔混交林,林下枯枝落叶层促进了土壤腐殖化,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可达60%,表层持水力增加。同时林下空气湿度增加,植物体表面的纤维结构保存了大量的水分。可以做一个计算,规划用地内绿地容纳的降雨量为:85.5公顷×0.622米(年降雨)=53.18万立方米。如果没有森林环境,这部分雨水直接会进入大气循环或进入地下水系。当土壤孔隙度为60%时,土壤表层蓄水量可达68.4万立方米。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地表压力小于地下水压,造成地下水位上升,雨水会蓄积在表层结构内,大部分直接进入植物体内参与生物循环,少部分保留在土壤内和植物体体表以及林下空气内,作为储备水源,在干旱季节释放。
4.1.3 改善区域小气候
水体蒸发,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将会吸收热量,降低区域温度。根据《现代生态学》提供的数据,每株大树蒸发一昼夜的调温效果相当于25万大卡,相当于10台空调机工作20个小时,空调耗电量为0.86度/台.小时,电费按0.35元/度计算,成本为0.30元/每小时,每年180天使用空调器计算:每株树一年可节约用电10×20×0.86×0.35×180=1.08万元。以每公顷50株大树计算,绿地总面积85.5公顷,则总计可节约4553万元,如果再加上水体的蒸发调温效果,水体部分可节约3400万元电费。根据测算泰达河森林生态环境建成后,在炎热气候,能降低环境温度1-3度,增加空气湿度3%-12%。
4.1.4 改变空气质量
按照每公顷年产生氧气12吨,吸收SO2300公斤,粉尘900公斤。泰达泰达河绿化带景观带规划约64公顷乔灌木林,建成后共能产生氧气720吨,吸收SO2 18吨,粉尘54吨。
4.1.5 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维护地区的生态安全
泰达河绿化带属于开发区中的河流廊道,是物种的主要通道,连接着开发区这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各个有机部分。泰达河滨是开发区中水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大量的野生动物将会在城市中找到栖息之地。对于野生动物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潜在的科学与经济价值难以衡量。这项功能和保护水资源一样重要,在每天都有新的物种消失的今天,多保护一种生物资源,就多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一次机会。
4.2 社会效益
泰达河绿化带110多公顷的河流、湿地、针阔混交林景观出现在盐碱滩地上,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战胜自然的文化力量,是优于其他城市公园的一大卖点,使它成为一种游憩消费品,游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属于“公共商品”。“公共商品”就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该商品时并不妨碍他人对该商品消费的商品。游憩商品一般是无价格的,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福利发放给民众。游憩商品通过消费者剩余这一价值体现出来,因而转化为社会效益。
对于泰达河绿化带景观带的游憩效益的定量评估可以通过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简称TCM),TCM法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公共商品的效益,它包括了消费者剩余,即消费者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额。由于消费者实际很少或几乎为0,消费者剩余与愿意支付实际上是相等的。
TCM用于评价户外游憩场所效益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虽然户外游憩场所只收取极低的入场费或不收入场费,但对于该商品的需求是有限的,因为游人往返于该场所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如交通、食宿等),即消费该商品存在一个隐含价格。当这一价格提高时,人们对该商品的期望使用就变小,即游人数下降。将各个不同出游距离的出游人数同价格进行积分,便可得出该游憩场所的游憩效益价值。
对于泰达河绿化带,主要提供给企业员工和市民休闲场所,他们的游憩效益(T)包括消费者剩余+旅行费用+休息时间费用。
其中消费者剩余以国内同类游憩地以商业开发为目的的达到边界收益时的参考门票价值。经过相关考察及经验判断,消费者剩余以每人次5元计算。但随着人们游憩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一价格还会有升高的机会。
旅行费用考虑往返交通费用及旅游时间花费。规划场地位于为长条带状用地,往返平均旅行费用为6元。今后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旅行费用会有所升高。
消息时间费用考虑平均停留时间为2小时,每小时费用以开发区平均单位工资水平计算(参考2001年月平均工资为1205元)。休息时间费用约为每人次7×2=14元。
平均游人数计算:规划场地114.64公顷,考虑到开发区现状居住人口和从业人员仅23万,平均游人数每天以1000人计,全年以35万人次计算:T =35×(5+6+14)=875万元
随着未来开发区居民人口和从业人员的增加,对游憩场所的需求会以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预计泰达河绿化带的游憩效益还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上的这些估算都是属于保守的估算。
另外,泰达河绿化带景观改造应由政府出资,但其产生的游憩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体现了对企业员工和市民休闲需求的关怀。
4.3 经济效益
4.3.1 生物滤过系统提供景观用水
在第一区段的生物滤过系统中,每天可提供景观用水3000立方米,由于直接利用市政雨水,使泰达河绿化带建设初期的灌溉用水成本大大降低。
4.3.2 直接的商业机会
由于人们对自然的亲和力,将来会产生休闲的需求,因此在泰达河绿化带内适当配置一些商业服务设施,将有利于创造商业机会。开发区居民相对于天津其他地区消费水平较高,以人均每日消费性支出为30元计,而外出短程游憩平均日均消费支出是一般是平常日均消费支出的1.5倍,估计开发区市民外出短程游憩日均消费支出为45元。泰达河绿化带景观带以日流量1000人次,扣除人均交通费用,日均在景观带内的消费支出为40元,游憩者平均每天在景观带内的消费总量为40000元,按照30%企业利润,每年利润约为420万元。
4.3.3 休疗养与高档别墅区开发的经济效益
泰达河绿化带由于拥有湿地、淡水湖、盐水河、针阔混交林,优美的绿化环境的景观功能和医疗功能,早已得到了人们的认识。按照森林公园国家设计规范,森林公园内的建筑用地面积不能超过3%,即在系统内可有3.42公顷用地作为建筑用地。本规划方案中可在二期调节池下游降盐沉淀池周围,规划5公顷的高档别墅住宅区,规划容积率为0.4,绿化率在60%以上,总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经计算高档别墅全部出售后,可得净利润1837万元。
4.3.4 带动周边地区地价和房地产价格的升值
优美的环境无疑会使该地区周围的地价和房产价格抬升。根据国内的相关经验,高水平的景观设计和精良的施工管理将会使该地区500米半径的周边地区平均地价升高10%左右。
TEDA泰达河绿化带,项目已经经过审定,2003年11月开始一期工程的实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项目立项方面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本项目的核心特征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来改造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场地,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该项目是城市可持续观念的一次胜利,这也是本项目的意义之所在。
第2篇:可持续建筑论文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云南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几种民居实例分析)
学号:
姓名: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境内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及其相关民居聚落建筑是全世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单一模式的蔓延,传统的少数民族地方民居面临着被全球化单一模式取代的威胁。对于云南来说,地方民居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居民地为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传统民族村寨地方特色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地方民居;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在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村镇建设混乱,必然会出现一些其他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缺乏中国特色、缺少民族传统的“风貌特色”,不尊重传统地域文化,城市的趋同性已经显露无遗。但是在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域,反而使得传统文化中大部分优秀文化遗存还在延续。而在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堙灭的威胁。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分及时的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保护好我国建筑文化的民间宝库。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更好地保护现有民居,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云南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来说明云南省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西双版纳州山地干栏式传统民居 2.1 章朗村民居背景及自然特征
章朗村位于西部边陲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与缅甸相邻,距县城约60km,所处地域为亚热带雨林气候,海拔2400多米。村落聚居于山坡地段,四周有茂盛的原始森林,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章朗村是当地的山地干栏式民居及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自然环境条件、民居建筑特色,还是民风习俗都传承着布朗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那里居住着较为稀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少的布朗族民族。章朗村民居建筑用它完整独特秀美的风貌,记载着布朗族的历史与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解读布朗族民居艺术、借鉴传统生态经验提供了蓝本。
2.2 章朗村民居建筑特点
章朗村是较少民族的布朗族民居村寨,其典型的山地干栏式建筑与傣族坝子干栏式傣民居很相似。解放前,布朗族民居利用木、竹为梁柱,用竹做楼板、楼梯、墙壁等,屋顶也以竹做檩条,上铺草排,从而得名为竹楼。竹子做的架柱采用绑托连接,使用并不耐久:木材梁柱用卯榫穿插连接,有着较为牢固耐久的使用期。解放后,竹楼的梁柱大多改用木材,上层墙体和楼面也采用了木板,屋顶用木檩条,上铺缅瓦,这些用材的变化,使布朗族的竹楼发展为木楼。但是,典型的山地干栏等建筑因形态未变,人们仍称之为竹楼。
2.3 章朗村民居建筑的评析
传统的布朗族民居以木料为主要建筑用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山地干栏式建筑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今农村普遍存在着“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越来越城市化与传统思维、审美之间的矛盾”。一些布朗族村寨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砖柱竹楼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甚至出现了不少失去传统特色的平顶建筑,导致了严重破坏原有传统民居建筑的自然风貌,使传统村寨失去了传统的民居特色。而带来的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矛盾日益碰撞。
2.4 章朗村山地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发展
每一个民居单体在所处的场所中都有自己的具体位置,它的连续、发展是进行设计的着眼点。每一个单体的改造都要有相应的控制程度仔细判断。“继承与延续”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1)以章朗村对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为指导原则,以其经济、文化、生态、气候、资源、能源及自然地形貌等条件为基础,对现存的民居形式、聚落形态、景观特色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分析,完成生态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施。
(2)实施和推广一整套绿色适宜性建筑技术,包括节能、节地、抗震、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技术。
(3)改进和改善传统居住形式的建筑功能和空间利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延续并发展民居建筑所反映的地域文化风貌及地方文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设计准则及手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使新型生态民居在多项指标上均高于现有民居状态,从而有效改善居民现有居住条件,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使这一宝贵的民居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延续[1]。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3、可邑村
可邑村属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蚂蚁行政村,据村志记载已有355年历史。是一个全部居民均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自然树,全村面积约30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人口现有201户共804人,人口年龄结构,60岁以上占21%,14岁以下占30%,青壮年占50%2菇,除1个汉族和1个白族媳妇外,都是彝族支系阿细人,自称“阿细泼”虽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可邑村有其优势:①教育较发达:②社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③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④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可邑村建设“彝族文化生态村,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3.1 可邑村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观念上的制约:历史上,彝族是一个从游牧逐渐向定居农耕过渡的民族,彝族地区解放前以商品交换为前提的市场尚未形成,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淡漠,至今仍停留在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阶段,并保持了典型的山区务农的生活方式。正如路易斯·芒弗德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村庄都是由一些家庭结成的小群体,包含6至60户之间,每户都有自家的炉灶,自己的家神,自己的神龛,以及自家的坟墓。坟墓就在户内或在某处公共墓地内。这些人家讲着同一种语言.到同一株大树或峭岩的庇荫下集会,沿同一条小路外出放牧牲畜,每家每户从事同一的劳动,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那时若有分工,也是极初步的分工,主要依据年龄及体力状况,而不是职业适应能力;任何人都能从自己邻人的面孔中看到自己的形象。村庄的物质结构,绝大多数已随历史岁月与自然溶合为一,唯有它那些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些古训、格言、家族历史、英雄典范和道德训诫,这些东西为世代所珍视,并毫无改变地由前一代传给下一代。”5这些描写与可邑村的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可邑村的社会发育程度还处于农耕时代。
其次可邑村自然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壤贫瘠,作物单一。村民最常吃的是青菜和土豆,平时的主食是稻米,偶尔会吃玉米饭;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每户每年收入大约在3000--5000圆,人均年纯收入大约在500--800圆左右,基本上都来自种烟。由于可邑村地处喀斯特地貌,没有水源,用水困难,家家户户都用水窑储存雨水,作为主要的用水来源,因此人们用水非常节约。
3.2 改变居住模式的探索
就可邑村自身来说,村民现在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但中国农村在变,农民的生活品味也在改变。读书、看报、写作(中国农村素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也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必然带来居住模式上的改变。
《可持续建筑》考查作业
(1)改善居住模式应首先辨清哪些是可变因素,哪些是不可变因素,继而在 可变的因素中找出哪些是主要的能较大程度改变或改善生活模式的因素,哪些是 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因素。
(2)改善居住模式时,可先从局部开始,例如:改变一扇门的开法:加一 个卫生问;调整一些空间的大小等等。城市的做法无需全盘否定,可借鉴。但不 要完全照搬。
(3)“房子”在当地人心中的概念和城市人不~样。当地人看来,房子和衣 服一样,是过日子的基本器物。从没想过建筑是艺术品,也不会考虑什么空间效 果。房子用来住,就像衣服用来穿一样自然。他们的观念非常朴素,非常实际。这些观念源于当地民居长期从事的农耕生活。而这些在农耕生活模式下长期形成 的观念,才是最难把握和最难改变的东西。不了解这些,就不了解什么是民居,也不了解什么是民居发展变化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案来改善农村的居住 条件,但当地人是否接受,和他们国有的观念息息相关。我们怎么想不重要,关 键是当地人怎么想。所以,在作方案之前,应首先对当地居民一些基本观念有所 把握,切忌以自我为中心[2]。
结论
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是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历史见证,是建筑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部分。它们以整体的风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展示某一地区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情感寄托、审美情趣、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夯土又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大量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而且随着各地文化背景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夯土民居建筑发展成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地域色彩。这些建筑充分利用了地方材料,很好地适应了气候和环境。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对建筑提出的要求。但是由于广大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民居建筑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以满足他们对于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对其所包含的文化生活内涵及技术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东西,对民居建筑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和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追求更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望[3]。
参考文献
[1] 邹明生.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科技,2008.02:59-61 [2] 刘肇宁,图书馆目录[M].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12-29 [3] 漾澳县志,云南省漾濞县志编篆委员会,1995年12月
第3篇:可持续
大家好,我是环境143班黄明城。站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说我对《穹顶之下》的观后感。柴进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拍这段这么有价值的记录片 很可贵。她用自己的双眼发现问题,身体力行寻觅问题的根源 试图解决问题 或者警醒那些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期待这把人们从监狱的房子解放到大自然。
记录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没有见过星星以及蓝蓝的天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需要被爱。可我们就这样残忍的夺走他们爱的星星和蓝天。
或者觉得环境恶化跟当下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们又不烧煤 又不开污染工厂 我们不破环环境不污染环境 这跟我们没关系 但真的是这样吗?就跟我们没多大关系吗?
当我们看着工厂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径流到江河,我们会在心里抱怨 责骂。但我们曾找过工厂的负责人吗?如果不行试过去相关部门检举吗?就算这都没用,试过再向上面投诉举报吗?如果一个人不行,一群人呢?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而柴静做了还一直做着 这正是我敬佩她的原因之一。
当你踱步于河边,看一个少年随手将一个几百年都无法降解得塑料瓶抛向河中 你想过去阻止吗
第4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