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 教案教学设计

2023-03-07 07:04:4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长城谣 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思想。

2: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3:感受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

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课时、1

教程

简介作者: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原名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江河。“慕蓉”是“穆伦”音译席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正音正字yān焉支

学习第一节

思考:

1、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恩怨荣辱与“长城”历史与“长城”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无情冷眼)

3、追问: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

提示: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全班齐读第一节,要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

读第二节思考

1|、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提示:作者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城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小结

第一节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刻画长城--历史见证,历经沧桑

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梦回长城--思乡难眠,梦回故乡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人借长城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历史的反观,全诗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课外拓展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第2篇:《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并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3.学习仿写诗歌。【教学重点】

体会情感,把握意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 而现在,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这些诗句,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 明确:乡愁、乡思。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谣》,倾听台湾诗人席慕蓉对故国的一股深情。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棵开花的树》。

三、赏析《长城谣》

1.回顾《乡愁(余光中)》的赏析方法,由此引入学习。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⑴正音、释词。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⑵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3.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

4.明确诗的体裁: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属于抒情诗。

5.老师提问,启发思考:是抒情诗就要用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这个物就叫意象。

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意象?(长城 黄河 敕勒川 阴山下 月色)

6.探究诗的第一、二节

⑴提问: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回顾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讨论)

提示:回顾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戮的历史,诉说了诗人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⑵提问:长城是无情的,而诗人却对长城怀有一种复杂的激情,请同学们再深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

呀?然后把你思考的结果,填在横线上(屏幕打出)①第一节:长城是 的见证。

②第二节:长城是 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之情

7.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大家朗读时,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

8.自由朗诵第二节诗,朗读提示:可轻读、慢读第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9.探究诗的第三节

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 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同样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此时也不知不觉“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⑵齐读,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11.再读全诗,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力求成诵。

四、小结。

五、作业:

1.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蓉诗歌作品。2.按下列要求仿写: ⑴诗句形式:

①尽管……/尽管……/你……

②为什么……/而……/有……/有……/有……

⑵可以将“①②”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第3篇:《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谣》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城谣》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长城谣》是由作曲家刘雪庵在抗日战争时期看到人民苦难的生活写下的曲子。这是首4/4拍的歌曲,歌曲旋律,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情感表达了作曲家的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

对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哼唱《长城谣》的旋律,通过聆听《长城谣》,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能体会歌曲的感情。

2、通过问题欣赏法、视听结合法、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学会欣赏诗和品味诗。

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明确目标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用四级朗读法来学习诗歌,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

未完,继续阅读 >

《长城谣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长城谣 教案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