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第1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认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看到书名我就被吸引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通过书本中收录的名师语录中,我感受到在八位名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中,儿童都摆在了首位,我想这就是名师们语文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让儿童拥有快乐的童年,在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所以这本书让我收获不少。
收获一:备课比上课重要。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法那法,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备课是处理教材,就是用认真的态度,像学生一样对待每一篇课文,做到“先学后教”。于永正老师说,高明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来自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对于备课,名师们提倡教师先读课文很关键。于老师说:“任何一篇课文,只读一两遍是很难找到好的教法的,但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以后,读出味来了,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产生了。我对此深有体会,对自己先朗读多遍的课文,在课堂上就敢于范读,学生一般会报以钦佩的深情。如果发挥到极致,一阵热烈的掌声是免不了的。当然,先读课文的好处不止如此,读熟读透课文会让老师上
课时成竹在胸,从容不迫。
收获二:怎样做一位好老师。
书中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给我印象最深。于永正老师给自己女儿提出的这20条贴心小建议,其实也可以说是给每位年轻教师提出的,这20条建议是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包含了对我们教学中的指导,要我们上好课,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择好教学的手段,也包含了对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如要我们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同时在交流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是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拉近师生的距离。再如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要我们要感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发现他的某一长处,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的喜爱。于永正老师的建议朴实而细致,温心而值得深思,如果能按着20条去做,我想一定能成为孩子喜爱的老师的。
收获三:下学期工作措施。
1、教学中能更能关心、关爱孩子,善待孩子,努力去做一名严而不厉的教师,增加自己对班级孩子的了解,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他们,特别是后进生,了解原因,慢慢转化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能端正学习的态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摸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每课的教学,要努力拓展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拿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
语言文字的能力。
3、在教学中做好研究,利用好每课的教学,关注细节,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4、进一步加强知识强化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
第2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已在三尺讲台上磨练了二十五年,虽说基本的东西都已掌握,可越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迷茫与思索更加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到底怎样的课堂才使学生真正收益,如何让死板的教学踏进艺术的殿堂。。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心中的疑惑也就慢慢豁然开朗起来。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并不奢想当名师,因为自知本身内功不够,但想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代教育要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让领导满意自己的课。
翻开《名师教学艺术》,我首先看到了于永正的“艺术人生”,回想以前聆听过于老师的课,多次为他那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真可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看到专家对他教学艺术的总结,从理论联系实际予以剖析,我获益匪浅。尤其是于老师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给我深刻的启迪。
本书收录了当今语文教学界的诸多名师,于永正的艺术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学,王崧周的诗意教学,赵景瑞的魅力教学,盛新凤的和美教学,周益民的诗化教学,闫学的人“道”教学,他们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追求浓缩在短短的篇幅当中,并且通过经典课例,解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等多个环节,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名师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精妙艺术。为我的课堂教学铺上了一条平坦大道,使我在这艰难的道路上,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一.“于氏引导法”,将讲堂变成天堂
听了于老师的课,不由地感叹,如果我也能坐在教室里听他讲学,那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于老师上课“鬼点子”很多,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绝”。大到整节课的结构,小到具体的读文习词,他总能变着法儿让孩子“进圈套”。他极会煽情,看似很随意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欲罢不能,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身心和智力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观他的课,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于老师用他的 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二.“盛氏朗读法”,用朗读体验情感。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 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主要方法,是培养学生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8輁腐?4?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老师们总是苦于不知如何进行朗读指导,还有些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在教学中,盛新凤老师并没有在朗读技巧上下特别大的功夫,而是从学生的现场朗读中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点拨:或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或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或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就是在这种种的不经意间,盛老师悄无声息地教会了学生怎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怎么抓住重点词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能緶蚉 在盛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就是这样无痕地进行着,她把朗读指导和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等有机融为一体,大道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
三.“孙氏大道无痕法”,用轻松显示深邃 刑v?痁?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孙双金始终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研究“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他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在语文教学中,孙老师听、说、读、写多方练习,并且着重加强写的训练。他认为倾盆大雨式的满堂问、满堂讲,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孙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总是精心策划,使之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教学的重点内化为素质与能力。孙老师的课看起来轻松、洒脱而活泼,然而又不失厚重、深邃和凝练,不给人以表面的热闹和虚华,这是因为,他在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追求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技巧。看了他的课堂实录,便会发现,整堂课看似没什么技巧,但却又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就是别人所说的“大道无痕” 櫌 《名师教学艺术》还让我领略了以下大师的教学风格:王崧舟老师诠释了“人品、师品、学品、文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大地上诗意栖居。
吉春亚老师牢记语文教学“七字经”:识(识字)、写(写字)、读(阅读)、背(背诵积累)、说(说话和口语交际)作(习作)、习(良好习惯)。念念不忘“五个能力点”听说读写书。智力开发、审美的感染、思想道德的教育、文化品位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均以培养言语能力为核心而巧妙地渗透和展开。
盛新凤老师认为阅读课“雅而不俗则和寡,俗而不雅则无味”。课上得太“阳春白雪”,会造成“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则会流于枯燥机械,缺乏美感和情趣。雅俗共赏的语文课,追求两极融通的“和美”境界。
读了名师大作,如拂春风、如沐春雨、如品琼浆。一座座高山让我仰止——语文教学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深知只有深厚的教学功底,不断锤炼自己,才能独树一帜。我辈需潜心钻研,不断探索,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
名师们精深的教学艺术,深深地吸引、感染着我,让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望得更远,因为教学艺术永无止境。
第3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
第4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
第5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
第6篇: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通用5篇)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通用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