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大家来做加法表》的教学反思
第1篇: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大家来做加法表》的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大家来做加法表》的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大家来做加法表》的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我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对此,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边找规律边向同伴发表自己发现的表中的奥秘,虽然语言的表达还不很完整,但他们都乐于交流,并在倾听中相互得到启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去思考问题、揭示规律。只要学生找到一种规律,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
通过加法表的整理、规律的探索交流,我发现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合作交往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经历了数学探究活动中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类比等一系列的过程,感受到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许多学生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之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解释加法表的规律,总结思考方法。进而使学生意识到新知识都是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学习新知识时就能“冗新思旧、化新为旧、以旧学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眼于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加法表的规律。并注意发挥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做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归纳,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并使学生创造的灵感得到激活。
在整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创设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研究中经历挫折、失败与成功,获得多种情感体验。
第2篇:大家来做加法表
大家来做加法表
合兴小学 施锦菊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一学期第65页《大家来做加法表》)【教材分析】
《大家来做加法表》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一年级整理与提高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就教材而言,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发现加法表中的秘密,并利用所探得的秘密巧做加法表中众多的计算。其所谓秘密也就是横、竖、斜三种看法所看到的三种题包的规律。由于要观察,因而我认为本课也是渗透观察有序性的好时机,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把这堂课的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把知识学习作为一种载体,以从颜色、方向的观察过渡到一个个面的观察,再延伸到整体的观察作为设计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从实际出发,层层递进,力求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学情分析】
就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看题包的经验,知道怎样的题目组是题包,相当一部分同学也能看懂题包的变化规律。但是这么多类型的题包集中出现,又是交叉出现,如此多的头绪,学生第一次碰到,所以,本课对一般同学来说,在如何有序观察题包规律上难度比较大。因而我把本课的重难点放在通过观察找出加法表中的奥秘,学会“由线到面”的观察方法,并运用加法表中的规律寻求所缺的算式。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系统地练习加法。
能力目标:引导从不同角度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运用加法表中的规律寻求所缺的算式。
情感目标:由喜欢加法表到喜欢、乐意主动探究表中的小秘密。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找出加法表中的奥秘。
2、学会“由线到面”的观察方法。【教学难点】
1、学会“由线到面”的观察方法。
2、运用加法表中的规律寻求所缺的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各种颜色的挖空的图案、彩色铅笔、空白加法表和有提示的加法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是圣诞节,圣诞老人发现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特别地积极好学,因而,圣诞老人给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送来了第一份圣诞礼品是什么,我们打开看一看。(出示课题:加法表)师:你喜欢这个礼物吗? 师:这张加法表是个大菱形,里面有很多个小菱形组成,而且颜色非常鲜艳,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绿色的„„,施老师也非常喜欢。这里面有很多的小菱形,每个小菱形上都有个算式,那你猜猜看,大约有多少个计算题? 学生猜测。
师:老师来告诉你,这张加法表一共由121题组成,有这么多计算题组合在一起,里面肯定隐藏着很多很多的小秘密,我们一起去找找看。
二、新授
1、从颜色、方向上观察
师:这张加法表究竟有什么小秘密呢?老师请大家把书翻到最后一页,仔细看加法表,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轻轻地说,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请小朋友交流:
A:红色(加倍)B:绿色(和是10)说说为什么和不变。C:黄色(一个加数是5的加法)说说和是什么,为什么?D:灰色(和是5或是15)E:兰色(一个加数是0或是10的加法)F:从左上角往右斜着看 G:从右上角向左斜着看观察。
【设计说明:鲜明的色彩刺激了小朋友对算式进行颜色上的观察从而发现不同颜色的算式不同的秘密。也有的小朋友可能从方向上来观察,从而发现加法算式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无论是从颜色上还是从方向上观察这些都只是“线”上的观察。】
2、从形状上观察探究(1)用模板来观察。
师: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方向上观察到了加法表中有这么多的小秘密,圣诞老人看到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这么聪明,又给我们送来了第二个礼物,在1号信封里,(小组长发给大家)这个礼物的名字叫模板,这块模板有大有小,圣诞老人说了,请你们把这块模板放在加法表的任何地方去观察,能找到其中小秘密的小朋友,可以得到圣诞老人的另一份礼物。要求: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小组活动(个人探究,小组交流)(2)利用不同的学习材料再观察、再发现。
师:你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都能找到其中的小秘密,这个小秘密就是竖着向下看: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小1,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它们的和不变。左上角向右斜着看: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它们的和一个比一个大1。右上角向左斜着看: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小1,第二个加数不变,它们的和一个比一个小1。我们用菱形模板能找到这么多的小秘密,那么其他的图形里面有没有小秘密呢?请大家拿出圣诞老人为我们准备的第三份礼物,在2号信封里。信封里装着不同的学习材料,你们看(出示图形并作介绍)大家可选择其中的图形放在加法表的任何地方,观察图形中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呢?要求先独立探索,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活动(个人探究,小组交流)
【设计说明:每种图案中的算式都有好几种不同的小秘密,这时小朋友的观察由“线”过渡到了“面”。为了突破由线到面的过渡,我从挖空的菱形出发,再到其它不同的图形,层层递进,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再发现的过程。】
3、利用图形,探究算式的秘密,再根据算式的秘密,再创造图形。
师:聪明的小猴也在加法表中找到了一些美丽的图案,但是忘了一些小菱形上的算式,你能帮助它吗? 要求:先自己挑选一块独立填写,填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说清楚你先填哪里,再填哪里,又是怎么想的?最后再把你们小组的这几块图形,拼成一个美丽的图形,或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汉字。
三、拓展编加法表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已经对加法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编一张小小的加法表呢?
师: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提示的或没有提示的进行编写(出示两种加法表)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汇报交流。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加法表,你今天学得开心吗?那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积极举手的,就点点头;
大胆发言的,就拍拍手;
能和小伙伴互相交流的,就笑一笑;
在小组合作时,做到相互协作的就鼓励一下自己。(我会继续努力。
附:学习材料
第3篇:沪教版数学一年上《秋游》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秋游》教学反思(整理14篇)由网友 “Ayaya”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沪教版数学一年上《秋游》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沪教版数学一年上《秋游》教学反思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英] 贝尔纳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2、图示法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
第4篇:大家来做加法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熟练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2、通过“由线到面”的观察方法,发现加法表中算式的规律。
3、学生在观察操作自制加法表中,进一步增强观察、表达探究和能力。
4、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由线到面”的观察方法,发现加法表中算式的规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入:小朋友,我们已经学完了20以内的加法,你知道20以内的加法一共有几题吗?
师:一共有121题呢。有一张神奇的表可以将这些加法题都展示出来,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加法表)
师:就在这张颜色丰富的菱形的加法表中隐藏着许多小秘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好吗?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从颜色、方向上观察
师:老师请大家仔细看加法表,你发现了什么吗?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A:红色(加倍,加数相同,和是双数)B:绿色(和是10)
C:黄色(一个加数是5的加法)D:灰色(和是5或是15)
E:兰色(一个加数是0或是10的加法)F:竖着看
(①一个加数-1,另一个
第5篇:沪教版数学一年上《秋游》教学反思范文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秋游》教学反思范文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英] 贝尔纳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2、图示法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
第6篇: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册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册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册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上课伊始,进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用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游戏等。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成功的方面
1、通过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给信息到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3、
第7篇:教案40:大家来做加法
教案40:大家来做加法表
奉贤区弘文学校
教学内容:课本P58内容 教学目标:
1、熟练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2、通过观察探索加法表的秘密。
3、根据发现的规律制作减法表,体会成功的喜悦。
4、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增强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5、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发现24个核心题的规律,有效地推出其他题。教学难点:有序观察比较全面地发现每类题的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各种颜色的挖空的图案、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是圣诞节,圣诞老爷爷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开心吗?看看是什么啊?原来是一张加法表,这张加法表啊,把我们这学期新学的加法本领都装了进去,里面还藏着很多秘密呢,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探索这些秘密啊?(板书:大家来做加法)
二、探索
(一)按颜色探索
圣诞老爷爷把加法表涂成了一块一块的颜色,你们看,这行都是红色的,这列都是绿色,这个斜行都是黄色,为什么要将这些算式涂相同的颜色呢?让我们去仔细的观察。
1、红色
A、今天是个快乐的日子,我们先挑
第8篇:沪教版《三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沪教版《三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复习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
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 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 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教师在平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切实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