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023-03-29 07:15:3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晏子使楚》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学、诵读、点拨、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准备

(一)了解晏子及课文背景

1.晏子简介:名,字,春秋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2.晏子出使的背景:

(二)诵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1)给下列字词注音。赐()缚()酣()曷()缚()诣()淮()枳()

(2)抄写一遍上面的字词

2.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温馨提示: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朗读时的停顿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划分。

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译读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字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译为“将要出使楚国”。(2)识别通假字。如“缚者何为者也”中“曷”通“何”。(3)古今词义的不同。“叶徒相似”中的“徒”作“只、仅”讲,现代汉语中作“徒弟”讲。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点,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何为者也”,如果是现代汉语语序就是“为何者也”,翻译时应注意调整。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坐(古:今:)席(古:今:)

其实(古:今:)所以(古:今:)

(3)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等,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

2.写出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句。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对不懂的字、词、句相互解疑。

2.提出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3.复述故事大意。从这两篇短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歪理歪推”一一应对的呢?

楚王 晏子

刁难 应对 技巧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三、品读课文

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准备分角色朗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解说、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个角色,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3.思考: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4.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晏子:

楚王:

5.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四.布置作业:

1.学过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2.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

【模拟检测】

一、解释下列词在文中含义:

延:张袂成阴:比肩继踵:使使贤主:

习辞:方:诣:视:徒:得无:取病:

二.通假字:(写出其音、形、义)

1.缚者曷为者也?

曷:

2.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三.古今异义词

1.何坐古:今:

2.其实味不同古:今:

3.寡人反取病焉古:今:

四.翻译句子:

1.然则何为使子?

2.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五.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

B.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

C.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

六.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

七,阅读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赵启虎

第2篇:晏子使楚教案(八年级必修)

十晏子使楚教案a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第一课时: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②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③温习小学里所教的白话文《晏子使楚》。第二课时:自由合作,准备上课分角色表演。

2、这篇古文疑难词句不多,教学中应充分相信学生,通过他们的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来疏通文义。教师做好组织即可。

3、加强朗读,通过反复读、分角色朗读,积累词句,理解内容,培养学生文言语感能力。

4、本文故事性强,可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楚王等人,感受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

5、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6、课时安排:两课时

7、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2、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晏子,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这对学生并不难,因为学生小学里曾学过白话文《晏子使楚》,其中有三则有关晏子使楚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理解大意,培养自读文言文能力。

1、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教师巡视,作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质疑、释疑,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突破、积累重点词句。

四、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提出复述要求(鼓励创造性复述)。

2、学生自由复述。

3、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五、课后学习

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教师设疑导学投影下列思考、讨论题①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设计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怀。)②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体会晏子思维的敏捷,回答的巧妙,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③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吗?说说理由。(设计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2、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

三、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1、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

2、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四、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第3篇: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教学目标:1、了解晏子出使时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不卑不亢

的政治家、外交家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感受

课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讲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从史学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政治家、外交家的爱国风采。那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爱国表现--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还真的不少。

二、阅读主场

(一)请一个学习小组向学生介绍《晏子春秋》(课前准备)

(二)请另一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难字读音、停顿课前由学习小组一起研究准备。朗读中如有错误,由其他小组的同学纠正或由教师提示。)

(三)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讲解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句中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祖国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

第一段写楚国军臣事前密谋策划。

晏子将使楚(出使)齐之习辞者(熟练)

今方来(刚,才)何以也(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一 导课

1作者说自己是晏子,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给同学们讲自己出使楚国的事情,看谁最聪明?表现最好?板题《晏子使楚》。

2分析使的意思

(1) 使 是什么意思? 出使,派遣去。

(2) 什么人可以出使别的国家?

(3) 出使的时候代表了什么?

(4)为什么要出使?

3(1)如果我到你们家去做客,你高兴吗?

(2)你会怎样招待我?如果我到你家去,那可是你的荣幸!

(3)二楚王却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干什么? 板 趁机 侮辱

(4)过了几次招?他侮辱了我几次?

(5)结果怎样? 板 尊重

4穿越时光隧道,穿越到70页,看我那天的表现吧!

二授新

〈一〉 第一次楚王怎样侮辱我的?默读第二段。

1请生概括

2师譬喻:如果你现在要进教室了,我把门一关,让你从墙上开的一个小洞里钻进来,你的心情如何?此刻我跟你们一样生气。楚王的做法体现了什么?侮辱不尊重

3我用什么话来反击?请生有感情读。

4他这句话说白了是什么意思?(如果楚国是狗国,我就从这个狗洞里钻进去。)

5结果怎样? 尊重 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迎接

未完,继续阅读 >

《《晏子使楚》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晏子使楚》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