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

2023-03-19 07:14:3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激励理论中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论文

激励理论中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在管理领域占主导地位,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已无法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所以为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修补高校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将“以人为本”的激励理论运用到教学管理过程中,这样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本文从激励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入手,对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意义、必要性以及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有效提高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给出了具有参考价值性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一、激励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含义

(一)激励理论的含义。激励理论,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组织管理者所采取的具有激励性的形式手段来提高组织管理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范畴,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人们行为动机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激发,调动人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得人们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讲,激励理论其实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方法和原则的概括总结,它是管理学中最具有价值意义的伟大原理,管理学将其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的原理。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激励水平越高,成员的满意度就会越强,进而带动成员对任务目标完成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使得工作更具有实效性;相反,如果激励水平越低,那么成员对组织目标任务完成的动机就会相对减弱,从而使得工作效率随之降低。因此,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二)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高校教学管理主要指的是高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管理,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高校既定目标要求的过程。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运行管理以及教学基本设施管理等。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围绕教学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水平为核心目标,是一项兼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科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它不但对教学宏观调控有所涉及,还对一些微观细节进行落实,它在高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地位,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意义

(一)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助于教学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激励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动机需要进行合理的支配,提升工作成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工作人员自身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从而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对教学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二)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高校教学活动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水平,从而为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激励理论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有利于提升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使教职工自身的优势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升高校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三)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促进高校长远发展。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将激励理论运用其中,对教职工实施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有利于高校吸引大量高素质的优质人才,从而为打造高质量师资团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激励机制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职工的内在动机,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得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高校既定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高校传统落后的教学管理理念需要激励理论的介入。教学管理理念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与支配的作用,它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好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无法与当前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不能有效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达成和谐共赢的局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逐渐地成为管理领域的主要方式,被较多的管理者所采用。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对人性尊重与弘扬的理论对高校落后传统教学管理理念所造成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弥补作用。(二)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是高校教学管理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需要。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使得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贴近人性化,从而对教师与学生需要的满足具有有利的影响。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促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使得高校教学管理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水平,进而带动高校整体管理工作的发展。(三)高校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激励理论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的现象,如在实际高校教学管理中行政指令较强,教师参与程度较低;重视管理过程的上下监管,轻视对教师动机行为的激发;过于强调教学方式、方法的整齐划一,从而使得教学管理缺乏灵活性等。这种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高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高校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激励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倡导满足个人的需求,是个人权益的一种彰显,对于激发人们工作的创造性、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现状

(一)激励理论所包含的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强化力度不够,缺乏科学性。弗洛姆的期望效用理论在激励理论中得到普遍的认可与重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目标的设置。所设置的目标如果要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关键要看目标效价与期望值这两大因素。如果被管理者的目标效价与期望值同时为正向,则对被管理者行为动机的激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对管理者行为动机的激发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运用的现状来看,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目标管理的强化力度不够大,并且在对目标设置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使其缺乏科学性。(二)激励设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缺乏民主性。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中虽然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但是,在实际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却很难将民主性渗透到对教师激励工作的'设置中。比如说,高校在制定对教师的相关激励机制与政策时,不重视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没有积极地让教师参与其中,教代会这种民主管理机构对于高校来说形同虚设,对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不予重视等现象比比皆是。总的来说,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运用中缺乏民主性,这会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三)激励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同样缺乏灵活的创新意识。高校属于我国事业单位,虽然经历了很多次的改革,使得人事分配制度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造成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缺乏灵活创新意识的惰性。很多高校不是满足于当前的现状,就是强调上级所拨的经费不够或是埋怨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等客观因素,很少注重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激励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灵活的创新(尤其是在考核评价体系以及薪酬制度这种对教师具有较强激励性的制度制定上)。

五、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有效运用的方案举措

(一)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者相结合。由内容性激励理论可以知晓,人的需求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属于人类基本的需求(如:吃、穿、住、行);而精神需求则属于人类高层次的一种需求。高校教师与其他教师(小学、初中、高中等)一样深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对精神的需求一般高于对物质的需求,但前提是必须保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如基本工资、住房等。所以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激励政策一定要符合教师的需求,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这样的激励一定可以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励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要增强对民主性的扩大。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种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教学管理不重视对教师动机行为的激发;教学管理缺乏灵活创新性以及民主参与性,这对高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激励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增强对民主性的扩大,积极地发动教师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同时还可以弥补行政化色彩浓厚的教学管理所造成的一些问题。

六、结语

一言以蔽之,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在高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地位,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弥补高校传统教学管理理念所带来的不足,激发被管理者的内在行为动机,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林智,陈雅玲.浅议激励理论在学校师资管理中的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宁永红,马爱林,张志安.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陈春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303,4

[5]李霞.基于激励理论的小学二年级词语教学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5

[6]袁坤.如何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现人本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5

[7]李文燕,蒋洪池.美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建设探析———基于康奈尔大学的实证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4,5.

第2篇: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

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

摘要: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因此也增加了高校教学管理的难度。实践证明,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理论,不仅能够推动高校管理的变革进程,还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理论;运用探讨

激励理论是一种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方法,能够使人的行为动机以及创造性得以激发,使人的自立效应以及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工作失去了热情以及兴趣。而这时,假如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激励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资金投入方面,高校明显投入不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没有过多的扶助。经济发展会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一些影响,再加上政府还要在多方面投入资金,包括农业和医疗方面,因此在教育方面投入资金较少。第二,教学管理本身需要很多资金,由于其涉及多个方面,所以有一定的复杂性。第三,高校没有均衡投入比例。很多高校会在一些硬件设施当中投放较多资金,比方说,修建建筑物和安装空调等等,因此在其他的方面,资金投入较少。

(二)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教学事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方说,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也没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另外,也没有完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模式。而这样,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

(三)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

很多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只重视学生最终学习的成果,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另外,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长此以往,会背离教育的初衷。所以,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自发性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成功的教育。

二、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现状

(一)单一的激励方式以及手段

在高校管理中,可用到多种多样的激烈手段以及方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激励理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员工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使员工的绩效水平得以提高。但由于我国很晚才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再加上,激励手段一般用于单一的激励对象,比方说高校教师团队,因此管理团队很难细分激励对象,不能够依照激励对象的需求以及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激励方式,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每位教师的需求都不同,在教育中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在管理中也应重视个性化的需求。[1]例如有些教师想要获得物质上的奖励,而得到的是名誉,那么很可能会打击到其积极性。有些教师想要得到精神激励,而得到的是奖品或者奖金,那么也会令其丧失工作的热情。所以,要针对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对的激励方式,这样才不会对激励的效果产生影响。[2]

(二)无法平衡精神激烈以及物质激励

激励分为两种,包括外在激励以及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即物质层面激励,内在激励即意识形态的激励以及精神层面激励。假如只进行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无法平衡两个层面,那么很难得到理想的激励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对激励方式都有不同的需求,就如自助餐模式一样。所以,在应用激励理论时,也应按照激励对象的特点,对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进行选择,并使这两者保持一定平衡。通过物质激励,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工作成绩得以提高。而应用精神激励,能够给激励对象带来精神上的刺激,让其有愉悦的心情,从而实现激励的目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应用激励理论时,很多高校并没有平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只有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没有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高校都是事业型单位,相比于其他的行业,行政管理行业同教师行业没有激烈的竞争,也没有冲突的利益。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很难保障其的教学成果。在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只重视最终的成效,因此有极大的功利性掺杂其中,而这样很难使员工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以及积极的状态。因此,在应用激励理论时,应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激励理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在高校中,院校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且不可分割。所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除了要在学生当中得以应用,还要应用到教师中去,只有结合两者,才能够使高校管理得以完善,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学生的权益

各大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不能忽视学生这一方面,学生是高校管理的主体,他们能够直接对院校管理的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性格以及心理,同时,要主动地同他们沟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尊重,维护每个人的权益。[4]另外,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方说,可先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使教学管理的发展。[5]

(二)对科学的工资制度进行制定

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群体的稳定收入即基本工资,但是这笔固定的收入只能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没有什么灵活性。[6]所以,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制定科学的工资激励制度上。只有合理的工资制度,才能够让管理者有正确的工作动机,才能够让其满意自己的工作,积极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另外,科学的工作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发管理者的创造力。[7]

(三)结合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

针对高校教师,实施教学管理时,管理者应结合精神激励以及物质激励,但应将重点放在精神激励上,虽然物质激励能够使教师一时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但是,并不能时刻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精神激励能够使教师的荣誉感以及自尊心得以激发。当受到驱动作用时,教师就会自发性地参与到教学的工作当中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8]

(四)创建良好的环境

不管是什么理论的应用,都应有一个好的应用环境,这样才能够将这种理论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当前很多高校在应用激烈理论时,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也没有为实施激励理论创建好的环境。为了保障激励理论的应用效果,应创建好的环境,除了要对外在环境进行创建,与此同时,还要对人文环境进行创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

(五)对合理的考评系统进行完善

针对院校各个级别的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的评定以及考核即考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考评制度并没有针对管理群体的水平进行考核,也没有重视考核其品德和才能。并且,不管是同行互评还是学生评价,都难以找到教育管理群体存在的差距,不能对那些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教师起到一定激励的作用。因此,需要以完善标准、程序公开为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公正且客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群体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得以调动。另外,针对考评结果,要确保优胜劣汰以及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其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才能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六)激励理论要同教师群体特点相适应

第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并适当地提高教师的待遇以及地位。同时,要合理地维护教师正当的权益。第二,要对教师的尊严和人格以及威信进行维护,不可当面对其挖苦和指责。在实际的考评中,不能用学生的名次和分数对教师工作进行衡量,甚至把名次当作重要的考评依据,这样会打击到教师的积极性。针对教师工作出现的失误,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同时,应给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当教师或者管理者收到不错的管理效果以及教学效果时,应给其一定形式的奖励或表彰。第四,要协调各个部分的资源,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总而言之,要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比方说,强化竞争方面,提高意志力方面,但不管采用什么激励方法,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使教师团队的实力得以提高,从而保障绩效水平以及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群体以及教学群体的成长发展需要以及生存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动机和行为。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中,要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创建激励的机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参考文献:

[1]蔡婷婷.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策略———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8):30.

[2]俞师,韦霄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的优化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4,37(8):171-174.

[3]杨希葳.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工作任务及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9):247-248.

[4]林超.高校教学管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5):165-167.

[5]刘腾飞.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的有效实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1):139-140.

[6]刘桢.高校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的改革思路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6):117-118.

[7]赵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7):143+145.

[8]林毅.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系[J].闽江学院学报,2015,36(1):127-132.

第3篇: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

摘要 :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因此也增加了高校教学管理的难度。实践证明,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理论,不仅能够推动高校管理的变革进程,还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理论;运用探讨

激励理论是一种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方法,能够使人的行为动机以及创造性得以激发,使人的自立效应以及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很多高校教师,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工作失去了热情以及兴趣。而这时,假如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激励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资金投入方面,高校明显投入不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没有过多的扶助。经济发展会对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一些影响,再加上政府还要在多方面投入资金,包括农业和医疗方面,因此在教育方面投入资金较少。第二,教学管理本身需要很多资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理论实践论文

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理论实践论文

一、我国高校教学群体及学生群体的特征

(一)生存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我国高校教学群体中,其社会收入不算低,但在社会中承受的各方面的经济压力负担较重,导致其在真正的生活中物质生活方面不是太理想。而在高校中担任教学工作任务所消耗的脑力劳动量其实是很大的,而这样的结果也会使其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减退,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学生群体在此需求中受到的影响较少,因其大多拥有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只有较少部分学生需要靠自己维持生存需求,但学校也会针对这部分学生实施相应的经济保护措施,因此还是处于基本物质生活比较稳定的状态。在安全需求上,教学群体与学生群体同在校园中,学校有相应的安全设备及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所以还是属于人身环境相对安全的场所。

(二)相互关系的需要

相互关系的需要,即人们对于重要人际关系的需求,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原理中,属于社会需要与自尊需要的表现。对于高校教学群体来说,其社会地位在普通群众生活中是得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引入与践行激励理论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陈旧与落后的理念呼唤激励理论的介入。管理理念在整个高校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支配与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管理的效果与质量的好坏。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慢慢地成为了管理领域主要的管理方式,被很多管理者所认同和采用。但是,由于高校的管理长期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经验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的影响,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界限分明,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共赢局面。对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所造成的不足,激励理论具有天然的修补性。它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诞生和发展的,能够妥善应对信息时代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激励理论名为“激励”,暗含其是一种能够调动主体积极性的理论。而当下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主体性尊重的理论,作为一种弘扬人性的理论,能够充分调动人们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为解决当前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提供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激励理论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激励理论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一、激励理论视角下的高校人事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的传统人事管理方法多以静态管理为主,侧重于对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平衡、任用、调配等管理,它主要是针对“事”,而非动态的“人”,尤其是忽略了对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这种人事管理机制虽然能够保障人事运行的平稳,但是长期如此,会导致作为主体的“人”在需求上得不到满足与尊重,而出现人才流失或者消极工作等情况。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人事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事管理机制传统,理念落后

我国的高校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在内部人事管理制度上较为传统,缺乏活力与创新力,激励的自主决策化程度不高,管理体制较为僵硬和呆板。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色彩使高校的人事管理带有明显的政府行政管理特征,在管理过程中过于强调管理的事而忽视了人的需求。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明显将人的需求边缘化,从整体上把教师当作一种资本投入,并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地压缩这一成本,而并非将其真正地当作一种建设性资源来对待,没有制定有效、系统的激励手段来开发这一资源。

(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

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研讨论文

【摘要】 激励理论运用在高校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文章以M高校为例,指出了激励理论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原则,探讨了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在高校激励理论中的运用。

【关键词】 激励理论;高校;管理

从管理学上来说,激励是指主体通过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让客体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变化,并通过心理变化影响客体行为,最终达到主体期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再一次强调了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其目的就是要将学校的总体目标与教职工的个体目标有机融合起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各项业绩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1]。文章试以M高校为例,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的原则及其应用。

1激励理论在高校运用

未完,继续阅读 >

《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