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

2023-03-23 07:12:40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

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

1居住区景观评价可以分成反映视觉美的美学评价和全面反映景观质量的综合评价。

景观美学评价主要源于欧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兴起的风景资源美学评价。风景资源美学评价被公认的有四个主要学派: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和经验学派(experientialparadigm)。专家学派遵循形式美原则,将景物拆分为形体、线条、色彩、肌理四大元素进行评价,并常将生态学原则作为评价标准,此方法虽然由于其客观性在欧美官方评价中占有统治地位,但人们质疑风景质量和基本形式元素并无显著一致性;心理物理学派将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常采用照片作为媒介,这种主客观相结合的模式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认知学派相比心理物理学派更加主观一点,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认为为了人的舒适风景既要有“可解性(可辨识性)”,又要有“可索性”(可不断被探索、包涵无穷信息的特性);经验学派是最为主观的一种模式,评价时用历史的观点对评价人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加以研究,严格来说它属于定性研究,主要是为了解释景观而非得出景观的优劣[10]。目前居住区景观评价中常用的美学评价方法均来自心理物理学派如SBE法、LCJ法、BIB—LCJ法、SD法等。这四种方法均可以照片为媒介,不同点在于,SBE法通过照片评价得出主观的审美态度评分值,还可以对景观因子分解得出客观的风景成分量化值,进而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相关性[11];LCJ法则是对于多幅照片进行比较,得出其风景质量排序;BIB—LCJ法是对LCJ法进行改进,运用BIB设计表对照片进行编号、分组,使得评价过程更加方便合理[12];SD法需要筛选足够多的形容词,对设定评判的等级尺度进行评价,然后可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景观质量的影响因子。此外还有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法(PPI),其通过测定被试者在观看照片时的生理及心理指标评价不同景观对人的影响[13]。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常见的方法有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两种。二者均需要建立分层的评价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或专家意见法(Delphi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不同在于,前者只需把每个指标得分分别和权重相乘,然后相加得出总体评价得分。而后者则引入模糊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将每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分级,将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分层定量化,再以矩阵乘积的方式进行加权,如此可更加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对于多级综合评价模型,用此方法层层递进最终求得总体评价值,就叫多级(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14]。

2我国居住区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在景观美景度评价方面,周春玲等认为SBE法是景观美学评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此方法测量居民对居住区绿地的景观偏好度,并对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对景观质量影响较大的景观因子[15];蒋凯光等采用SD法评价了合肥市内4所居住区景观[16]。在综合评价方面,唐东芹等在选择对园林植物景观贡献较大的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园林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模型[17];温化等通过对现有景观评价指标的筛选建立了层次模糊分析模型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评价[18]。

3我国寒区居住区景观评价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学者在寒区居住区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还集中在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寒区居住区的适居性等方面,但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是对寒区居住区景观进行定性评价研究。在定量评价方面,王刚等用SD法量化评价哈尔滨市3处居住小区的景观,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哈尔滨市居住区景观发展趋势及其视觉效果的评价结构[19]。徐岩岩等用BIB—LCJ法和SD法分别对哈尔滨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20]。石平等用SBE法对沈阳市典型居住庭园的植物配置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最佳植物配置模式[21]。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寒区城市居住区景观的营造与评价研究有了长足进步:1)寒区经济不断发展,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景观建设交流更为频繁,带动了寒区居住区景观建设理念的更新,大大地提高了寒区居住区景观水准和质量;2)设计者对寒区城市冬季冰雪景观特色的认知愈加清晰,在居住区景观营造时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寒区冰雪文化的元素;3)寒区居住区景观营造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注重兼顾四季并运用多种手段增加景观多样性;4)国内外居住区景观评价理论日趋成熟,方法日渐多样,也带动了寒区居住区景观评价及发展。当然研究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1)当前研究多偏重在通过技术手段为居民提供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方面,其居住区景观多数还处在营造景观发展初期;2)对于寒区气候特点的认识还不够,盲目照搬南方模式现象依然存在,使得景观效果差强人意;3)景观施工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施工单位缺乏与设计方的沟通和质量的.严格把控,使得景观效果与设计有不小出入;4)景观评价研究多集中在我国南方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而寒区居住区相关研究还较为滞后;5)定量评价的研究多停留在仅仅针对植物景观及其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对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6)景观评价中评价因子的选择以及因子权重的确定依然存在争议。随着寒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冰雪特色的深入认知,如果辩证地看待,寒区城市景观营造的不利因素则会转化为有利条件并成为其发展的契机。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化,国内的景观评价研究工作将会走出目前的瓶颈阶段,寒区居住区景观评价的研究也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第2篇:北京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研究

北京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研究

中文摘要

植物作为城市居住区绿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居民带来了美好的视觉感受,也改善着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于植物材料受地域环境影响比较大,鉴于此,植物配置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条件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城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一套比较优质适合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比较优质设计思路与方法,最终实现与本地文化相适应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区植物景观。

关键词:植物配置;植物景观;居住区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

居住区的绿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才逐渐被重视,植物造景从单纯绿化的层面逐渐提升为体现自然生态、人文观赏的重要环节,并最终成为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城市居住区的绿地植被是营造居住区景观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与建筑、山石、铺装等景观元素相互协调、辉映,共建和谐、丰富的居住区外部环境。

并且树木作为居住区园林绿化的基础材料和主题,在居住区景观建造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植物材料是景观中的主导因素,园林树木中,优良树种是植物造景的重要元素,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物特性及合理搭配来让人们看到季节变化的参照和优美的景色,才是自然在城市再现的根本途径。优良树种在丰富城市自然景观、维护生态、体现城市个性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规划绿地、布局公园、道路绿化,凡用植物造景的,均离不开乔、灌木和花草植被。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在树形、色彩、叶丛疏密和颜色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随季相变化而叶色发生明显变化的树木在园林中可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给游人在不并且间、不同视觉、不同观赏特性等方面增添游览兴致。充分有效利用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可以充分展现园林的色彩美、季相美、艺术美,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植物材料的合理运用、景观营造、季相变化、空间划分已成为园林建设的主流,其中当地优良树种以其良好的适应性树一帜,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强大的生态适应性和独特的景观价值,对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更有着独特的意义。

当前形势下,居住区外部环境空间是城市居民使用频率最大,并且也是要求最高的地区。但是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北京大部分小区中,很少充分考虑到园林植物空间构成和组合的重要性而使居住区植物景观显得平淡无奇,并且对于广泛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非常的缺乏。一览无余,也不能满足基本功能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北京近几年来,居住区不仅改进了单体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人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也更加重视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优美的植物景观是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整体水平及质量。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并且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力图为住户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如今,但在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植物景观的好环已经成为居民选择住房的主要考虑因素,以植物为主组成的景观空间的营造常常出现模仿之风,因此也成为住房价格高低的重要筹码。缺乏对本地特色和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功能及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因而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能否为人们创造优美、舒适、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并且由于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功能不完善,成为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植物空间尺度控制不适当,如何使植物景观空间满足居民生活要求,缺乏对成熟实例的深入研究以资利用和借鉴。提高居民居住品质是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并不成熟,还普遍存在照搬私抄袭的现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查了北京10个居住区以及相关房地产开发的共计十多个居住区的景观建设情况,深感营造成熟、完整的植物景观空间,是创造一个好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关键要素。比较优质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法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现状

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人们从尊重自然、享受生态的生活需求中不断改善居住区环境。居住区绿化首先要做到景观系统各组成部分协调一致、特点突出、有机运行;此外,还要逐渐完善植物绿化与景观设计体系,促进植物景观与居住区环境、自然环境相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彰显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居住区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提出的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区环境归结为由公共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4个层次组成的空间体系。从居住心理出发,给居民规划出舒适的合理空间层次。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 Schulz)认为,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是由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和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植物距离的差异同样影响着人对于空间的感知。诺曼K·布思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也对植物营造空间做了系统研究,将植物空间分为五种类型: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完全封闭空间,覆盖空间,垂直空间。

在国外的研究中,莱斯辛斯基在《植物景观设计》的组作中将植物空间的不同作用(边界作用、休憩作用、观赏作用等)对于空间与人的距离的远近,并且决定人与植物哪种要素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可以根据植物空间与人的距离关系,对质地、树冠外形、高度、色彩等不同的植物特性进行选择来塑造有效的植物空间。他提到了植物的建筑化应用,指出植物的高度和株距是营造植物景观空间的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国内对于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植物景观空间构成要素的分析运用,应注意形态间的对比以及轮廊线的变化,才能构成最美的图画,在植物布局时应考虑植物的色泽和植物的枝、花、果的质感。这样的形势下对于缺少对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需求分析与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有机结合,对于北京居住区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研究尚不多见。

西南大学王海洋教授在 《北京市居住区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中针对北京市居住区的绿化现状中,强调注意塑造带有商业街的入口空间、广场空间、停车空间,更强化了院落空间,才能赢得居民的喜爱。京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聂晓晴在《居住区交往空间》中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优秀设计的分析总结,必须研究植物可感知的性状,了解其自然的形态、质感及颜色,使植物本身的功能与人们的视觉感相协调统一,在群体景观布局时,如空间尺度控制不适当,苏洁玲在浅谈居住区植物景观布局中提到植物景观布局应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合理组织植物空间,对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建造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讨。程袁华,张延龙以深圳市居住区为例,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与思考中,探讨了存在的问题,绿地功能空间缺乏分化等问题,并提出了制定相应政策,健全管理制度,以人为本,选择富有地方特色树种,加大绿化科技含量,建立复层式配置结构的园林绿化措施。

(三)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理论结合实际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根据植物特性,从时间、空间的四维角度进行植物与空间景观分析,深入研究北京市居住区植物特色和景观效果,总结出比较比较优质植物景观设计方法,从而反映出植物景观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通过北京一个具体的小区,从整体居住环境出发,把植物景观设计放在居住区绿地规划系统中综合考虑,以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为基础,合理选择植物材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建造生态的、稳定的、多样的丰富性植物景观群落;依照美学原则,充分体现植物个体、群体之间的形式美、色彩美及意境美;实现居住区各功能空间里植物的合理搭配,并与其他景观要素巧妙结合;最终形成一定的植被文化与地域风情,给人丰富的时空感受。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相关方法相结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文献法主要是针对在网络的一些数据库所搜集的资料对其进行一定的阅读,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整理。调查法主要是对北京市居住小区进行一定的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探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显得更加的丰富。所获得资料来自于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院图书馆、网上数据库和实地访谈。实现途径:

1.深入各个小区进行实地调研取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做好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2.进行文献资料的调研工作,广泛的查阅相关文献,完成文献综述。3.用好工具书,如中英财会词典,相关准则和规范等。

4.撰写提纲和论文,反复修改,并积极向老师取经,虚心接受批评意见。

第二章 北京居住区常用植物景观概述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绿地系统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从单纯的几棵树、一片草的绿化模式,逐渐发展为居住区组团绿地、主题性植物景观。居住区绿地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以来逐渐被重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保护环境、渴望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居住区植物景观必须体现出自然生态、地域特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为居住区绿地环境的主体部分,绿色植物可以改善和平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同树种的高低、大小,各种树形的姿态,乔、灌、花、草随四季变换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居住区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植物的自然美和生态美成为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基调之一。

(一)调研对象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以北京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作为典型对象。本文所指的城市居住区是广泛意义上的居住区或者住宅区,指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群落和别墅区等。因此,本论文研究范围为北京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公共使用的各类型植物景观空间,包括入口植物景观空间、近宅植物景观空间、庭院植物景观空间、道路植物景观空间、边界植物景观空间,不涉及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私有性质的植物景观空间,如住户的私家庭院植物景观空间。此外设置在住宅群外围,与街道相连的植物景观空间或带商业性质的住宅街区不属于本次论文要讨论的范畴。

(二)调研内容

通过相关研究在借鉴上述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其它城市在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的研究成果,选择了北京市主城区10个已建成的居住区(紫玉山庄,棕榈全国际公寓,世茂奥临,国奥村,NAGA上院,东方普落旺斯,麦卡仑地,温哥华森林,上元君亭,万科星园)作为典型案例,对其植物景观空间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在分析北京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各类型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及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需考虑的各种因素,对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常用植物的空间特性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原则和营造手法;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入口植物景观空间、近宅植物景观空间、庭院植物景观空间、道路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空间营造手法、空间模式、种植形式、空间尺度及空间效果要求。力图将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的理论经验应用到北京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建设中去,并结合北京地域特色,研究出有特色的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法,以期对北京市将来的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外部环境建设有所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调研结果

北京居住区对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与北京居住区绿地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80年代初,北京住宅区绿化未得到充分重视,绿地率较低,植物品种单一,可以见到的仅是宅前宅后少量的绿色植物的点缀,更无从谈及运用各类植物进行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90年代后,城市环境问题,人居环境质量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北京在大力推行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增加城市绿量,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北京居住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90年代后建设的一批居住区如海棠晓月,翠堤春晓等加大了绿化力度,植物的生态功能、造景功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居住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2000年后,随着北京“园林城市”、“森林北京”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打造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不仅给居住区带来优质的环境景观,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提升了居住区本身的地域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以植物景观为特色的高品质的居住区,如龙湖香樟林别墅区,水晶邮城高层低密度居住区等,这些居住区充分运用不同品种、色彩的植物于住区的外部环境空间中,营造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丰富了景观空间层次,人们步入小区,如同进入优美的公园,步移景异,空气清新,环境如画,大大提高了北京居民居住环境品质。

北京居住区绿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北京居住区在运用植物材料进行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某些方面与国家的相关标准和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空间特色方面

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存在对本地特色的挖掘不够深入的问题。许多北京住区植物材料使用单一,在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过程往往忽略了对北京极具特色的地形的强调,缺乏地域特色,立体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不够,一些北京本地土生土长的乡土植物,同时许多居住区存在大量生硬的台地、堡坎、裸露的通风口、挡墙、空荡荡的架空层,如山桐子、常绿油麻藤等一系列北京市园林推荐的十大好栽树种在北京居住区中运用较少,同时对于垂吊型(迎春),攀援型植物(爬山虎),藤蔓类植物(九重葛)使用较少,植物景观空间缺乏地方特色。植物运用千篇1律,居住区中普遍看到的是红继木,毛叶丁香等品种,无个性可言,不少小区植物景观空间都是一片草坪中间点缀几棵乔灌木,或是草坪中用色叶小灌木组成儿个简单的图案等等,以致于缺乏个性,不仅影响了住区环境质量,也不能突出北京居住区显著的山地特征,未显现出首都城市居住区特色。不能突出住区自身特色。有的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与小区自身风格不统一。

2、空间功能与空间尺度方面

当前形势下,通过调查发现,北京许多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缺乏对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功能及价值的深入挖掘,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功能不完善,植物景观空间尺度控制不适当,通常是在规划师和建筑师留下的既定空间内进行,多作为居住区建筑外部空间的填充。北京许多居住区公共的空间狭小,老人的健身空间、幼儿的玩耍空间、少年的活动空间都无着落,导致植物景观空间功能缺失而某些住区原本缺乏有趣和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只注重营造大面积地绿地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忽视了居民的参与性,活动场所的设计和生活气氛的营造,居住区环境仅作为华丽点缀,却不能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一些住区入口空间基本无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识别性差,不能营造出亲切的居住区氛围。

3、植物配植方面

(1)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运用不当

植物季相景观不明显,导致植物景观空间氛围沉闷,北京大多数住区为取得更多的绿量,使用常绿植物偏多,加之北京光照强度不高,故常绿植物生长缓慢,使叶色加深,导致北京住区植物景观空间“绿”的氛围较重、较厚。另外,由于用地紧张,绿地面积相对较小,常在有限的面积中种植更多的植物品种和数量,致使物种密度过大,更加深了植物景观的绿色基调。由于色叶、落叶植物的使用数量偏少,往往导致一些住区终年遮荫蔽日,植物景观空间氛围凝重沉闷,缺乏生气。

(2)植物选择有待优化,导致宅旁植物景观空间影响住宅通风采光 在部分调查中,显示而许多小区在宅旁栽植高大的常绿乔木,且离底层住宅窗间距很多仅在1米以内,高大的常绿树木遮住了光线,影响了采光。尤其是一些建于80年代初的住宅区,紧靠住宅楼的南侧墙面种植常绿大乔木,由于前期树木较小,在短期内没有很大的问题,但若干年后,随着树木生长,就会影响住宅楼的采光和通风,导致住在低层的住户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居住在小区内的人们也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

(3)植物品种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具有空间层次

在对于有关调查中发现,北京许多老居住区基本都处于绿地是建筑附属品的状态,没有改造的老住区都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即使改造后的也还是存在绿化树种运用单调、物种不够丰富、花卉品种少等问题,近年来新建的许多住区在植物造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存在树种单调、物种丰富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北京住区的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层次感不强,结构简单。

(4)居住区景观空间没有雨居住区场地空间完美结合在对于北京市部分小区的调查中发现,在北京部分小区的植物景观调查总发现,居住区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硬质景观的造景,忽略了硬质空间与植物景观空间的有机结合,植物用量极少,导致住区环境生态效益差。

(5)针对植物个体的形态和习性欠考虑

针对调查中的北京部分小区的调查发现,部分居住区为了达到高端大气的目的,专门引进外来植物品种,如白桦等,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很好的景观效果,但由于气候和习性的不适应,几个月后其死亡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了后期植物景观空间的效果。还有的居住区舍弃最能适应北京地理和气候环境的黄桶树,而使用棕搁树这种沿海特有的树种来模仿海滨情调,无法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必要的遮荫,导致植物景观空间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

第3篇: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1.居住区的涵义更贴近于居住社区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原则上应该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分析。但实际过程及其最终成果上来看,物质规划一直在居住区规划中占有主核心位置。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在大部分的居住区规划中较少被考虑其中,更多的关注到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活动场所,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2.居住区环境

居住区环境主要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和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室外空间环境。其中,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物质构成要素,即建筑、水体、植物、道路、庭院、公共设施等实体要素;一种是精神构成要素,即环境历史、文脉、特色等。

3.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两大类。通常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我们称之为自然景观环境。如四川的九寨沟和广西的桂林山水等;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为代表的体现其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等氛围的文化风景我们称之为人文景观环境,是以人文背景为主、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南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1.居住区的涵义更贴近于居住社区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原则上应该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分析。但实际过程及其最终成果上来看,物质规划一直在居住区规划中占有主核心位置。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在大部分的居住区规划中较少被考虑其中,更多的关注到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活动场所,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2.居住区环境

居住区环境主要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和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室外空间环境。其中,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物质构成要素,即建筑、水体、植物、道路、庭院、公共设施等实体要素;一种是精神构成要素,即环境历史、文脉、特色等。

3.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两大类。通常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我们称之为自然景观环境。如四川的九寨沟和广西的桂林山水等;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为代表的体现其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等氛围的文化风景我们称之为人文景观环境,是以人文背景为主、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如

未完,继续阅读 >

《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居住区景观综合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