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jiangtian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朗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再点名朗诵
四、分析《乡愁》(余光中)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五、从思念的内容、思念的时间长度、思念的程度三方面把这首诗与李白、王维他们的乡愁诗进行比较。
李白王维崔颢余光中
思念的内容:亲人、家乡、亲情祖国、民族
思念的时间:片刻、偶而某个时段整个一生且不断加大加深
思念的程度:思而不愁,愁而不哀因家国分离而极度的悲哀
分析:李白,叙述望月思乡的过程,以“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来表达牵肠挂肚的思念,但是并非思而愁,愁而哀,因为他们的离乡背井并非民族的分割和国家的可望不可归,因而所生的乡愁也并非极度的悲哀。而余光中,他的乡愁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顺序来写,在广远的时空中,这中乡思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加大,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深。余光中自己也认为他的乡愁应是对整个地理的、历史的,包括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他长期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正如另一个台湾诗人蒋勋所写一首诗一样:“岛屿,岛屿,它是大陆的弃婴它是海洋的孤儿”这里面饱含了漂泊者的心酸,这是一种有家归不得的海外游子的不尽的乡国之思。是个人的离合悲欢延伸而成的祖国之爱和民族之恋,蕴涵了结束民族分裂、祖国统一大业的殷切期望。
六、分析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第2篇:乡愁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梅岚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生3:我读一节行么?
师:行。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
生4:我读第一节。(学生朗读)
师:真好,很有感情。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
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
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
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师:哦。这节要读出哀伤来。[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8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说说他哪些地方读的好?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生9:不,是对比。
生10: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我们都找到了,并且或轻读或重读给予了处理。大家在读这首诗时,还有什么困难么?
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2:思念。
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
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师:为什么?
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怎么读?
生16:降调,往下读。
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
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老师示范)
[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音乐:《二泉映月》)
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
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
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
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第四节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个词?
生纷纷:大陆。
师:对,那么“大陆”要重读。“大陆在那头”怎么读?
生20:拖长些,读降调。
师: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生20:回不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师:可以读升调么?
生20:不可以。
生21:可以。
师:请生20读一下。
生20读。
师: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生20:期盼,企盼回到大陆的情感。
师:老师觉得读升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哪种情感。
[演示文稿:第四节朗读指导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强调“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越慷慨之感)]
师:老师还是给大家配上音乐,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一节。(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生纷纷深情朗诵。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的?
生纷纷:没有了。
师:好,那么,我们按照分好的四个小组准备朗读竞赛,同学们商量一下,看看你们小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三分钟准备,然后我们就开始。
学生有的下位子和别人商量,有的在试读,相当热闹。
师:好了,时间到。我们从一组开始。老师放的配音是小组同学自己选定的,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一方面听听朗读是不是能表现诗人的情感,一方面听听他们选定的音乐是不是能配合音乐的情境。我们要评出最佳配乐和最佳朗读。
生四组轮读,有单人读的,也有多人读的。
师:我们先评音乐还是先评朗读?
生纷纷:先评朗读。
师:好。那么,哪一组的朗读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
生热情:我们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二组!第一组!……
师:都说自己的组读得最好,老师都茫然了,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21:第一组读的不好,他们配合的不好,曾和赵配合得还不错,但是马同学自己读的第三节语速太快了。这一节是抒发母子之间再也不能见面的哀痛的,读得太快就不能表达这种情感了。而且第四节的齐读,马同学也是抢先读的,三节和四节间应该停顿的时间长些。
师:三个人的配合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配合不够默契。
生22:我觉得我们组读得好。(该学生是第三组的)
师:那你说说。
生22:她读的时候语调低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沉的思念。
师:她哪一节读得最好?
生22:第三节。“矮矮”“这头/那头”都读出了那种悲痛。
师:我们请刚才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第三节,大家再体会体会。
生读。
生23:我觉得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特别好。他的“小小”“窄窄”……一组词的轻读处理特别好,能和那种厚重的思念形成强烈的反差,我觉得很受益。
生24:我也觉得第四组读的好。他第四节“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了降调,特别能表达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
师:我们也请第四组的同学读读第四节,再让我们体会一次。
生读。
师:那么,最佳朗读我们就评第三组和第四组。四个组的音乐配得怎样呢?
生纷纷:都挺好的。
师:都挺好?评不出那组更好些么?那么我们说说哪组的不太好吧。
生25:第三组的音乐不太好。我觉得前面还可以,后面音乐节奏快了,显得很轻快,和这种厚重的感情不太合适。
师:三组钱同学说他的这音乐是万能的,什么文章都可以配着朗读。(生笑)看来这种看法是错的,没有任何一种音乐是万能的,能配合各种情绪的表达。还有哪组的音乐不太好?
生:第四组的音乐也不太好,节奏快慢还可以,但是很柔美,听着觉得挺舒服的。和这首诗的情绪也不太适合。
师:那么是一组和二组的音乐配的好,是么?
生26:一组的比较好,曲调也是挺忧郁的,和他们的朗读配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的情感表达。
生27:第二组的音乐不太好,他们没读之前那音乐我觉得还挺合适的,他们一读就不合适了。
师:那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不好,还是他们的朗读有问题?
生27:还是朗读不太好,音乐好像还可以。
生28:我觉得第二组的音乐挺好的,跟诗歌抒发的情感很合拍。
师:那么我们就评选三组和四组的朗读为最佳朗读,一组二组的音乐为最佳配乐,好么?
生纷纷:好。
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把老师深深打动了,老师也久久地沉浸在诗歌传递的忧伤氛围中,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现在我们欣赏flash朗读,再一齐来感受,好么?
师生共同欣赏。(黑色真实作的flash配乐朗读)
师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和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就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敬仰。
学生齐读。
师:我看到同学的表情,大家也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中去了,是啊,台湾人民远离祖国,有家难回,有亲难续,绵绵忧思难以述说。我们就在看一首乡愁诗,请你自己按照我们刚才指导的读诗方法,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
同学读。
师:谁能为我们读读这首诗呢?
生27读。
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生28:“没有年轮”重读得好,强调了乡愁永远新鲜、永不磨灭。
生29:“永不老去”读的也好,理由刚才同学说过了。
生30读。
生31:“清远”轻读了,读出了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的感觉。“模糊的怅惘”轻读出了惆怅的感觉。
老师:同学的体会真不错,读的也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了,行么?
学生笑:行。
老师配乐读。
学生热情鼓掌。
师:我这里也有一个席慕容《乡愁》诗的flash朗诵,我们一齐来欣赏。
师生共同欣赏。
师:这首诗同样是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却写得委婉深情,我们齐读一遍,再次体会这难以割舍的乡愁。
师生齐读。
师:今天的作业,同学们读李广田的《乡愁》,画节奏,表轻重读音,自配音乐,深情朗诵。
下课。
第3篇:《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文/赵富良
上课班级:南京市郑和外校初二(9)班 执教者:南京市郑和外校 赵富良
-ナΓ何颐侵泄有个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名字叫余秋雨。他说,很多外国友人都曾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推荐一个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只选择一个,你会推荐哪里?他说,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峡。
-ノ蚁胨档氖牵如果有同学问我,老师,请你向我们介绍一种中国最值得欣赏的文学体裁,只介绍一种。我相信,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诗歌,中国的诗歌艺术。
-ブ泄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
-ナΓ壕偌父黾虻サ睦子来说,在生活中,当我们吃饭时不小心浪费了一些粮食,我们的父母会敲敲桌子说,谁知盘中餐--
-ド(集体):粒粒皆辛苦。
-ナΓ悍浅:谩;蛘叩蔽颐窃诩依锿嫠#浪费了时间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又会告诫我们说,少壮--
-ド(集体):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ナΓ涸倩蛘叩蔽颐侨〉贸杉ǖ氖焙颍我们的老师又会教诲我们,欲穷--
-ド(集体):千
第4篇:乡愁诗两首教案
乡愁诗两首教案
教学设想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闺怨和本课涉及的乡愁,语文教案-《乡愁诗两首》教案。适当地跟学生讲讲这些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就乡愁这一主题来说,我国古代和现当代都有很多著名的诗篇。在新课导人时引用一些,再复印-些作为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我国古代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歌咏爱情的名篇,如《关睢》、《蒹葭》。乡愁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国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其实,现当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
第5篇:《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人。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
第6篇:《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模板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模板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
第7篇:乡愁诗两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姜先
教学设计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闺怨和本课涉及的乡愁。适当地跟学生讲
讲这些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就乡愁这一主题来说,我国古代和现当代都
有很多著名的诗篇。在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再复印一些作为学生比较阅读的材料,以此
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学艺术中有一些常见的主题,譬如爱情。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
不少歌咏爱情的名篇,如,《关睢》。《蒹葭》。乡愁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
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
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
乡愁
余光中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第8篇:《乡愁诗两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柳锦玲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如何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
2. 诵读中体会诗歌的结构和音乐美。
3. 认真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调动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共有的主题。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初级形式和方法。
课型 :自读课
教学设想: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乡愁,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脑海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每个日落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一处生活的场景,一次自然界的变化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们往往把它诉之于笔端,于是我们就欣赏到了这一首首凄伤的诗歌,体会到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和柔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