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第1篇:《诗经_邶风_静女》赏析
《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
资料来源:网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本教案首次尝试构建网络与古诗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本教案演示文稿请参见本页面“我的网站”,中“研究成员”页面。
三幕话剧参加前一篇文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如实地展示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在《诗经》中表现男女青年相思、相慕、相爱、相恋的情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从
《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爱情重要的载体。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中民间情歌的风格奠定了后世我国民间情歌的基本基调。
教学目的:
在第一单元《诗经》学习的基础上,本课通过对《诗经 静女》、《诗经 蒹葭》、《诗经 关雎》、《诗经 逃夭》、《诗经 子衿》等情诗的赏析,引导学生以分析民间情歌常用修辞手法,如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的表达效果为切入点,预期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使学生了解民间情歌思想内容、风格特色、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特色。
2、培养学生从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民间情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民间情歌中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辨别及其各自的表达效果。
教学模式:
构
建语文研究性学习与网络资源交流的平台,以学生自主研究、发现为主,以教师指导、点拨为辅,在本课结束后形成师生的共同研究性成果:民间情歌的一般特色和鉴赏民间情歌的角度。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以高雅的图画,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开课前一周,教师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和多媒体阅览室查找和本课相关的资料:
《诗经》中民间情歌名诗名句的收集。
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修辞手法的概念,例句,思考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组成研究小组,课下从研究《诗经》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分成以下几组展开自主研究。《民间情歌的思想内容》、《民间情歌的艺术技巧》、《民间情歌的结构和韵律》、《民间情歌的风格特色》。各组设立小组长,负责汇总研究成果,最后每组形成研究性小论文《民间情歌的特色》。
课堂教学:
一、《诗经》中“爱情三部曲”导入《诗经 邶风 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二、《诗经 邶风 静女》朗读、疏通字词,以及翻译。
三、讨论一:各小组同学就《诗经 邶风 静女》这首民间情歌的修辞手法展开讨论。
四、各小组课堂发言,展开交流,交流中教师适当点拨,最终形成师生共同的研究性成果。
五、讨论二:民间情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风格特色、结构韵律等方面的一般特征。
六、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得出研究性成果二。
七、作业:
请同学运用本课研究得出的民间情歌的常识,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南朝民歌《西洲曲》,200 字左右。
八、拓展研究:民间情歌修辞手法辨析。(请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
1、双关和反语的联系和区别。
2、顶真和回环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象征和借喻如何区分,各用在什么语境中。
九、学生三幕话剧表演《静女》。
《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情歌。“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短短的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写少女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
(3)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以及细节刻划来塑造诗歌形象,抒发主观情怀。如《郑风·女曰鸡鸣》、《邶风·静女》、《陈风·泽陂》等。
四)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连续两次都用上,使相邻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称联珠、蝉联、连环。主要用于整齐句子结构,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顶真”又叫作“顶针”现常用“顶真”。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
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第2篇:《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类文明的进化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文学艺术价值最高,思想意义最深远,内容最丰富,反映当时社会最真切的是“风”,亦称“国风”或“十五国风”;特别是反映青年男子爱情生活的诗,在“国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诗大多数是民歌,一般来说都充满了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感情,《邶风·静女》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静女》这首诗写的是一对青年恋人,相约在城隅相会的有趣情景,它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展示了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诗画场景,极具特色。
全诗是模拟男孩的口吻,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手法写成的,说是“我”接到了一个淑静美丽的姑娘的密约,邀“我”到人烟稀少的城边约会。“我”兴冲冲如时而至,来到约定的地方却怎么也找不到心爱的姑娘,正在焦急之时,发现心爱的姑娘,是故意和“我”捉迷藏。心爱的姑娘见“我”心神不定,抓耳挠腮,赶忙现身,而且送给“我”彤管茅草,使我心喜异常……,诗很短,情节也不复杂,然而写出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密约相会的全过程,表现了男青年在等待恋人的急迫和相见时的欢娱,诗歌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把静女的天真活泼和顽皮之状,男孩的憨厚、纯朴和痴情,表现得惟妙惟肖、鲜活动人。诗分三章,第一章写男青年赴约等候时的急迫心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文静,娴淑的少女。“姝”,容貌漂亮的女孩。“俟”,等候,等待。“城隅”,城边的角落。“爱”“薆”,隐蔽、躲藏的意思。“搔首”,用手挠头。“踟躇”,来回走动,心神不定的`样子。 这章的意思是: 文静的姑娘招人爱, 约我城边来相会; 躲着不见捉迷藏, 急得我抓耳挠腮心发慌
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小伙子赴约时的满怀喜悦和等待时的焦急无奈,而正是这种喜悦和焦急的变化和交替,方显示出了恋爱的甜蜜和诱人!
第二章写恋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证爱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容貌俊俏。“贻”,赠与。“彤管”,红色的管形乐器。“炜”,红而发光。“说”和“怿”,都是高兴,喜欢的意思,“女”同“汝”,诗中既指彤管,又指静女,语意双关。
全章的意思是: 娴静的姑娘多俊丽,
赠我管乐红彤彤; 彤管与人皆俏美, 叫我如何不喜欢!
这里,诗人省略了这一对男女恋人会面后所爆发出来的欢乐情景的细节描写,而是剪取了一幅他们在情深意密处,静女把红亮发光的管乐送给心上人,心上人激动异常的动人画面,将俏美而调皮的小姑娘的娇顽可爱和憨厚、纯情的小伙子的惊喜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真是令人神往不已。
第三章写的是女子在赠送彤管之后,又赠送爱情的象征——茅草,男孩更是惊喜莫名。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牧”,放牧的地方,这里指郊外、野外,“归”为“馈”,赠送。“荑”,初生的嫩芳草。“洵”,真确实、实在。贻,赠送。
全章的意思是: 郊外采茅送给我,我爱茅草美异常; 不是茅草异常美,而是美人情太深。
恋爱中的小伙子真是纯真可爱,憨态可掬!姑娘在野外采来的几根茅草,在小伙子的眼中却是如此非同寻常,美女所赠,草也成了仙株!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情的魅力!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我们的先民的纯朴而浪漫的爱情表达方式。
我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著称于世,文明礼仪自古以来就贯穿于我们先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爱情的表达亦是如此,既大方又泼辣,更不失含蓄和浪漫。
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的青年男女,在表达爱意之时,是极富含蓄浪漫意蕴的,以动物的相依相从表爱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润芳香表爱情,更有以音响的和谐悦耳表爱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诗经》的首章《关雎》,就是以水鸟和鸣代夫妇谐乐,以荇菜(一种水草)的柔顺润美来比拟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艳喻出嫁女子的美貌,如《卫风氓》中,用桑叶和鸠来喻妇人,所以才在此诗中,有女子馈赠彤管,荑草的举动,这一举动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动和惊喜。也只有这样的爱的表达,才能显示爱情的纯真!因此,我们在领悟此诗的文词之美时,还应该领悟本诗中的意境、情感之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人更应该学习树立我们古人的这种纯美爱情观!
扩展:诗经邶风静女阅读答案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自牧归荑⑧,洵美且异⑨。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贞静娴雅。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菱”,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笔管,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 yì):喜悦。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俟我于城隅
贻我彤管
(2)“搔“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3)“说怿女美”,这里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4)这首诗与课文中的两首诗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等待;赠给
(2)“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3)“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4)都表现了真挚、纯洁的爱情。
第3篇: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邶风·静女赏析,欢迎阅读!
简介
《诗经·邶风》篇名。为先秦时代邶地民歌。写情人幽会,互赠信物。欧阳修《诗本义》:“《静女》一诗,本是情诗。”可谓一语中的。《毛序》:“《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朱熹《诗序辩说》云:“此序全然不是诗意。”批评得很对。但他又说“此淫奔期会之时”,却充满了腐朽的道学气息,总不及欧阳永叔说得明白贴切。
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语言浅显,形象生动,气氛欢快,情趣盎然。“爱而不见”,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搔首踟蹰”,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悦怿女美”,一语双关,富于感情色彩;“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情意缠绵,刻画心理细腻入微,道出人与物的关系,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出来的真理。总的说,此诗以人人所能之言,道人人难表之情,自然生动,一片
第4篇: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国风·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诗经邶风静女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静女
先秦: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⑶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⑷踟(chí)躇(chú):徘徊不定。
⑸娈(luán):面目姣好。
⑹贻(yí):赠。彤管:不详何物。
第5篇: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篇名。为先秦时代邶地民歌。写情人幽会,互赠信物。欧阳修《诗本义》:“《静女》一诗,本是情诗。”可谓一语中的。《毛序》:“《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朱熹《诗序辩说》云:“此序全然不是诗意。”批评得很对。但他又说“此淫奔期会之时”,却充满了腐朽的道学气息,总不及欧阳永叔说得明白贴切。
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语言浅显,形象生动,气氛欢快,情趣盎然。“爱而不见”,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搔首踟蹰”,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悦怿女美”,一语双关,富于感情色彩;“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情意缠绵,刻画心理细腻入微,道出人与物的关系,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出来的真理。总的说,此诗以人人所能之言,道人人难表之情,自然生动,一片天籁。李梦阳引王叔武语曰:“真诗乃在民间。”以此诗诠之,诚非虚论。后世唯民歌俗谣,遣词道情,尚能得其仿佛,求诸文人集中,传神之作,不可多得。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6篇: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诗经·邶风》1
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 邶风 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
“我”:男青年阿康 扮演者:马康益
“她”:静女丽丽 扮演者:奚丽
旁白:刑颖
道具:柳树,李旭琛、严凯; 月亮,冯海峰 天使:翟佳文
改编:王立凡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月儿初生
地点:城之角楼
(幕启。男主人缓缓走上台。)
旁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阿康和丽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 凉风有幸,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腕。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一声长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