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视角下亚文化理论审视意义论文
第1篇:聋人视角下亚文化理论审视意义论文
聋人视角下亚文化理论审视意义论文
摘要:聋文化作为聋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群体特征,首先在聋文化研究的缘起中揭示了研究聋文化是为健听人与聋人可以达到有效沟通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其次主要梳理了“聋文化”观的理论内涵、亚文化的特征和基本构成要素,另外比较中美“聋文化”观的差异,总结了聋文化研究对于聋教育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聋文化;手语;身份认同;聋教育
“聋人,在这有声的世界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去听力及开口说话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正常与外界交流,因此在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交流的障碍,听人也就很难理解聋人的困境,更不用说进入聋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1]P(41)张宁生(2002)认为:“从事聋教育工作的健听人极少对聋人社会有足够的认识,也极少与聋人有真正的沟通。很少有聋人参与对聋生的教育与康复;相反,都是健听人主导聋人的生活,决定聋人该怎样思考,该用何种语言交流。”[2]P(164)所以在对待聋人和聋文化的问题上人们更多是站在健听人的角度来思考评价这一问题的,忽略的恰恰是聋人的视角及其他们对自身文化属性的认识与判断。身为聋人的聋校教师梅芙生(2000)认为:“我们的聋教育无视聋人是手语族。过分偏重口语教学,虽然教师花费多年苦功,而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过于浅陋,毕业后依然使用手语,不足以与健全人社会交往之用,对较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无条件学习,因而导致了聋人文化危机。”[3]P(41)因此聋文化作为伴随聋人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现象是需要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从事聋教育的工作者的合力研究的。对于聋文化探究的实质,也正是为健听人与聋人可以达到有效沟通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
一、“聋文化”观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一)“聋文化”观的理论内涵。“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手语语言学奠基者Stokoe在1965年首先提到了“聋人的社会和文化特征”,但并未细分,此后关注的学者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探讨聋人社区和聋文化的专著。1980年,语言研究学者、聋人Padden在《美国聋文化》中尝试对聋文化进行较为细致的定义,并提出聋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聋人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规定了聋人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相信什么,主张什么”[1]P(13)。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聋人群体的“文化”“身份”与“种族”等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化,与此同时各国普遍开展了双语双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聋文化观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待“聋人”和“聋文化”的认识上,在Stokoe之前,人们主要是从医学角度界定耳聋现象,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了聋人是生理缺陷者这一看法,所以针对聋人这一群体聋教育界开展的是相应的补偿或矫正教育,目的是通过口语的大量操练使其进入主流社会;而聋人文化观则是从人类学视野出发,提出聋影响着人行为的诸多方面,只有在正视手语交际地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聋人社会的复杂性。对于聋文化的认识,我国著名聋教育专家张宁生教授的看法较为客观,在《聋人文化概论》一书的序言中,他谈到聋人要在主观上具备一大一下两个D(d)的转化观点:聋首先是听不到,因此不能用文化上的聋(D)来否定医学上的聋(d)。同时也要有敢于跳出这个小“d”的勇气,与其无补于事,不如向天高歌。所以从小写的“d”到大写的“D”,正代表了聋人群体集体意识的一次提升。“我是聋人,归属于聋人群体”[1](P116),这里的“聋”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聋人身份,这个群体的成员共享着价值观、语言、交际和生活方式。比如,以视觉感知为优势、采取自然手语为主的面对面交际的方式,也因为使用共同的语言和分享相似的生活体验而构成该团体意识的基础,因而也增强了聋人群体的凝聚力。
(二)“聋文化”的亚文化特征。沈玉林(2002)认为:“聋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聋文化就像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聋人群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4](P19)他把聋文化也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做了区分,“广义的聋文化是指聋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P19),“狭义的聋文化是指聋人群体在其特有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文化心态、互动关系和活动方式”[4](P19)。我们一般所指的聋文化,都是指狭义上的聋文化,表现为聋人群体的社会精神文化。张宁生教授在《聋人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出的“亚文化”视角下理解聋人文化颇具启发意义。所谓“‘亚文化’亦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它是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同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存在的基本形态。如企业文化、青年文化、校园文化等都是这种亚文化。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1]P(21)。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手语沟通方式,使得聋人群体的文化特征得以显现。但是聋文化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并不是一种低一等文化,而是浸渗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的多元文化的一种,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聋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沈玉林在《论聋文化与聋教育》一文中对聋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实际上这些具体表现也可以看作是“聋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
1.聋文化的前提构成要素———聋人手语。张松柏等(2010)认为“和聋人文化观相伴相生的,是聋人语言观的革命。传统的语言观站在听力正常人的立场上,否认手语的语言地位,对于手语的`现实视而不见”[5]P(24)。聋文化首先正视了聋人手语的语言地位和语言功能,认为正是手语使得聋人成为一个群体。承认手语的交际价值是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只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手语和口语语言特征的比较研究,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手语。
2.聋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聋人独特的视觉认知世界的方式。聋人主要依靠视觉感官认识周围世界的人、物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依据视觉表象进行分析概括进而形成认识判断和价值评判,这是聋人认识思维的主要特点。学者沈玉林(2002)认为,聋人这种仅靠视觉认知世界的方法具有“表面性、片面性、主观性”,是其局限性的体现。
3.聋文化的外部构成要素———聋人参与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及其形成的各类艺术作品。在聋人参与的文艺、娱乐、体育等活动中,那些可以体现聋人群体精神风貌的活动过程和最终展示的各类艺术作品,聋人通过自己的心灵和手来体现的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比如聋人诗歌、笑话;手语歌曲、舞蹈;聋人哑剧等表演样式。另外还有聋人的绘画作品、手工艺作品和聋人的摄影作品等等都可以展现聋人独特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
4.聋文化的主体构成要素———聋人的行为、习惯和交往方式。聋文化归根结底要指向对聋人独特的交往习惯和交往方式的研究上,受制于视觉交际的限制,面对面的手语交际是聋人更愿意面对的一种交往方式,聋人群体之间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方式,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还很欠缺,孙峰(2007)认为:“聋人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信念。”[6](P57)目前我们对聋人文化的描述只是停留在外显的聋人生活和行为的表现形式上,尚缺少一些对聋人内在的价值和信仰方面特征的描述。
二、中美“聋文化”观的异同比较
美国聋文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背景,它的聋文化观包括两个基本要点:其一是站在文化的视角上来解读耳聋现象;其二是主张尊重聋人,坚持聋人与健听人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原则。美国的聋文化观认为手语是一种真正的语言,是聋人的母语,与英语的地位是平等的,健听人没有理由要求聋人放弃手语,转而学习主流社会的英语,接受困难的口语能力训练。主流社会不应该要求聋人隐藏或矫正自己的聋人特征,去效仿健听人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权利这么做,而是应该接纳聋人本来的样子,以尊重的态度、包容的胸怀去对待聋人,尽可能地改善各方面条件,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耳聋给个体带来的限制。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听力残疾人数为200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这组数字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一是我国存在听力损失的人很多,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我国总体上把聋人看成是残疾人的一种。我们之所以坚持将聋人群体归入残疾人之中,是为了有针对性地通过国家政策或法律、机构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能在社会大背景下完善自己的人格、施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如回归主流运动、融合教育活动,都是现实社会条件下对解决残障人问题的实践行动,这些行动给包括聋人在内的残疾人群体带来了许多实质性的帮助。所以说,尊重聋人和是否把聋人看作残疾人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孙锋(2007)认为:“我们在接受任何一种新思想的时候都应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社会基础,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分析聋人文化在欧美产生的社会根源,它的发展是否与整个西方社会大文化背景有关系,中国社会中是否也同样存在着聋人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相应的发展环境。”[6](P60)总之,我们将聋人划入残疾人,是为了使他们能获得真正的、事实上的平等,与歧视和排斥等说法完全相反。黄昭明(2004)认为,聋人文化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体现和深化,它是健听人与听障人共享民主、平等,公正等思想的具体体现。提倡聋人文化有助于形成各人群间与文化间的宽容、理解的氛围”[7](P42)。在强调聋人文化观及其社会意义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其他不同认识视角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行动。所以系统分析美国聋文化,有助于我们理性面对我国聋人的身份归属、生存状况与教育模式等现实问题。
三、“聋文化”研究对聋教育的影响
“聋人文化是聋人在聚集中形成的群体特征。”[6](P24)聋人学校是聋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所以聋人文化在其校园里体现也最为明显。因此从聋人文化视角来研究聋教育可以对聋校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丰富聋教育的内涵,促进聋教育的发展。学者李尚生(2004)曾指出:“无论科学技术给聋人语言教育带来多么先进的手段,缺少文化学的观照,聋人的语言教育口语教学法仍然走不出困境”。[8](P51)在我国,从聋人文化角度研究聋教育更是全新的课题。“中国内地对于聋文化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台湾和香港地区同类研究也不多。我国的聋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文和口语教学上,但收效不能让人满意。充分解读聋文化对进一步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聋人的经济状况、聋人群体的人权意识和自信自尊的信念至关重要。”[1]P(1)
参考文献:
[1]张宁生.聋人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梅芙生.手语族与聋人文化[J].中国残疾人,2000(5).
[4]沈玉林.论聋文化与聋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2(1).
[5]张松柏,徐铁卫.西方聋人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聋人文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4).
[6]孙锋.论聋人文化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2).
[7]黄昭明.“聋人文化”观之辨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
[8]李尚生.从文化的视角探讨聋人语言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1).
第2篇:亚文化视角下的“90后”群体
亚文化视角下的“90后“群体
“90后非主流”的出现是随着“90后”自身文化特质的不断展现,以及他们与“80后”的文化话语权的论争而逐渐进入主流文化视野的。它遭到“80后”甚至是更老几代人的批判,被定义为娇纵、)中动、不懂事,甚至是胆大妄为的形象,但是“90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探寻却乏人问津。“90后”是伴随着中国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诞生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共时段上的历史事件的契合。进入青春期的“90后”和中国的消费社会转型之间具有韦伯意义上的“选择性亲和”。我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展开论述。
一、消费社会中自我身份的确立
消费社会中,消费不仅成了最主要的活动,而且成了最主要的价值观,人们即使不能充分得到它,也心向往之,并服膺这一价值观。消费社会的产生,马克思早已有所预见,其《手稿》中对“异化”的论述为未来消费社会学家们打开了理论的天窗。我们把消费社会中的众多集体表象定义为对生产工作异化的规避,那么消费的作用就逐渐得到彰显了,成了保留自己原始个性的手段。个人为了摆脱工作的异化性而投入到消费的循环怪圈中,消费成了当今社会最主要的文化表征。那么消费社会与“90后”有什么关系呢?鲍德里亚在定义消费时提到,“消费是一种对社会意义的欲望”,是“身份证明”。很明显,在这里消费已然成为身份的承载体。在传统消费社会学家眼里,消费是区分社会阶层的主要表现,消费已不是消费产品的实用性而是消费其社会象征意义。但是“90后”的消费行为很明显与传统消费社会学理论不相符。“90后”的消费行为指向的是“非主流”,一种脱离社会的自我定义,不追求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这是值得消费社会学家重新审视的一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90后”借助消费行为在定义自我群体,他们消费的PSP游戏机、百搭的时尚衣服、奇异的首饰、高像素的摄像机、百变的发型、化妆品等,都成为他们自我社会文化定义的载体。“90后”并不寻求主流文化的内部认同而是只寻求自我亚文化的内部认同,这也是身处消费社会中的“90后”一代很明显的文化表征,这一文化表征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但是“90后”却以此为荣,甚至提出了“将脑残进行到底”的口号,成为他们与主流文化抗争所依凭的文化元素。
在消费社会中追求刺激和新奇是“90后”一代最推崇的,而当今社会,刺激和新奇成为时尚的代言,“90后”也正是时尚的弄潮儿。我用齐美尔的时尚社会学视角去分析“90后”追逐时尚的动机。齐美尔提出了人类的两重性,即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追求,导致了追求时尚的倾向。所谓对普遍性的追求也就是模仿和从众心理,对特殊性的追求则是希望个性的彰显。“90后”一代就在这种追求普遍性(是在本文化圈子中的普遍性)的同时追求特殊性(相较于主流文化)的动机中追逐着时尚的气息。齐美尔在论述女性追求时尚时提道:“当女性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满足在别的领域无法实现时,时尚好像是阀门,为女性找到了实现这种满足的出口。”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女性替换成“90后”一代,那么他们追求时尚的动机也就更明显了。首先是社会出口太少,留给“90后”这一没有话语权的一代出口更少,他们找不到要表达自己个性的出口。而时尚这一很难受主流话语权控制的“地段”就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地盘”。这同嬉皮士文化中嬉皮士的奇装异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文化渊源
点出了“90后”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我希望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找到与“90后”相似的文化特质。我在此将唯美主义文艺运动、哥特文化、嬉皮士运动与“90后”现象做一个文化比较,以期把握“90后”文化特质的历史渊源。在此我只提文化表象而不提文化的哲学本质,就是因为我认为“90后”的文化表象中借用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但在哲学本体论上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首先是唯美主义运动。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它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逐渐波及整个欧洲,代表人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王尔德,还有戈蒂耶、罗塞蒂等。尤其是在日本当代漫画创作中引入了唯美主义的许多元素创立了“耽美派”之后,我们从中更容易发现“90后”的影子。世俗价值观在审美中的缺失是这几种文化中的共同体现,追求现实中没有的那种幻境美,摒弃任何说教因素,追求脱离现实的技巧美都是其中的文化因子。“90后”继承了这些前辈们追求中性美和感官上的愉悦的审美情操,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借助日本耽美文化,“90后”沉醉于这种脱离现实的愉悦之中。不关心世俗价值观也正是对世俗价值观的挑战,“90后”的文化偶像——李宇春、东方神起等也成了他们向主流文化圈起义的旗帜。
唯美主义运动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是在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审美革命。余虹认为:“唯美主义”是一种“致命的美”、“难以抵抗的美”。他告诉我们:生活模仿艺术,要按照美的理念活着。因此,最终他选择了自杀来实践自己的理念。“人的一生就是对自己的精心雕刻,而不是一无所知、浑浑噩噩,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在长,越长越有味,按照他认为美的方式去长„„他要对自己精雕细刻,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这是余虹留给世人的遗言,同样也是王尔德、福柯们留给世人的遗言。
其次是哥特文化。“哥特文化”在文化上的表征就是以黑暗、阴郁、野蛮、死亡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现象,文学上、电影上的吸血鬼,建筑上的哥特大教堂,音乐上的哥特金属,都是哥特文化的体现。如果再要具体形容,就是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让我们再来看“90后”的许多文化元素: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他暗色,如海军蓝、深红。银饰,苍白的皮肤,这是服饰上。在行为上则有:自虐、自杀倾向,欣赏病态的美,以自虐、自杀为题材的唯美艺术照等等。当然至于这一部分,“80后”的一部分人也沉迷于其中,这与“90后”的文化表现有了一个重叠。很明显,这些文化元素在哥特文化中都能找得到相对应之处,尤其是那种对死亡的依恋,以及将死亡表现化都深深印刻在“90后”的行为方式上,死亡在此时已不能带来恐惧,而带来的是一种贪婪的美。“90后”没有信仰,他把信仰交给了自己,这好像是康德所谓的宗教信仰的转型,其实不然,“90后”将个体交给了自己的灵魂,在自我与灵魂的张度中体验生命,寻找生命与死亡的交叉点。
但很可惜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所能达到的境界,也并不是“90后”非主流的主流。当然深谙于此的“80后”或许能在此层面上与“90后”展开对话,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在这两代人中找到的唯一一个共同点。
嬉皮士文化中的某些文化元素能在“90后”身上找得到,但是嬉皮±们当时都是知识精英,所谓知识精英也就是他们的理性能力已经成熟,他们所提出的政治诉求和社会诉求都是成熟的,有批判能力,有思考能力。但是“90后”一代不只是在身体上没有发育成熟,思维能力更是可以称其为幼稚,他们只是在寻找已逝的文化中能表达他们心声的文化因子,这些仅限于文化表象,他们也只能仅限于此,毕竟理性思考能力没有成熟。也就是没有达到康德所谓的“成熟的人”,无法思考文化表象背后的哲学终极依据。
“90后”的文化仅仅是停留在对西方某些文化现象和成人世界中“被遮蔽的黑暗世界”的表象模仿,甚至是一种病态模仿,是~种没有自主性的任意行为而已,没有自主性也就没有自由意志的体现,没有自由意志他们就不可能生活在自我真实中。这很明显不像嬉皮士文化中嬉皮士那种纯自由意志的行为。
所以,“90后”文化现象的产生是有一定文化渊源的,并不是无端冒出来的另类文化,远远没有大家所认为的独创性,其中这也是最值得批判的,当然也是大家所应该认识到的“90后”文化的本来面貌。
三、文化诉求的单纯
“60后”、“70后”是这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精英,他们所依凭的价值观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他们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末的洗礼,也经过了90年代初期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泛滥的特殊时期。所以概括起来,自由、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都是他们曾经推崇过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威持有者。
“80后”一代被称做“奋斗”的一代,也是在与自己的父辈“60后”相抗争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改革开放后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栋梁的一代,被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摇滚精神、嬉皮士精神曾经是“80后”一代所推崇的,但是随着这一代逐渐踏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原有的批判精神已接受了主导价值观的洗礼,在政治和文化上逐渐与主流思想合一。但是在时尚文化和流行文化方面,他们依然是持有话语权者。
那么“90后”在与自己父辈作斗争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这一点与“80后”很不同)与自己最相近的一代人发生了对立。在此我先下~结论:“90后”在政治和精英文化层面并没有诉求(甚至是漠不关心),他们诉求的是流行文化的话语权。他们不是对政治话语的反叛和抗争,也不是对精英文化话语的抗争,而仅仅局限于流行文化的话语权上,这一点与“80后”针锋相对。这是非常特异的,因为“80后”也是在与自己父辈的抗争中走过来的,当时“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呼依然记忆犹新,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独生子女问题频发的一代。但是这一点在“90后”那里表现并不明显,而明显的是他们抛开了自己的父辈,单单把“80后”视为抗争对象。
在流行文化话语权争夺战中,几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浮出水面:李宇春、东方神起。李宇春和东方神起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完全不符合传统的审美观,而是具有一种病态的中性美,被“80后”斥之为“人妖气质”。但是就是这些不符合传统审美观的偶像成为“90后”向“80后”争夺流行文化话语权的旗帜,同时也成为“80后”捍卫自己流行文化话语权的矛头指向。
一个是被网络上称之为“621事件”,另一个就是最近的“东方神犬”事件。这两个事件的共同点:首先都是“80后”以“圣战”名义向“90后”发起的网络攻势。其次是规模之大令人咋舌。例如李宇春事件中,李宇春吧被爆吧的速度接近每秒钟30帖。据不完全统计,李宇春吧当晚被刷屏1900多页,被爆近10万帖!百度贴吧史上最大规模的爆吧就此诞生!而后的东方神犬事件,东方神起吧则有过之无不及。最后,在其中,“80后”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正名,在用语和措辞方面都向传统和正式的话语倾斜,而摆脱了原有的网络用语的随意性。当然,这其中最被“80后”诟病的是“90后”的毫无民族感和历史传统观的缺失。现在摘录“80后”的一段公告:
在事情结果没有出来以前,了解圣战起因和意义的群体都不应该停止自己的努力,有的事情,一旦妥协了,就等于认输。我们通过“1 1·28”事件想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所以,就算被封ID、被封IP我们也要坚持。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要停止,也应该由每个群体的组织者沟通以后,选个适当的时机大家一起停止爆吧。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的行为不是无意义、无目的的,我们是有组织的,有纪律的,团结的,自发的一个联盟。
从这段公告中可以看出用语措辞方面的正式性而不同于以往“80后”混迹于网络世界的随意性,其目的很显然要证明他们行动的合理性,同时更要证明其行动的神圣性。用返归传统的语言叙述方式来论证行动的合理性,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众多革命和社会运动的主要手段。在此“80后”亦选择了这种手段,这也说明了“80后”同样是深受历史传统影响的。在这场论争中,“90后”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没有合理的解释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但是他们还是不断展开反击,这种反击并不是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是要表达自己独特的立场、独特的文化观。
结语
约翰·多恩在《紧急关头的祈祷中》提道:“如果现在已经是世界末日了,那我们又将会怎样呢?”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延伸出一种时间观,而这种时间观也正是后现代社会中所依存的,一种面向未来的时间观。这里的面向未来并不是“进化论”意义上的,而是风险社会中的时间观,未来的不确定性逼迫你不断调整自己的时间观,末日审判的情节促使着人们走上了享乐主义的路子,我们不可能从过去的时间段中找到对应于未来的真实,那种沉醉在温柔乡的过去的“乡愁”不能帮我们解决未来时间段上的疑惑。
而如果时间脱离空间会怎样呢,是不是会出现一种“想象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向前与向后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并不存在这个脱离空间的而抽空的时间,只有往前延伸的未知的时间。
“90后”就是存在于这种位置之中,他们的时间观是向前延伸的,没有向后看的勇气同样也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属于未来,不管未来是世界末日还是共产主义乌托邦。而“80后”却不断往后看,从回忆中寻找自己活着的依据,确定自己是在真实地活着,从童年的照片中、童年的影片中检索这份记忆,也是在检索自己的真实性。不断确认自己的真实也让“80后”群体逐渐摆脱了生活的荒诞感。但是“90后”呢,他们还没上路呢!
第3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论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影视字幕翻译有其一定的制约因素,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结合《赤壁》(上 )的英文字幕翻译,本文针对影视字幕翻译的时空与文化制约因素,通过借鉴浓缩、直入 、阻断、诠释及归化的翻译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国外观众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 《赤壁》;字幕翻译;关联理论
一、引言。
由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的场面宏大的历史影片《赤壁》(上),从2008年7月10日上映起,一个月的时间刷新了中国电影首映票房纪录。该片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情节改编而成,将中国文化精粹放大展现在世人面前 。该片从内容到形式都深深震撼了亿万观众,其中的中英文字幕也贴切地传达了当时语境条 件下的信息,使国外观众感受到原文编剧意图传达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