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握规律上下功夫(教师中心稿)
第1篇:在把握规律上下功夫(教师中心稿)
在把握规律上下功夫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赵孝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高考必考。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的规律如下:
1.根据虚词的意义、词与词的组合、结构关系去判定。
例如: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③宋何罪之有?
三个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但作用不同。
①中的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作用是粘附组合;
②中的“之”用于主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改变句子的结构;
③中的“之”用在动词谓语之前,作用是提前宾语,改变句式,以突出宾语。
这些不同是根据其与前后词的结构组合关系来判定的。
2.根据虚词本身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去判定。
有些文言虚词还兼作实词,一身二任,有时可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可据此判断其用法。如出现在主语、宾语或定语的位置上,常作代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作动词;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作副词;在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作介词;在句首或短语之中,起关联或连接作用,作连词;附着在实词之后,或用于句中起显示结构表示动态和语气作用,作助词。例如:
①便请以代书。
②东临碣石以观苍海。
③危乱之际,不暇及他。
④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⑤作《师说》以贻之。
以上例句中加点字的词性都不相同,就是因为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不同。
①中“以”字后省略了“之”字,应为介词;
②中“以”字用在动词谓语“观”之前连接上下两句,应为连词;
③中“之”字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助词;
④中“之”与“所”字构成名词性结构,作宾语,应为动词;
⑤中“之”作了动词“贻”的宾语,应为代词。
3、迁移知识,归纳综合,找出规律,并循此去判定。
对于那些用法较多的虚词要总结归纳出其用法规律.以利判定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字,我们可以根据其三种词性综合归纳其规律:作动词,相当于“到”、“至”、“往……去”,如“辍耕之垄上。”作代词,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近指代词(“这”)等。作助词,有五种用法,一是定语的标志,二是补语的标志,三是音节助词无意义,四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五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l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恃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牧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A项中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连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后一动作为前一动作的目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
B项中两个“于”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介词,但表达的语法意义却有不同。“降于燕”中“于’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而“惑于郑袖”的“于”表示被动,用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事者。因而B组中的两个“于”用法不同。
C项中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的承接。
D项中两个“因”为副词,表承接关系。故此题的选项为B。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是有规律的,只要处处留心,掌握一定的辨析方法,就能准确地推断其意义或用法。
(此文刊发在江汉大学《学语文报》2002年4月上)
第2篇:在深、实、准上下功夫(教师中心稿)
福建省龙岩一中石文美
每一次改革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开展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取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这一次课程改革就是实施这一国策的一个重要举措。也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中的一部分。
而如何把课程改革贯彻好、落实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是当前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贯彻新课标,结合本地特点,找准课程标准与自身实际的结合点,选准具体实践的切入点,在深、实、准上下功夫,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抓学习,突出一个“深”字。
用课程改革统领教学、指导学校各项工作,前提是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课改精神。我们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着重围绕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等方面进行学习,深刻领会、系统把握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新体系,认真学习中央和国家领导的讲话、教育部的重要文件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并通过专家讲座、校本培训、撰写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开展研讨和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益,努力搞懂弄通深化认识,进而增强贯彻落实课改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抓落实,强调一个“实”字。
要搞好课改,不只是重学习,更要重贯彻,要在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因此,一定要把学与用、知与行统一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贯彻,就要扎扎实实,真抓实干。对教学而言,就是在课改思想指导下,努力落实各科的课程标准,实现教育教学教研的全面丰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把教学工作做到实处,积极进行校本研究,搞好专业引领、课题项目,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记取失误的教训,善于从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坚持把发展作为教育事业兴旺的硬道理,推动全面课改的进程,不断开拓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抓结合,讲究一个“准”字。
一是把准思想实际,认真解决学校工作中和教师头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教师的思想实际,反思教育弊病和教学不足,强调坚持课改,强化新的理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二是看准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影响教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事业进步的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确立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措施,落实新课标。三是找准角色实际,尽力解决教学人员行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促使教师转换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做好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注意克服教学弊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联系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促进教学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打下扎实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篇:在求实效上下功夫
在求实效上下功夫
——持之以恒转作风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3-4-18 4:54:47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8日 01 版)精减文件会议、调研轻车简从、接待厉行节约,中央出台转作风八项规定以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转作风在求实效上下功夫,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要认识到,制定八项规定的根本目的,就是从严要求,体现从严治党,通过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党风政风,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归根到底是为了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作风转得好不好,不在于口号喊得响不响,文章做得大不大,而在于能够切实推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热衷于提不切实际的口号,甚至做表面文章,就会有违转作风的初衷。譬如,我们提倡开短会,但不是会议开得越短越好,而是要更加注重会议质量,尽量减少那些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会议。我们提倡说短话,也不是话讲得越短越好,而是要减少空话套话,务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真知灼见。我们倡导简化接待,不是硬性要求“一律自带干粮和方便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