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 小诗
第1篇:顾城的小诗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
我们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顾城《门前》 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的很近,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上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 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不是去海岛
取蓝色的水
我是去海上捕鱼
那些白发苍苍的海浪
正靠在礁石上
端详着旧军帽
轮流叹息
你说:海上
有好吃的冰块在飘
别叹气
也别捉住老渔夫的金鱼
海妖像水鬼
胆子很小
别扔东方瓶子
里边有魔鬼在生气
我没有渔具
没带沉重的疑虑和枪
我带心去了
我想,到空旷的海上
只要说:爱你
鱼群就会跟着我游向陆地
我说:你别开窗子
别移动灯
让它在金法琅的花纹中
燃烧
我喜欢精致的赞美
像海风喜欢你的头发
别开窗子
让海风彻夜吹抚
我说:还有那个海湾
那个尖帽子小屋
那个你
窗子开着,早晨
你在黑甏中沉睡
手躲在细棉沙里
那个中国瓷瓶
还将转动
我是想让你梦见
有一个影子 在深深的海渊上漂荡
雨在船板上敲击
另一个世界是没有呼喊
铁锚静漠地
穿过了一丛丛海掌
你说:能听见
在暴雨之间的歌唱
像男子汉那样站着
抖开粗大的棕绳
你说,你还能看见
水花开放了
下边是
乌黑光滑的海流
我还在想那个瓶子
从船的碎骨中
慢慢升起
它是中国造的
绘着淡青的宋代水纹
绘着鱼和星宿
淡青水纹是它们的对话
——顾城《分别的海》
第2篇:顾城 小诗六首
顾城 小诗六首
在夕光里
在夕光里,
你把嘴紧紧抿起:
“只有一刻钟了!”
就是说,现在上演悲剧。
“要相隔十年、百年!”
“要相距千里、万里!”
忽然你顽皮地一笑,
暴露了真实的年纪。
“话忘了一句。”
“嗯,肯定忘了一句。”
我们始终没有想出,
太阳却已悄悄安息。
关于《小诗六首》的一封信
××同志:
您每次转来的读者来信,都收到了。谢谢您!
这些信同我另外收到的那些信一样,基本上是议论那几首小诗的(即《诗刊》一九八零年十月号发表的《小诗六首》)。来信大部分认为这样的诗是能接受的,但也有一些表示了疑惑和不解。有些同志,很仔细地谈了对这几首诗的看法,和读诗后引起的联想,要求印证。他们都很真诚。我一直想能一一回复;但无奈来信较多,实在力不从心。
前些日子,《文汇报》又发表了一位老诗人的文章,中间提及了《小诗六首》中的《远和近》。文章在列举了一些报刊对小诗的不同看法和解释后,说“不知道作者看了这两种文章后,究竟有什么感想”。看来,还是应该回答的`。
对于解释自己的诗,我是不喜欢的。因为我有个想法,认为读诗并不是考古。读者只要能从诗中,找到一些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或者感到美,似乎就够了,不必去力求捕捉和理解作者的原意(当然,研究者除外)。而且,我喜欢安静,安安静静地思考和生活。但是,现在有这样的呼声,再不自白一下,就大有恶作剧的嫌疑了。
在《小诗六首》中,争议较多的有四首。下边,就是我对它们的理性注释;虽然,最初触发这些小诗创作意念的,并不是理性。
在夕光里
在夕光里,
你把嘴紧紧抿起:
“只有一刻钟了!”
就是说,现在上演悲剧。
“要相隔十年、百年!”
“要相距千里、万里!”
忽然你顽皮地一笑,
暴露了真实的年纪。
“话忘了一句。”
“嗯,肯定忘了一句。”
我们始终没有想出,
太阳却已悄悄安息。
这是写一个分别的戏剧性场面。富有孩子气的“我”和“你”,都带有一种快活的玩笑心情,来努力扮演人们习惯的感人角色。他们不断用夸张的话语,来加深悲剧感,但不很成功。
这里主要表现一种对习惯又好奇又不敬的儿童心理;“顽皮地一笑”就使神圣而古老的浪漫派情感,黯然失色。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泡影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像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地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这里只有两个主要形象:两个自由的水泡――“我”和“你”。全诗既是一个睡眠苏醒的过程,又是一个逐渐长大、告别童年梦幻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梦幻和现实相矛盾的过程。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拣拾
一枚分币
葡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弧线》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
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虽然我的“注释”是很浅陋、简单、不成论述的,但由于前面所讲的那些原因,我仍希望能借贵刊一角,披露一下,不知是否可能?
谨在此一并向我的青年诗友们问好!
祝您愉快!
顾城
1981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