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

2023-03-01 07:12:2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之下,我的说课流程如下

1、教学设计思路

2、教 材 分析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

4、教法和学法指导

5、教学程序的设计

6、板 书 设 计

7、作 业 布 置

一、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节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阅读鉴赏课,整体设计两个过程:一是反复诵读,感知文章骈散结合的特点;二是通过对文本深入分析来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在这两个过程中让学生领会阅读鉴赏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兰亭集序》恰好能让学生在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对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体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能够为学习本文做好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2)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四、教法学法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疏通文意,而且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并相互解答;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2、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3、缓读领会 疏通文意

4、快读文章 理清思路

5、品读课文 探究意蕴

6、当堂训练 能力提升

7、课堂小结 深化意蕴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指引。我会用略带神秘感的导语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视。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是激趣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的目的。

2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小声跟读,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与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3缓读领会 疏通文意

在经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的形式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修、毕、咸、引、信”等重点实词。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尝试自己总结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对于学生自己处理不了的疑难点,教师做重点指导。

4快读课文 理清思路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

5品读课文 探究意蕴

学生自主解决了文言知识,理清了行文思路后,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意义进行探究。我设计的问题是:

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痛?缘何而悲?找出你感触最深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探究其中蕴涵的感情。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于一、二两个问题,学生只要对文本认真地分析就能解决。问题三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加以引导,为此我预设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

2、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3、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4、作者“深深悲叹为哪桩”?

5、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和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有,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

6、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间深沉地呼喊出这样一句呢?

6当堂训练 能力提升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悲叹人生的往往是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学过本文,你还能想到历史上的哪些人物,像王羲之一样在悲叹人生的同时,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请选一两位你熟悉的,仿照例句为他们写一两段话。(人物参考:曹操、李白、)

示例:王羲之在文章中悲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但其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通过积极思考和动手仿写,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王羲之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7、课堂小结 深化意蕴

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 亭 集 序

王 羲 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犹今之视昔

简洁直观的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更好地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积累内化(1)背诵全文(2)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3)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1、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2、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第2篇:《兰亭集序》说课稿

教案五:《兰亭集序》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戴丽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现就读于华侨大学文学院。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兰亭集序》。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练习与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兰亭集序》恰好能让学生在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重点、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对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体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能够为学习本文做好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目标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2)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疏通文意,而且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法设计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法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并相互解答;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写作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 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 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献之、凝之,侄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三)阅读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2.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四)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五)问题研讨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原因有四点:

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六)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八)总结全文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六、练习与板书设计

(一)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整理词语。

(二)板书设计

王 羲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第3篇: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反复阅(诵)读体味法。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说课稿1

学习要点:

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

1. 背景知识

(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说课稿1

学习要点:

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

1. 背景知识

(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兰亭集序》说课稿

我的语文新授课的课型模式

郑州五中 郭婷婷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新教材使用新模式,新模式产生新课型,新课型带来新效益,为此我进行了“互动模式”的课堂教学,结合郑州五中“六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旨在促进师生互动,改革文言文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大部分对教学设想进行阐述:

一、教材

(一)、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

未完,继续阅读 >

《《兰亭集序》说课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兰亭集序》说课稿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