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第1篇:群众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群众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群众文化生活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根据《关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近期,我局对群众文化生活情况进行了工作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群众文化生活基本情况
1、经过摸排调研,辖区群众文化队伍共58支,其中舞蹈队伍20支、秦腔戏曲类团队和自乐班24支,锣鼓秧歌队伍12支,乒乓球篮球队伍各1支,经常性参加活动人数4000余人,主要群体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
2、较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为广场舞类型为民族舞及曳步舞的快三舞蹈,舞曲类型大多为民族类歌曲和网络流行歌曲。
3、广场舞群众主要是通过网络视频等进行了解学习,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通过群众自发组织自由参与为主。
4、群众用于参加广场舞、合唱等活动的年均消费额比较低,主要是服装和音响,年均消费额大概在人均100元左右。群众文化活动在促进文旅融合、带动夜经济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社区、农村广场上晚上人最多的是集中在跳广场舞的地方,同时带动了这些地方的夜经济和乡村旅游发展。
5、开展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支撑项目每年的广场舞大赛和各村、社区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活动机制主要以群众自发组织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辅导人才缺乏。当前,文化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标准越来越高,高层次、专业型文化人才较少,特别是基层文化站缺乏专业辅导人才,制约了基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活动器材严重不足。基层群众文体活动的不断丰富,也突显出文体器材的严重不足,现有的文化活动器材部分老化和滞后,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专业团体文化下乡覆盖面小。随着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日益丰富与艺术欣赏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文化下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更高要求,专业团体的演出基层覆盖面不足。
第2篇:关于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调研报告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丈八寺镇位于旬邑县南部塬区,现辖17个自然村,总人口11420人,土地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43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90元,目前共建成18个文化活动站(室)。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设施短缺。各村的文化室基本都处于闲臵状态,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广播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镇、村干
1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1、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链条中,基层和农村仍然是相对
薄弱的环节。要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是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有效举措,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头戏。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方便人们就近快捷享受文化服务。
2、培育引进人才,稳定文化队伍。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政府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干部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乡镇文化是
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把文化网建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农村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幅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继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创作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
4、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机制。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不断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政府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免费送电影、送戏、送图书到农村及开展大型文艺进村(社区)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三是积极邀请县文体局艺术团体到农村演出,在保证演职员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保证让广大农民多看戏,看好戏。文化单位可加强与科技单位的协作,在每部文艺片前放映农业科技宣传片,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5、要继续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四是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诱惑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第3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彩灯高挂,锣鼓喧天,新春的街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社火表演、彩车展示、群众歌舞、书画展览……群众们走上街头,走进文化大院,尽情享受着一道道新春文化的盛宴。乐队奏响激昂的乐曲,歌唱团唱起高亢的歌,身着盛装的各族群众翩翩起舞,书法家挥毫泼墨,村民曲艺团表演着贤孝,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组成了一幅祥和欢乐的动人场景。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真可谓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即使在严严寒冬,身处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中也会感受到春天的温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文化因素已经渗透到基层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人们的选择。
(一)从基层群众的受教育程度看文化生活的现状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的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中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中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
与此同时,
第4篇: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村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
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
第5篇:农民工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洛文广发(2010)101号
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
关于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的报告
商洛市文化文物广电局: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及今年以来农民工文化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状况,存在的困难和突出的问题。活跃我县农民工文化生活,促进县城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局组织专门人员历时一周时间对全县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就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工文化生活基本状况
洛南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因县城位于洛河之南而得名,是陕西南部唯一属于黄河流域的县份,总面积2562平-1-
方公里,全县共辖25个乡镇,383个行政村,总人口455183人,其中本地人口438129人,另外的17059人为服务我县商业、工业、畜牧业、服务业的外来农民工。他们活跃于城乡的各个地方,为县城建设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智慧。我县已建成的文化中心广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及数字电影、广播电视、文化自乐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都为外来农民工提供了文化
第6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去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当前,谋划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积极投入的重要工作,也是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市专家联谊会成员,我认为要立足工作实际,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
形势中找准定位,谋划工作,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不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赣州的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有影响、有特色的群文活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工作,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有声势、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欢乐赣州”文化广场、“迎新春”市领导写春联、送书画活动,青少年故事艺术大赛的基层上,新打造一批弘扬苏区精神,具有赣南鲜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使之经常化、大众化,使群众文化成为全民交流的精神舞台,形成“白天有歌声、琴声,晚上笑声、掌声”广场喜人局面。通过开展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