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说课稿
第1篇: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说课稿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数学教材第22-23页:教学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完成例10及相应“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五第1—3题。
2、教材内容的地位及其作用
近似数的概念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调查和直观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近似数,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教学,一方面为学习—求较大数的近似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积的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以及为除法试商等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好数学的热情。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会写、会用“ ”;
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6、教学准备
1) 布置调查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
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如我们的祖国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或我家房子的面积大约有70平方米等,像这样的大概数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你了解吗?请你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数据。
2) 制作教学课件
二、教法、学法指导
1、近似数的概念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教学近似数的概念,教师采用调查法和直观描述法,让学生在调查和直观描述中了解近似数的用处,体会到近似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科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科综合的需要。通过数学小知识的教学,让学生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家,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教师采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语、数教材的页数作为数据)编题,一方面克服例题给予学生可能造成的思维定势,减少机械模仿的成份;另一方面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解答起来会兴趣更浓。
4、本课教学重点是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突出重点方面教师把突破口放在指导学生理解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让学生采用比较(想: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先看这个数更接近哪个整百数的方法来确定这个数的近似数),再让学生按想这种思路尝试求一些数的近似数,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数进行分组、观察和比较,体会这些数的特点,讨论得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从而理解“四舍五入法”。同时又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找到省略千位或十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从而为总结求万以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提供铺垫。本课的难点在于根据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采用题组练习,如求6253≈(几千) 6253≈(几百) 6253≈(几十), 让学生在练习、比较和观察中明确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首先要了解省略的最高位是谁,再根据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来决定是“舍”还是“入”,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满“5”,就“入”,否则就是“舍”。
三、教学程序设计
交流导入
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老师随机板书这些数据,然后指出以上数据都是近似数,并告诉学生近似数是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过渡: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导入,板书课题)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
学生通过直观描述,体会到近似数的广泛应用,培养交流能力的同时,也为
引出近似数的概念和新课的导入起到过渡和、铺垫的作用。
自主探索,领悟新知
1、学习求近似数,会写、会用“≈”
1) 尝试找近似数
师让学生汇报:第六册数学书和语文书分别有几页?学生汇报之后,师通
过媒体,出示题目:第六册数学书有123页,第六册语文书有165页。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师让学生读题后,说说自己对题意的理解。)
接着,学生思考、讨论:123大约是几百?165大约是几百?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23大约是100 想:因为123与100只相差23,与200相差77,所以123
比较接近100。
165大约是200 想:因为165与100相差65,与200只相差35,所以165
比较接近200。
2) 教学“≈”
123大约是100 可以写作:123≈100
约等号
读作:123约等于100
师让学生练习:165大约是200,写作什么?读作什么?
1) 练习、比较,理解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
练习: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说说你的想法。
103≈ 113≈ 133≈ 143≈ 153≈
163≈ 173≈ 183≈ 193≈
师让学生汇报结果和想法后,请学生观察并给这些数进行分组,说明理由。然后再请学生比较两组数,说说它们的异同点。最后思考讨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学生根据板书,思考讨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
103≈100
113≈100
123≈100
133≈100
143≈100
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不满5,尾数直接舍去,改写成0
163≈200
173≈200
183≈200
193≈200
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向它的前一位进1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让学生弄清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是本
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让学生采用比较(想:要求一个数,先看这个数更接近哪个整百数的方法来确定这个数的近似数),再让学生按想这种思路,找一组数的近似数,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理解“四舍五入法”。学生理解和初步掌握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为学习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及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提供迁移类推的依据。)
2、阶段练习
1) 完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之后,师组织学生交流思路并引导学生说说: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2) 思考讨论并填空
6253≈(几千) 6253≈(几百) 6253≈(几十)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通过讨论,让
学生搞清求近似数的关键—确定省略的最高位是谁,是否满5或不满5来决定“舍”还是“入”,为总结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做铺垫。)
总结交流,提炼方法
a) 揭示“四舍五入法”
学生讨论:求万以内的近似数,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千位后
面的尾数,应该怎样做?。(链接资料:求近似数的方法除“四舍五入法”之外,有时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或“四舍六入法”);
(本设计训练意图:为今后学习“进一法”和“去尾法”等知识提供铺垫,同时也突出了数学学习的延续性。)
b) 数学小知识学习—渗透德育教育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强化和巩固
1、学生看书,进一步理解“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及掌握求近似
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
课堂总结
什么是近似数?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课堂练习
1、指导练习五第①课时;
2、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7830=8000 ( )
b) 5063≈6000 ( )
3、填空题
a) 当3 60≈3000时, 内取的数字可以是 。
b) 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是500,这个数最小可能是 ,最大可能是 。
c) 一台空调的价格是1080元,小明家决定买2台。算一算,然后建议小明
爸爸大约需要带多少钱?
附板书:
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
103≈100 153≈200
113≈100 163≈200
123≈100 173≈200
133≈100 183≈200
143≈100 193≈200
第2篇: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说课稿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说课稿
一、问题的提出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近似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在达成知识目标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化思想,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数目较大,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往往感到比较抽象。
二是如果仅仅把“四舍五入法”局限在对整万数、整亿数的估计,学生容易形成点状的知识,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四舍五入的方法,也就不能把握“四舍五入法”的本质和规律,即“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要看哪个数位,为什么四及四以下要舍、五及五以上要入?
二、解决问题的思考
针对上述难点一的解决方法,我认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学习时,就已经有“四舍五入法”的经验积累,只不过没有归根概括提炼出“四舍五入法”这个抽象名称而已。学生的这些个体经验不仅为抽象的“四舍五入法”的学习提供了理解概念内涵的感性支撑,而且还提供了丰富概念内涵的基础性资源。因此,可以从学生这些感性的个体经验出发去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抽象的“四舍五入法”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针对上述难点二的解决思考:我认为一是可以引导学生从感性的知识出发,经历“四舍五入法”的归纳、概括、提炼和抽象命名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和把握“四舍五入法”的来龙去脉,真正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二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用数轴来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近似数的意义及必要性。
1、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学生阅读后,通过问题“观察上面的几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的共同特点,引出近似数。
2、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近似数,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增进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体验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
最后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二)借助素材,探究“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入环节: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估“整十数”看个位。
教师提出问题:一棵大树高约30米。这棵大树实际高多少米可以估计成30米?你能有序地说出这些数吗?
学生有序说出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5~2931~34并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30
20
40
25
35
师问:25、26、27、28、29这些数都是二十几,为什么约等于30?
生可能:因为它们离30比离20更近。
师问:31、32、33、34这些数都是三十几,为什么也约等于30?
生可能:因为它们离30比离40更近。
此时,学生在根据已有经验,再借助数轴的直观,可以初步感知以5为分界线来估数的特点。
师生把刚才的结论简单地整理如下:
估整十数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3
小于等于4
第一环节:发现估“整百数”看十位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结构。
紧接上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可以估计成300?
能有序地分段写出这些数吗?可以像老师这样借助数轴来找一找!
教师提出大问题,充分放手让学生找数。此时学生的思维可能是凌乱的散点状态,无法有序地分段写出所有可以估成300的数;也可能有学生能有序地找,但出现遗漏或重复的现象,如只找到295~304;或260~270,270~280,280~290,……,320~330,330~340。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动向,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种做法进行交流。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由于学生在二年级学万以内数的近似数时都是找最接近的数,所以大多数学生仅仅找出295~299,301~304这些数,这是学生最原始的思维状态,所以我们的交流就从295-304开始。
出示数轴,引导学生从数轴上找出295-304这些数的位置。
300
200
400
为了更准确地找出295所在的位置,我们需要再分,标出数据,如
300
200
4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20
330
340
350
360
380
390
370
310
问:这些都可以估成300吗?
学生可能回答:可以,但还没找全。学生进一步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再对这些想法进行辨析比较,在辨析中逐渐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如学生找到25□~299,教师可以追问:25□~299的这些数都是200多,为什么也能估成300?
生可能发现,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是300,或者说这些数在数轴上比200~300的一半要多。
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找出301~349这些数,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51~299、301~349.
300
200
400
210
220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20
330
340
350
360
380
390
370
310
当百位上是2时,要想估成300,十位上的数字要大于或等于5;当百位上是3时,要想估成300,十位上的数字要小于或等于4。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个位上的数字呢?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概括,可举例子,如251可估成那个整百数?252呢?253?259?通过举例和借助数轴学生会发现:251~259,无论个位上的数字是几,这个数都可以估成300。同样,260~269,270~279,280~289,290~299,301~309,310~319,320~329,330~339,340~349.这些数也可估成300。学生发现:估成与个位上的数字无关。教师再把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简单的整理和记录如下:
估300
百位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任意数
3
小于等于4
任意数
师举例:476接近哪个整百数?生回答并阐明理由;再请学生举一个三位数,请同学们判断接近哪个整百数。
这样通过举例,学生发现:估整百数都合这一规律,即:
估整百数
百位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任意数
3
小于等于4
任意数
也就是,估整百数时,要看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无关。
第二环节:发现估“整千数”看百位、估“整万数”看千位的'规律,学生运用方法结构自主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可以估计成3000、30000?你能有序地分段写出这些数吗?如果有困难,还可以借助数轴来找一找!
由于结构相同,可以采取同桌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人分别研究其中一种情况然后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课件出示数轴,让学生在数轴上找出这些数的范围,并借助数轴的直观来体验为什么这些数都接近3000.
3000
2000
4000
2500
3500
2500~2999
3001~3499
同样方法可得到估成30000的数的范围。
30000
20000
40000
25000
35000
25000~29999
30001~34999
对以上规律进行比较和概括,学生在表格上自己整理:
估整千数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任意数
任意数
3
小于等于4
任意数
任意数
估整万数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2
大于等于5
任意数
任意数
任意数
3
小于等于4
任意数
任意数
任意数
通过整理,学生进一步发现:估整千数时,只看百位;估整万数时,只看千位。
第三环节:发现估“整十万数”看万位、估“整百万数”看十万位……的规律,学生运用结构进行想象。
第四环节:对以上规律进行比较和概括,归纳提练和抽象出四舍五入的一般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举例探究的方法,我们分别发现了估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的方法,你能把这些规律简练地概括一下吗?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作“四舍五入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出示信息:小明的妈妈一月份的工资收入是6492元。
提出问题:
问题一:估成整十数,大约是多少元?为什么?(交流后,课件出示数轴)
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估成整十数,也就相当于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问题二: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大约是多少元?说说你的想法!(交流后,课件出示数轴)
问题三:你还能提出其他关于近似数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并解决。(交流后,课件出示数轴)
问题四:仔细观察数轴,这三个近似数哪个更接近6492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省略的尾数越多,近似数离准确值就越大;反之就越接近准确值。所以我们在运用近似数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估计。
四、我们的思考与疑惑:
1、说明:《近似数》这节课在备课时,我们教研组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遵循教材,通过研究将大数怎样估成整万数或整亿数,教学“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一种就是刚才所呈现的,从估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整万数、整十万数……这样依次探究,在估整百数时教结构,让学生在大量的数例中充分感悟:估整百数要看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无关。接下来的估整千数、整万数是用结构,学生同桌分工合作,运用方法结构自主发现规律。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整千万数和整亿数的规律,则可让学生运用结构进行推理和想象。
通过两种思路的对比和研讨,我们统一了认识:如果仅仅把“四舍五入法”局限在对整万数、整亿数的估计,学生容易形成点状的知识,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四舍五入的方法。另外从对整万数、整亿数的估计入手,由于数目较大,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往往感到比较抽象,也不容易把握“四舍五入法”的本质和规律。基于这些,我们提出了上述问题,并做了以上设计。
一开始我们对于这种整体架构、教结构——用结构的思想也是又爱又怕,甚至持怀疑的态度:学生能有序地分段找到这些数吗?能发现规律吗?基于不自信,我们在三年级上了半节课,结果虽然有点生涩,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得多。而且,从长远来看,学生经历了“四舍五入法”背后的过程形态的知识,比如借助知识结构的类比思考、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
2、思考:数轴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数形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四舍五入”的本质,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3、疑惑:25估成整十数,与20、30一样接近,该估成30吗?再如25□,251~259估成整百数应该是300,250估成整百数呢?期待大家能帮我们答疑解惑。
以上是我们团队对《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恳请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第3篇: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 | 窦书发 | |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2、 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 |
●重点难点: | 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的方法。 | |
●教具准备: | 题卡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铺垫助学 | 1、复习: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60000 35000000? 91400000 2、师: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还经常用到近似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 改写,说说改写的方法 明确学习任务 |
顺思导学 | 一: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 1)展示太阳和地球图 2)读出太阳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 3)启发学生:用以万做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二:提示导学: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 看书第13页,阅读思考: 什么叫“四舍五入”法? 指名述学 三:以下题为例,说一说怎样求近似数?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千米 太阳的.直径约为1389000千米 12756 |
第4篇: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说课稿(优质18篇)
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为未来奠定基础。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总结范文,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说课稿篇一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习旧知,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
第5篇: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说课稿(模板19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避免重复犯错。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言之有物、思路清晰,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下面是一些精选总结的样本,仅供您参考和参考。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说课稿篇一
教学内容:
p23例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10、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
第6篇: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教案(专业19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教学流程要合理安排,从启发性引入到巩固性练习,层层递进。以下是一些经过教师反复实践、不断改进的教案,希望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启示。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教案篇一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教案篇二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2.求商的近似数的时候不需要算出商的准确值之后再进行取舍。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者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加上1。
作业:教材第36~37页练习八第1、2、3、8题。
板书设计:
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
第7篇: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教案(优质17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同学科的教案具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应该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教案篇一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教案篇二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2.求商的近似数的时候不需要算出商的准确值之后再进行取舍。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者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加上1。
作业:教材第36~37页练习八第1、2、3、8题。
板书设计:
求商的近似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