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第1篇: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摘要:本文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旨在形成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习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改革;学生为本;环境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46-02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由生态学理论支撑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平衡等理论,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生态文明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态学相关课程,作为生物、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我校,普通生态学是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后继专业课的基础课程。环境科学专业学习普通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意识,让学生能够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必须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生态学教学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我校普通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重点是一节课所有活动、所有环节的落脚点,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纽带。普通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知识点非常多,而该课程的课时数是48个学时。要在48个学时内把所有知识点都涉及到,势必会造成过于理论化以及重点不能突出的问题。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但还需要进一步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2.缺少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普通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生态学原理和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牢固掌握和理解的。但目前我校普通生态学课程并没有相对应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应用一些生态学原理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过一些改进,比如选择教材上一个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后制作ppt上讲台讲课;每次课的前10分钟,都会针对上一次课的内容设置1~2个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但是改革的力度还非常不够,学生主要还是作为被灌输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4.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普通生态学主要以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二、普通生态学课程的改革内容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现代教学观念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本课程改革首先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增强创新与服务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我们要明确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宰,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力争当好“导演”这一角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展现其各自才能、特点的舞台,激发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2.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普通生态学所选的教材中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和补充,将普通生态学中最基本、相对稳定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因为这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和骨架,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在讲授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对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主要可以将一些陈旧的,或容易和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剔除。增加能反映学科前沿、生态学应用及学科交叉渗透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态学是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其各分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成果日新月异。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有责任将生态学各分支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向学生展示。
3.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学生在课上主要就是机械地记笔记,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要变老师“一厢情愿”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启发、引导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探索和推行互动式教学。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系统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对于最基础的理论部分主要还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而对于介绍实践问题及学科新发展的部分可分若干专题讲解,或者将这些内容总结成几个大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在讲“物质环境”这一章的时候,把这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为“陆生生物如何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水生生物如何进行渗透调节,保持体内水平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针对普通生态学缺少实验环节这个情况,在课堂讲学中还采取了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授。例如,我们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模拟了生命表的编制。此外,还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学由灌输变成互动,现场素材变成教材。尝试采用现场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因为普通生态学目前没有设置实验环节,而一些生态学的原理和现象仅通过书本学习是不够的。现场教学可以把传统的理论从教室搬到了现场,把图片换成了实物,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附近的下沙公园又为我们的现场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其次,把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同时可以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问题性教学方法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课后,可以结合课堂所讲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找、搜集相关资料的作业题,要求他们借助网络或校内外图书馆等渠道完成。例如,在讲“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课后查找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实例,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学习合作伙伴,落实学习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写出讲稿,制作ppt,然后分别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点评,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摇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考核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由知识的掌握向能力的提高转变,除进行常规考试外,还应包括平时考核,使贯穿教学始终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小组讲课等平时分占总评分的60%,期末考试占40%。
综上,在普通生态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戈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29-132.
[4]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90-191.
[5]方晰,田大伦.“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2):62-63.
第2篇:《普通生态学》论文
《普通生态学》课程心得
学习《普通生态学》的心得体会
题目:
学习《普通生态学》的心得体会
正文:
今年有幸成功选择了《普通生态学》作为选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是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以下就是我关于这门课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认识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生物类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从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这一概念出发,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了解了生态学的现代简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在解决这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受益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二、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是继续坚持传统的发展观念,还是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虽短,但却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即指发展的目标是要满足人类需要;二是限制,强调人类的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三是公平,强调代际之间、人类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在上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下面几层含义:(1)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3)资源可持续发展:要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4)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十分强调环境的可持续性,并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5)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三、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他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他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物质。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
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遍及全球的森林砍伐、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湿地干涸、海洋污染、物种消失、水土流失、基因丧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近年来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之一。
四、通过对《普通生态学》的学习,我理解了生态安全的内涵。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五、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本世纪初,我国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纲要》的发布,为全面减少新的生态破坏、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从根本上遏制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提供了翔实的实施计划。在这份《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
过去,我们的国家安全观念中,主要强调军事安全、政治安全,而忽视了生态安全。但实际上,生态安全一旦遭到破坏,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比如,土地的荒漠化直接减少人们的生存空间,水资源的衰竭会直接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使人们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生态安全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没有生态安全,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就会受到威胁,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生态安全是其他方面安全的基础和载体。
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们神清气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逐步升高。
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保持地区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地区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
长,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虽然已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摆脱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综上,学习《普通生态学》,让我深刻明白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环境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就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良好的文明高速路。
第3篇: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该学科综合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作为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新学科,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设置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在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教学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综合型大学或工科大学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使得某些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缺乏行业特色,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据统计,全国共有林业类普通高等院校19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专科院校11所。“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3所,其
第4篇: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在分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环境科学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15年的办学经验,提出了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即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和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便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环境保护人才,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该学科综合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作为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新学科,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设置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在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教学中大多数高等院
第5篇:环境生态学论文
资环学院 07地理科学 姓名:陈华 学号:
环境生态学理论与社会进步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目标
摘要:环境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理论,按照生态学的学术视野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兴的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互交织攀升的状态。环境生态学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而我国政府正在加紧建设生态社会,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体制。
关键词:环境生态 生态文明 社会进步 和谐发展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时代,中国党和政府率先将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目标高度加以建设。文明的生态转向无疑需要新的伦理支持,而环境伦理学将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新伦理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尽管生态文明业已成为最热门的话语而凸现于我国学界,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理论资源,以及建设路径,尚待做更为深入的思考。因此,本文将从环境
第6篇:环境科学生态学课程建设完善论文
环境科学生态学课程建设完善论文
1“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问题
自1992年金岚主编的最早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有教材版本达十几个,总的来看,大多数是面向不具备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写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所占篇幅较大,适合林业院校非生态类的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类专业采用;而林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开设有普通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课程,在修读“环境生态学”课程时,其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因此,该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有较大的困难。
1.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重叠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大二开设《普通生态学》课程,大三开设《环境生态学》,由于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是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与生态学必然存在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从教学内容来看,普通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规划等内容[2-3];而环境生态学的
第7篇: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 文章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分析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能力的一种新的培养途径,即整合实验硬件设施、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群。
关键词: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课程群
环境科学是一门集地理、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环境科学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为培养专业的环境类人才,使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现在运行的实验教学相对薄弱,严重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验技能摆在了高校教师的面前。本文就吉首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实验课程群建设等举措,以期改善目前实验教学现状,为培养创新性实验人才提供参考。
一、目前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欠合理
根据《吉首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规定,目前开设了9门实验课
第8篇: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高校实验室是学生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基本科研能力养成的重要实践场所。高等教育阶段本科实验课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为其日后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本科实验教学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建立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训练体系,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难题。
1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
2005年,我校优化整合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实验课调整到化学学院,《生物学概论》等实验课调整到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实验中心保留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系列和主干实验课10门。经过三年实践,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化学类、生物类,物理类和工程制图类等胺照其所属学科分配给相关院系开设,不但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专业化水平,还实现了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使环境科学实验中心能够集中精力建设专业实验室。
1.1环境科学本科实验课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