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答疑美文随笔
第1篇:并非答疑美文随笔
并非答疑美文随笔
——用眼去看世界,世界很大;用心去丈量世界,世界很小。这是一位网友在我的后面留下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这是一句名言还是她自己所说,总之,这句话挺像一句哲理名言。我想,如何看世界或是如何丈量世界,可能与其世界观或价值观有关,如果将其作为话题,那会是一个充满哲学理念的课题,我没有这样的资格、能力和学问,所以,避而绕行,还是用一个俗人的胸襟和眼力来讨论这样的命题吧。
我以为,如何看待世界或丈量世界,恐怕与个人的综合知识及其境遇和诉求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能想象,一个位卑贫贱的俗人,不管其有多么宽广的胸怀和宏伟的志向,他怎么可能去对一个广袤无垠的、包罗万象的、丰富多彩的、层级多样的世界去客观如实的、由表及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理性看待和丈量,是的,由此我也不敢以己绵薄之心来看待和丈量什么,更不敢以此心态去揣度慧智的人,哪怕这样的'人可能暂时的处于社会的底层。我的意思是及其的清晰,那就是人的社会存在会在不知不觉中波及其思辨和判别,由此而影响其看待或是丈量的客观性以及尺度。
不可否认的是,有一种人会不太受客观现实的影响而清晰睿智的辨识和判断世界,这就是有着强烈责任感和崇高信仰的人,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人,即便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一定是此前已经奠定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树立了远大志向,从而致使其无论生存状态出现何种变故都能坚定信心恪守信念。
我知道,有些从未谋面的网友对于我的状态及其理念颇有非词,从而武断地判断我的状态处于灰色或是其他边缘状态,继而把我异化。我不知道应该是庆幸还是遗憾,总之,不管如何,我还是十分诚挚地感谢来自于遥远地关注,与此同时,我也不想为此而申辩或答疑。来自心底的呼唤与希冀,至少是一种最为自由的区域和空间,如果连这点空域都失去的话,那才是值得去重视和关注的。
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多元化和多变性的时空状态,同时还是一个急速运转风云突变的时代,我们如何去适应和获取适度的生存空间变得如此的首要和急切,这种趋势势必会与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抵触和碰撞,如何去考量世界与如何去确保生存状态,实际上已经成为两个既矛盾又需统一的问题,是确保自我认知的纯洁度,还是与时俱进的识时务以确保自我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客观现实,至少以我的生活经历而言,确认自己的价值观而坚守,大多是要付出代价而以失败而终结个人的职业发展途径,这也许是一条不可取的不归路,不值得推崇和肯定,尽管自己还在毫无希望地坚守。
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似乎很明了又似乎很模糊,我倒以为可以将其倒置,即,用心去丈量世界,世界很大;用眼去看世界,世界很小,这样的调整大概属于佛教的世界观范畴,我愿意悉心的研究和靠近这样的世界观,从而在失败的归途中去反观自己的过往的岁月,以慰其心。
第2篇:尽力并非理由美文
尽力并非理由美文
有一个老总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曾经招聘一位看起来很优秀的女员工,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他就不得不把她辞退。那位员工是名校毕业生,学识丰富,形象不错,很有礼貌。刚开始,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早退。
有一天上午,领导安排她到北京大学送一些材料,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到了快下班的.时候她才回来,还只跑了一个地方。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实在是太大。我在传达室问了好几次,才问到其中的一个地方。”
老总有些生气:“这三个单位都是北大非常有名的单位,你跑了几乎一整天,怎么会只找到这一家单位呢?”
她着急地为自己辩解:“我很认真地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这下老总心里更有气: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接收材料的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叫什么话?
其他员工见状,好心地帮她出主意,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们的好心,反而委屈地说:“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定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
工作首先是一个心态问题,需要敬业精神、热情的行动。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才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的奖赏。
第3篇:老大并非高枕无忧美文
老大并非高枕无忧美文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诺基亚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几乎成为“手机”的代名词。不过达到顶峰后,这家老牌企业慢慢走向衰落,最终被雄心勃勃的微软公司兼并。
多年来,诺基亚在研发领域投入巨大,一直是同类企业的很多倍。此外,它还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在全球设有12个分支机构,数以万计的研究人员在其中工作。这些因素,奠定了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的龙头老大的地位。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连续15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公司利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2000年,诺基亚设计出只有一个按键的触屏智能手机,具备收发电子邮件和玩游戏的功能。而苹果在7年后,才推出第一款iPhone。2003年,诺基亚的经典机型1100在全球累计销售2亿台,即使在今天,这个销售纪录依然是很难被打破的.神话。
然而,兴衰成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处在巅峰时期的诺基亚公司管理层,未能制订出远大的发展计划,以至于在竞争对手发起攻击时,无法迅速作出决策。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产品,是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稍有保守,就可能被追随者
第4篇:尽力并非理由美文
有一个老总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曾经招聘一位看起来很优秀的女员工,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他就不得不把她辞退。那位员工是名校毕业生,学识丰富,形象不错,很有礼貌。刚开始,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很好,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早退。
有一天上午,领导安排她到北京大学送一些材料,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到了快下班的时候她才回来,还只跑了一个地方。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实在是太大。我在传达室问了好几次,才问到其中的一个地方。”
老总有些生气:“这三个单位都是北大非常有名的单位,你跑了几乎一整天,怎么会只找到这一家单位呢?”
她着急地为自己辩解:“我很认真地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这下老总心里更有气: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接收材料的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叫什么话?
其他员工见状,好心地帮她出主意,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们的好心,反而委屈地说:“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定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
工作首先是一个心态
第5篇:随笔:离职并非七年之痒
随笔:离职并非七年之痒
在职场中,以往的人都认为在一家公司可以做到7年以上,对公司的忠诚度非常高。按这种情况,不出意外,这类人应该会一直为公司服务。但为什么当新的机会出现时,却义无反顾选择新的机会呢?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老员工?
职场上人来人往,流失情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大家觉得容易流失的员工司龄是在3年以下的人员,更多的时候是投入更多的关注给新员工。对于老员工,似乎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放心。
俗话说七年之痒,过了应该就放心了。但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在公司工作了十年,在有外界的机会和吸引之后,也会选择离开。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先看看这个例子。李新是一家公司核心部门的核心管理层。经历了公司各发展阶段,和公司一起成长。在互联网金融日益发达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抛给他了橄榄枝,结果当然是她选择了这家公司。按常理来说,做生不如做熟。吸引李新的,是薪酬吗?还是机会?
现在人的想法有改变。敢于追求敢于冒险,活在当下。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了解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和追求。而且觉得什么时候开始都并不晚。
第6篇:顺其自然并非不作为随笔
顺其自然并非不作为随笔
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瑞卡斯
前些日子,微博上有人私信我,说:“要考研了,我前一段都没有好好复习,现在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你觉着我应该怎么办?”我看到之后就给他回复:“那你拼命啊,别人拼命了两年都不一定考得上,你这个时候肯定得更拼命才能达到目标啊!”他没有回复。
昨天,我看到他最新一条微博的内容是 :顺其自然,车到山前必有路。他的朋友在下面问:“你书看得怎么样了?”他回说:“我没怎么看,就这样了,顺其自然吧。”
我有点儿发愣,原来顺其自然还有这样自我安慰的功用。我很想评论点什么,想想又克制住了。因为我知道,我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理,我也永远叫不醒一个能把破罐破摔美化成顺其自然的人。
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拼命努力后却不纠结于结果,这才叫真正的顺其自然。它是勇者奋力前行的豁达,而非懦夫放弃努力的借口。说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像这样的顺其自然,车到山前只能是万丈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