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歌话剧观后感
第1篇: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话剧《生命如歌》,编剧王元平是一位部队的优秀剧作家,写过不少的剧本,可惜都没有看过。但是从看到的《生命如歌》想象,他的其他作品也不会逊色,因为从这个剧本已经看出了作者的功力不浅。当然,导演和舞美也为剧目增色不少,使全剧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值得我省戏剧同行学习和借鉴。
《生命如歌》是表现老一代革命军人如何扎根边疆,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后代子孙以至生命都奉献给边疆的故事,可以说是完整体现主旋律的话剧。但是这部体现主旋律的话剧却一反常态的不是带有政治味很浓的剧目,而是有非常感人和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优秀的作品,看起来给观众一种迥然不同的不一样的感觉。全剧围绕兵团老战士、年届九十高龄的陈旭刚的家事展开,但是没有把一些标语口号式的“豪言壮语”做为正面道理展示给我们,而是用充满激情的儿女情长和朴素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喜怒哀乐为我们表现了中国几代人之间的差距和代沟,既充满矛盾冲突,又有许多共同的思想感情,看起来令人感触颇深。剧目从一开始就为我们敞开了一位战士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但是也深刻揭示了每个人都不会排除的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子女的疼爱,更忘不了从小自己成长的家乡和故土。正因为他们能够舍弃自己的家乡故土,为国家和党的事业做出忘我的奉献,他们的所作所为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无论陈旭刚还是他的老伴刘玉风包括他的儿子保国、卫国等子孙,尽管和父辈们有不同的社会理念和人生道路,但是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在他们身上获得的继承和发展。就连在美国长大的重孙子陈帅,虽说受的教育不同,但是也同样具有人类共同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同样也预示着中华民族迟早要在世界产生影响的未来。正如陈旭刚同自己已经去世的儿子在冥冥之中的对话那样,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尊严和自由的基础之上的。陈旭刚的坚守和陈保国的离开都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之间很难评价对与错,但是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却始终没有分离,这也是《生命如歌》告诉我们的真谛。戏的结尾,为了给陈旭刚过九十岁的生日,大家把老爷子过去获得的奖章一个一个的挂在他的胸前,但是老爷子把最后一个奖章摘下来,别在了死去的儿子保国的遗物上,使观众禁不住流下眼泪。这枚奖章是他自己的,更是给自己儿子的,是对儿子为了家乡、为了国家的无私奉献的肯定和奖励,也是表现陈旭刚人生升华的表现。
该剧从头到尾充满了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但是又很难找到矛盾的对立双方,戏剧性完全依靠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追求表现,包括刘玉凤的扮演者李坤棉在内的几位演员表演都非常出色,都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剧情的发展,几乎都是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内心的纠结而产生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台词,使人物性格升华并发展变化的。主要人物陈旭刚从开头对儿子离去的怨恨到对儿子的谅解,不是依靠什么冠冕堂皇的说教表现,而是内心激烈斗争的觉醒,这样就使人物的艺术震撼力发展到了极致。当我们看到陈旭刚面对当年拿走的那件羊皮袄发出自己内心对先自己而死去的儿子的埋怨时,何尝不是对他自己的悔恨和自责呢?这样塑造的人物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富有强烈人情味的父亲形象,而又没有丝毫损坏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这样的共产党员才是观众心目中、接地气的真正可亲可敬的形象,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假的英雄形象。我们的舞台艺术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艺术典型。
全剧的演出节奏也非常紧凑,编导用保国的死讯,恰到好处的把全剧的悬念感和观众的心紧紧的抓住了;保国的死讯被孙子揭穿之后又没有让观众把心放下,而是引起更大的担心和紧迫,这些都是该剧的艺术创作魅力所在。不过这个悬念感让一个孩子揭穿似乎轻了些,如果把规定情境铺垫的更扎实、更完善些,估计艺术效果会更好一些。我想作者在这里是想通过陈帅的行动表现我们同西方文化之间不同的地方,甚至是批评中国文化中不是那么积极的、开放的弱点,倒也情有可原,但是从全剧的戏剧性角度看,这个悬念让孩子来做,毕竟分量轻了些。如果这段情节是让陈旭刚先发现了那件羊皮大衣,自己出面让儿子出来揭穿悬念,是否戏剧性会更强,震撼力会更强烈些?当然,这仅是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未必准确。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感人又富有极大正能量的好戏,希望省话剧院在今后的演出中能够再进一步修改提高,使该剧产生更为精彩的艺术魅力和演出效果。
更多热门观后感推荐参考:
1、反腐话剧《黑瞳》观后感
2、生命如歌话剧观后感
3、话剧生命如歌的观后感
4、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第2篇: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由山西省话剧团倾情创作的大型原创话剧《生命如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回演出。该话剧展开的是一部反映热爱兵团、奉献兵团、建设兵团、礼赞兵团的历史画卷,是一首涉关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绵延而悠长的劲歌。这是山西省文化援疆工作走向深入、晋疆文化交流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也是全国19个援疆省份中第一部专门为援疆而创作的话剧。许多观众都饱含热泪看完《生命如歌》,他们深深地被剧情所打动。
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生命像一首歌,每一个人都在咏唱,都有曲终人散的时候。但是面对逝去的日子,你是否还会心存敬畏、心存感动、心存感念咏赞那个如歌的生命,回味那个燃烧激情的'岁月。
———题记
2015年8月11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和带领下,我们观看了由山西省话剧院倾情奉献的新创剧目——《生命如歌》。我被这部话剧中人物的至死不渝的兵团情深深地打动了。
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六师五家渠市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四世同堂,普通而又特殊家庭的真实故事,故事以给一家之尊的老军垦陈旭刚老人过90岁生日为主线而展开,讴歌了兵团人为建设兵团“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感人事迹。
当我看到陈爷爷因为大儿子离开兵团而跟大儿子断绝父子关系时,我被陈爷爷对兵团的热爱之情感动了。同时也为陈爷爷的大儿子感到委屈,虽然他离开了兵团,但他心系兵团,一直在为支援兵团的建设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陈爷爷为什么就不能不计前嫌地原谅他呢?
当我看到陈爷爷的大儿子因为工作操劳而不幸病逝仍未得到父亲的原谅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他虽然人不在新疆,但他却一直在为兵团的建设发展任劳任怨,至死都没能听到父亲原谅他的话,而他却从未埋怨过父亲,因为他和父亲的心是相通的,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处都要为兵团的建设发展奉献自己毕生的力量,这一点至死不渝!
当我看到陈爷爷与儿子阴阳相隔后的心灵对话,以及陈爷爷将自己的功勋章别在大儿子的遗物上时,我不由得热泪盈眶,这对父子间的隔阂终于消除了,儿子的做法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父亲也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偏执,表达了内心对儿子的愧疚之情。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使兵团繁荣昌盛!
看完《兵团如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剧中人对兵团的那份挚爱之情深深地感染着我。是他们创造了兵团精神,是他们给予了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因为它是我们兵团人的骄傲,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第3篇:生命如歌话剧观后感
生命如歌话剧观后感
《生命如歌》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60余年屯垦戍边的真实历程为背景,讲述了出生于太行山下的第一代兵团人陈旭刚夫妇,为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扎根新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感人经历。在陈旭刚老人90岁寿辰前夕,一家老少四代兵团人集聚一堂,一场不知能否如期举办的寿宴揭开了纠结这个家庭35年的创伤,也引发了四代人对于忠诚、坚守、信念、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与深沉探讨。
剧目着眼于几代兵团人无私奉献的生活经历与因时代变迁而起伏跌宕的心路历程,集中体现了屯垦文化、太行精神和兵团精神,艺术化地凸显了“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主题,展现出民族国家战略的大格局,连接起太行山到天山的大时空,凝聚了家国同心、大忠大孝的大情怀,构筑成政治观、价值观、民族观、历史观、认同观和谐统一的大架构。舞台呈现简洁大气,既有中国传统戏曲的空灵写意,又有西方戏剧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抽象,有力强化了戏剧矛盾,引发深刻的人性思考,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2015年,山西省话剧院整合全
第4篇:2015关于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2015关于话剧生命如歌观后感
【篇一】
终于看到了由山西省话剧院排演的话剧《生命如歌》,给我的感觉就是“荡气回肠”。虽然看的是话剧,感觉到洗涤的是我们的心灵。在看演出之前,我就读了这个戏的剧本,当时的感觉就已经非常震撼了,立在舞台上的戏,人物的个性和生命力就更强了,特别是老演员董怀玉的杰出表演,仿佛把这位兵团的老战士活灵活现的摆在我们面前,极大的感染了全场的观众。这是我省话剧院特别是主演董怀玉继《立秋》之后,又一出感人至深的剧目,其表演成就可喜可贺。
话剧《生命如歌》,编剧王元平是一位部队的优秀剧作家,写过不少的剧本,可惜都没有看过。但是从看到的《生命如歌》想象,他的其他作品也不会逊色,因为从这个剧本已经看出了作者的功力不浅。当然,导演和舞美也为剧目增色不少,使全剧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值得我省戏剧同行学习和借鉴。
《生命如歌》是表现老一代革命军人如何扎根边疆,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后代子孙以至生命都奉献给边疆的故事,可以说是完整体现主旋律的话剧。但是这部体现主旋律的话剧却一反常态的不是带有政
第5篇:《生命如歌》观后感
《生命如歌》观后感
(一)近日,集团党群部组织新一批志愿者到八一剧场观看话剧《生命如歌》,让志愿者们更深刻的了解和学习“兵团精神”.该剧以中国梦、“一带一路”为主题,反映了山西援疆工作成果,展示了山西弊革风清、转型创新发展新形象。演出过程中,许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同时也引发出几代兵团人对于忠诚、坚守、信念、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与深沉探讨。
看了这台话剧让我对兵团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兵团人这个群体产生了好奇和敬佩之情,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兵团历史,学习兵团精神、践行兵团精神。
《生命如歌》观后感
(二)2015年8月3日始,由山西省话剧团倾情创作的大型原创话剧《生命如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回演出。该话剧展开的是一部反映热爱兵团、奉献兵团、建设兵团、礼赞兵团的历史画卷,是一首涉关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绵延而悠长的劲歌。这是山西省文化援疆工作走向深入、晋疆文化交流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也是全国19个援疆省份中第一部专门为援疆而创作的话剧。许多观众都饱含热泪看完《生命如歌》,他们深深地被剧情所打动。
第6篇:生命如歌
生命如歌
生命如歌1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每当我的耳畔响起这首熟悉的歌——《一个真实的故事》时,我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思绪万千。我上一年级时妈妈经常唱这首歌,那时我很好奇,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对这首歌如此钟情。妈妈告诉我,有一个小女孩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踏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回来……她就是歌曲中的女孩。我听了觉得真可惜,真伤心。妈妈告诉我,六年级有一篇课文叫《灰椋鸟》,妈妈还告诉我,课文的作者叫徐秀娟,她爱鸟,护鸟,为了鸟儿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妈妈唱道“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过,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过,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我的心当时像被雷电击了一下,为了救丹顶鹤而失去生命的姐姐原来就是徐秀娟。徐秀娟姐姐为丹顶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故事到处传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她的一生如花一般绚烂,如鹤一样美丽。她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她曾经走过的那条小河,走过
第7篇:生命如歌
生命如歌
生命如歌1
生命如歌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在我的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儿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了下来,慢慢的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尖扑腾,小女孩儿的脸上挂满了惊讶。许久,她放走了蝴蝶。小女孩儿仰起头来张望看。这幅画面让我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让我感受到了一片明媚!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是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踪影;说她特殊,因为她是一位盲童,她用自己的方式谱写着属于她自己的生命之歌!她就是盲女孩儿——安静。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情不自禁,为之感动: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全的体魄,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春天!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人:有的人双眼失明,有的人双耳失聪,有的.人因车祸失去了双腿,有的人因疾病失去了双手……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怨天尤人,而是在心中怀着前
第8篇:生命如水如歌
生命如水如歌
生活如歌,有升调也有降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起伏跌宕,抑扬顿挫,才会余音绕梁。生活如歌,只要心中有希望,脑中有梦想。
阳光很好,春阳暖暖。泡杯绿茶,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木椅子上,花的香气迷人悠长,绿茶的袅袅香气如人的灵魂从杯中游走。思绪也恍惚从身体游离。一下子回到曾经的久远时代。
93年,不村不俗的我,踏足这片北方土地,带着些惶恐,带着些希冀。当初的揣度是我会在这里留下什么呢?
最初几年,对于我这个既秉承农村文化的余荫,又受在学校新文化的浸润,在国企这种单位是最难熬的几年。单位的制度与原则只是让我们这些弱势人遵守的。再加上我们没有城市孩子的自信与八面玲珑的处事技巧。我从农村成长,不会奉承,不会趋炎附势,不会混水里摸鱼,但是他们有处世的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一种玩世的聪明。和她们在一起接触,也是斤斤较量,没有一点容让。再加上国企是个关系网的企业。没有家庭背景的我一度融不入单位的人际关系。加上领导对我的吹毛求疵。我患了上班焦虑症,有的只是无奈与无力。
日子不会因为我过的难,就走的快。它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