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语言品味(人教版教学论文)
第1篇: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
诗歌教学 语言品味
[内容摘要] 诗歌教学先让学生熟知典故,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诗歌教学不仅要以情感人,体现诗歌的情感,更要展现其丰富的内涵,体现语言的理解,一节好的语文课,感悟与理解缺一不可。从言语层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厚重的情感,是增加诗歌教学力度和厚度必不可少的方法。
一、熟读典故 感知语言
古人炼字的典故《一字师》,相传唐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他的朋友齐己是个和尚,他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己带了自己的《早梅》诗前去请教。诗中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总觉得有些不妥,他反复推敲,最后说:“数枝”不能体现梅花早放,不如改成“一枝”。齐己顿时叫绝。只改换了一个字,整首诗立刻显得生动起来。于是人称郑谷“一字师”。唐代诗圣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说:“我特别喜欢雕琢词句,写不出惊人之语死不罢休。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他说:“为了吟得一个字,把胡须都捻断了几根”。又比如王安石写《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最初用“到”,后改为“过”,又改为“满”,凡如是十余许,始定于“绿”。“绿”为什么好呢,(让学生回答)这里把形容词用作动词,表达更合理更丰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到”、“过”、“入”等字只能状出春天来到江南,而“绿”即能让人感到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2)“满”字较前三字为好,因为它写出了范围,但却没有写出春季特有的颜色,而“绿”却从春天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3)查背景可知此时诗人正值奉召回京,重施变法之际,诗句用“绿”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喜悦心情和谐的。从古人炼字的典故中我们知道他们常常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确定,读一读不禁双泪长流。事实说明,抓住关键词语处,发掘非凡表现力。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好词佳句是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的足以表述诗歌内容的词句,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验情感 感悟语言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厚重,语言品味在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诗歌因其动情而感人,这是诗歌的共性;因其独特而动人,这是诗歌的个性。因此,诗歌教学不仅要以情感人,体现诗歌的“温度”,更要展现其丰富的内涵,这是诗歌的“厚度”。温度要靠感悟,厚度则离不开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节好的语文课,感悟与理解缺一不可。
常作印老师执教的《乡愁》,主要从人论世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余光中的愁绪,通过反复的、有目的朗读,引导学生涵泳体味,以心会文,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常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教学过程如下: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涵的深情→学生谈感受,揣摩朗读《乡愁》的语调、语速→指导学生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朗读→多重对话,加深理解,再朗读→知人论世,小组讨论→学生深情地朗读→在拓展迁移中感受诗歌的创造美。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我们知道,吟诵不仅能帮助读者真切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能使读者自然进入诗歌的审美情境。常作印老师把握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了四次朗读,每次朗读都基于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而层层递进,整节课书声琅琅,情感丰富。教学特别注重感悟和感情熏陶,旁征博引,用丰富的资料(包括歌曲)感染学生,动情处比比皆是。课内问题有较大的思考空间,突破了“为探究而探究”的做法,使教学在探究层面有了实质性的意义。教学在情感、知识、思维等方面处理得很好,几个方面共同服务于“温度”,使学生获得了对诗情、诗味的体悟,在深深的感动中体会了海外游子的故土情怀。
三、体味内涵 理解语言
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仅仅基于知人论世的角度,虽然易于让学生动情,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理解特定文本。当前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理解多,语言品味少。教师应该认识到,从言语层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厚重的情感,是增加诗歌教学力度和厚度必不可少的方法。诗歌要求高度凝练,就必然会出现语言表达上的跳跃和省略。因此,对诗歌文本的教学,要重视揣摩语言的省略和隐喻。在《乡愁》中,作者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突出时空隔绝;“后来啊”包含多少沧桑、感叹和惆怅;“矮矮的”准确地表现了母亲一生奉献之后对子女所求甚少;“浅浅的”包含了多少遗憾和疑问!“小小的”“窄窄的”如此轻描淡写,体现出作者年轻时“不识愁滋味”的情怀。四个修饰语,都是“淡化”意味,什么意思?这里有时间的久远,有心中的茫然,有对比中的痛心疾首。这些精彩的言语,处处显示出作者的功力,显示出诗歌情感的厚度!如果诗歌教学过于注重借助资料(包括歌曲)来感动学生而忽视通过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感情,那么语言学习将被架空,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诗歌解读还是语文学习,都是缺乏厚度的。
诗歌解读的厚度,还表现在读者对诗歌个性的把握上。我们知道,所有的乡愁诗歌情愫相近,都借助意象表情达意。从意象角度理解“情”,这是诗歌的共性。然而,作品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诗歌的构思上。重视分析构思,诗歌的个性就清晰了。
余光中《乡愁》则以时间为线写尽一生乡愁;其他乡愁诗大多表达个人感情,而余光中《乡愁》则从个人离愁写到民族感情。鉴于此,在余光中《乡愁》的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独持的构思,还应在制作课件时紧扣《乡愁》之特点拟标题,才能使《乡愁》给学生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象。如:时空隔离,无限惆怅(共性);一生愁绪,情意绵绵(个性);一腔深情,四种离愁(个性);凄凉离别,魂系故土(个性)。从突出诗歌个性的角度看,本实录在分析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不仅点出它们表了诗人的乡愁,更点出了这四个意象都与离别相关,抓住“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既有生离,也有死别。学生在分析《乡愁》时,应该关注的是乡愁诗的共性“愁与思”,更应该关注的是对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表达“愁与思”、作者的表达有何独特之处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诗歌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乡愁的学习,体会诗歌的多样性和无限精彩,联系特定作品,从多角度、多层面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和语言蕴藏着内涵。我深深地感到文本解读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诗歌教学的情感体会和语言品味,是诗歌教学的双翼。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建设
语文出版社教材第十二册 上海教育 人民教育
2014-5-3
第2篇:阅读教学的语言品味(人教版教学论文)
[摘要]对于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把握,但无论如何,对语言的品味是必不可缺的,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内化。品味语言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语言品味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语言品味比较揣摩生活体验补充资料朗读品味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落于何处?通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得出答案。<<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是这样概括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主要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来加深理解文章内容。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呢?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语言品味还是有法可循的。
一.比较揣摩法。这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什么是比较揣摩呢?即对文本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我在上《济南的冬天》时,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济南冬天的温晴暖和的特点,我出示一组对比句子,请学生品味。
原文一: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些雪。
改文一:山坡上躺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躺着些雪。
原文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改文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会冻上,……
学生在这两组语言的品味比较中,很快读出原文“卧”、“不忍得”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而改文只是在叙述情节。
这种比较揣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好地明白文章的主旨。又如,我在上《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曾困扰于如何让学生明白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特点。后看一特级教师的说课后,让我茅塞顿开。他说,你只要把课文第一句改动一下,人物的性格就会很好地体现出来。
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改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得到尊重,……
比较一下,赫耳墨斯去调查的目的和心理。改后,他还不知道人间对他是否尊重,心里没底。原句,在赫耳墨斯看来,人间对他是否尊重这是毫无疑问的。要了解的是尊重的程度,可见他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学生应该会心服口服的。比较揣摩的好处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二,生活体验法。品味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既立足文本,又联系实际生活,便假懂为真懂。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鲁迅在这篇文章写了许多事,阿长买《山海经》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买的过程也相当简略。只有一句话“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如果直接说这里体现了阿长的爱心,这未免使人物概念化了,也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不会觉得鲁迅这一简略的一句话有什么可琢磨的。因此,上这课时,我借鉴一位优秀教学的做法。设计一个表演环节。我扮演书店老板,让学生扮演阿长。同时提醒他们阿长是个不识字的文盲,而且她不能准确说出《山海经》这个书名的。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可当他们去描叙时才发现条件的限制让阿长买书变得那么困难。他们所描叙的都被我一个个挡回去。最后才让一个“阿长”买回了书。经过这一环节的生活体验,学生才明白了原来阿长费劲口舌,看尽白眼才买回了书。支撑她做这一件事的正是她对鲁迅的爱。这时再回来看阿长的这句朴实的话,感受的就是别一般的滋味。又如教《背影》也可运用这法。让学生表演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情节。学生自然可以感受到父亲此举的不易。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作者用“探”、“攀”、“缩”等词的妙处。由此可见,语言的品味、文学作品的解读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一些看似很平凡的词,看似很平淡的话,往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应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把它们引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中来。这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注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也就变得更加丰盈有趣,富有创造性。
三,补充资料法。语文教材选文的内涵往往是丰富的,讲授时不应该局限于一篇文章内。有时借助于与之相关联的文章,往往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语言品味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感悟。我上《记承天寺夜游》时,为避免学生误会“闲人”的含义,以为是清闲的人。我曾补充一则资料: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云: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雪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学生看后即明白,闲人不是字面含义,它有更深沉的含义。学生很快联系上下文,明白“闲”在此处是闲情逸致,闲适之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的句子深沉处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又补充了相关资料:1、苏轼贬官杭州写出“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2、苏轼贬官黄州写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3、苏轼贬官惠州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看了这三句补充资料,在联系此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明白了苏轼拥有乐观豁达、心胸开阔、洒脱达观的人生观。这节课,也正因为资料的大量补充,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苏轼语言的张力,也让此课的文本内涵大大充实,充满着语文味。
四.朗读品味法。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对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项要求:“各个学校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支柱,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当然朗读绝不是念书。那种有口无心的念,绝不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语言的品味也没有任何的帮助。朗读是需要教师一定程度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品味文本的内容情感,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我在教《背影》时,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的浓浓的父爱。曾特意要学生反复读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文字。在学生找出“父亲是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等外貌描写,“攀、缩、微倾”等动作描写后,我启发他们进行想像朗读--想像父亲做那些动作是怎样吃力的神态,从而感受到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奔波费劲吃苦的情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这些重点语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背影。这种将品味语言、想像情境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抓好朗读,对语言品味,解读文本,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的。
以上是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语言品味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当然品味语言的方法不止这几种。但好的文章的确需要好好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的品味赏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会语言在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应用繁冗地讲解和大量的训练来取代学生的品读,细思,揣摩,体悟;应在品读体味中让这些鲜活的语言深深植根在学生的精神境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大语文素质的一代新人。
参考书目:
1、廖贤枢:《如何品味语言》《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1月
2、刘幼波:《语言品味的几种方法》《舟山教育》2008年7月
第3篇: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之我见的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之我见的论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将语言品味作为教学重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品味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有些却变了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语言品味不变“味”,课堂才有“味”。那么,如何让语言品味不变味而充满语文味呢?现就自己的观察谈几点拙见:
一、不要泛化,而要明确化
1.教师提问要明确化
我们经常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师的教学中会听到“请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在语文课里进行语言的品味当然是必要的,可在这种问题引导下听到的大多是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的讲述一气,这样的语言品味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突破哪个教学重点服务?这种无目的、无原则的语言品味,恐怕会让学生产生好的文章都是由一些好词好句堆砌而成的错误观点。教师的提问不妨指向性明确些,如果景色描写好的文章,教师可以提问“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分析。”这样,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做到:首先,问题明确,到底找什么样的好句。其次,语言
第4篇:品味散文语言教学设计
品味散文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
2.学会准确表达语言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准确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通过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我们深深爱上了这位树中的伟丈夫,从他的身上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那么,在这篇散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并在旁边作批注,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1.交流时,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如:(1)高原景色的描写:
重点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使人有雄壮、伟大的感觉。
体会作用: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以此来衬托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2)四个反问句,形成排比的句子。
作用: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象征
第5篇:习作论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论文)
厚积薄发
--习作教学之管见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难教,学生习作难字当头,我们教师在积极地探寻和尝试,力图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是很难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存储不了丰富的语言词句,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生动流畅的表达;没有积累,就不能在大脑有效存储自然景象、人文景观和人生的历练,就不能积累丰富的体验和习作素材,以致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没有积累,就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怎样促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抓好积累,厚积薄发呢?
一、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要充分地阅读课内外读物。课内外读物可拓展课程时空,它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它跨过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第6篇:习作论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论文)
习作论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论文)(共19篇)由网友 “凉面宿傩”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习作论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习作论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论文)
厚 积 薄 发
--习作教学之管见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难教,学生习作难字当头,我们教师在积极地探寻和尝试,力图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是很难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存储不了丰富的语言词句,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生动流畅的表达;没有积累,就不能在大脑有效存储自然景象、人文景观和人生的历练,就不能积累丰富的体验和习作素材,以致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没有积累,就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怎样促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抓好积累,厚积薄发呢?
一、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要充分地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