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案

2023-02-16 08:04:4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下面为大家整理的是雁门太守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由古代写战争的诗歌导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木兰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篇二: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 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要求:(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 )100字左右

第2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宜城市郑集镇璞河中学

朱康玲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写诗歌:

1.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2.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三、读品诗歌:

1.读注释,思考古诗内容。小组交流交流诗歌意思。(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声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3.指导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2按要求写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3)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将士高昂气势和爱国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7)《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激战中苍凉悲壮之气氛,奇异边塞风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感情诵读: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第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雁门太守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 初读,感受诗韵美 :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 精读,理解诗意美 :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学了不少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诗句接龙的游戏。我读上句,同学们接下句。(教师诵读一些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解题

指名解释标题。雁门,古郡名。太守,古代官职,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三、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范读,学生听读。

3、师生评价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学生谈读后对这首诗的整体印象。

5、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如有困难小组内讨论交流。

6、解疑释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7、男女生配合诵读。(女生读前四句,男生读后四句。)

四、赏析探讨

1.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赏析诗中精炼、准确、传神的遣词用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感情。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 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

未完,继续阅读 >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雁门太守行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