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说课稿
第1篇:《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
一、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
2、初读感知。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并提出不好认和不好写的字。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3、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致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
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6、诵读巩固
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或背诵,读后评价。
说板书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各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请一位同学背诵此诗。
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
二、简介苏轼
苏轼写过五首关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三、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2、3、4、5、6、请一位同学试读,其它同学评价给时间再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再请几位同学来读 通过读,大家对庐山有什么印象? 结合注释再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师巡回指导)理解前两句
①找出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7、理解后两句
四、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五、熟读背诵
第2篇:《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老师好,就苏轼的绝句《题西林壁》我来进行一下说课。
就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而言,新课标重点放在识记背诵上,并在此基诎上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蕴含。由此就本绝句我提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坛泰斗苏轼。
二、理解诗歌内容——因物寓理:客观全面看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三、学会后会读会诵会背会默本诗。
四、读苏轼的其它作品。
本教学目标揽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并以理解诗歌诵读默为重难点。
就诗歌的教学而言如果不精心设计,很容上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精心备课以学生为主体深入浅出的引导模式。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题西林壁》,对作者进行简介。这么简介是在学生对苏轼三言两语的基础上加以适当补充并总结的。
(二)导入正课。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启示铺设主题。这个环节主体依然是学生。借用多媒体有关山的图片给学生造成突兀感。问,山是什么?几个石头,几堆土,几棵树?五岳之一的庐山长什么样?
(三)感悟诗歌。介绍课题,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以绝句形式写的游记。
(一)自由读诗,问,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找出来同桌之间理解后用自己的话举手回答。学生的回答很多,教师总结,移步换形,位置不同看到的景不同,想象一下可能是千姿百态。
(二)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像身在此山中!”
(三)由此你想说点什么?
1、一叶障目。
2、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意思相近就好。
总结:本绝句也就告诉我们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四)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诗歌。你想就诗中的什么提醒一下同学们呢?
1、题是什么意思?
2、峰不可以写成锋了!
3、注意庐的写法。
4、缘的写法和意思都要注意。
5、诗歌的中心思想要用到实际生活中。
6、诗歌特色,一诗言志,言情,也可以理。二,本诗诗浅意深,寄至味于淡泊。
(五)两分钟回顾理解,齐背,试默。
最后,延伸课外阅读诗作,布置作业。
在本课中我最大的优势就是,
(1)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的经验及积极性去学诗歌。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记忆。
我的说课结束,望给予指正。
第3篇: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说课稿1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
第4篇:《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说课稿1
一、说目标
我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注释,画、演等手段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文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
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标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凝练的语言。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
第5篇:《题西林壁》说课稿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wyzxw”为你整理了“《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推荐度: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推荐度:
第6篇:《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题西林壁》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题西林壁》说课稿(1)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