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
第1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地理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点对此问题的拙见。
一、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纲要信号和逐步引导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
①“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地理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纬度高、海拔高)
②在“高”这一特点的影响下,南极洲的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
③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得出以上结论后,再对“高”的含义进行补充,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二、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东营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全面、系统、周密,遇到问题能够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从正面的、反面的、经常表现的、偶然表现的等多角度看问题,既抓住问题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加强学生该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讲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工业布局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全面、系统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
此外,利用其他相邻的知识领域获得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也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联接法,鼓励学生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上来。如将化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喀斯特地形成因;将物理实验运用于解决大气压的问题;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说明地壳的运动;运用语文古诗“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长江三峡水流的湍急等。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
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
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
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以上几点,仅为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践与实验得出的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一点粗浅看法,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首先需要教师勇于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调整教材内容与教材结构,给学生做好创新的示范作用;再次,还需要积极改革地理学科的测评模式,体现对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考查;最后,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第2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地理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点对此问题的拙见。
一、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纲要信号和逐步引导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
①“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地理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纬度高、海拔高)
②在“高”这一特点的影响下,南极洲的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
③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得出以上结论后,再对“高”的含义进行补充,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二、 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东营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全面、系统、周密,遇到问题能够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从正面的、反面的、经常表现的、偶然表现的等多角度看问题,既抓住问题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加强学生该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讲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工业布局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全面、系统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
此外,利用其他相邻的知识领域获得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也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联接法,鼓励学生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上来。如将化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喀斯特地形成因;将物理实验运用于解决大气压的问题;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说明地壳的运动;运用语文古诗“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长江三峡水流的湍急等。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
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
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
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以上几点,仅为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践与实验得出的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一点粗浅看法,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要真正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首先需要教师勇于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调整教材内容与教材结构,给学生做好创新的示范作用;再次,还需要积极改革地理学科的测评模式,体现对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考查;最后,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第3篇: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教育论文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为素质高、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中学生,多元智能,培养途径
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评价学生的标准往往是这个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空间感知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内省智能、音乐智能,这七种智能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中应给予同等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根据“智能多元论
第4篇: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为素质高、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多元智能,培养途径
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评价学生的标准往往是这个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空间感知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内省智能、音乐智能,这七种智能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中应给予同等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根据“智能多元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素质高、
第5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论文
常言说: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引起思维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利用导语设置疑问
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首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授新知识前,适度设疑、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产生兴趣。如讲“中国贸易”时,提出“谁能说一下中国哪一个城市贸易量数第一?”书本上是上海第一,北京次之,为什么北京是中国首都而没有上海的数量大?问题马上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为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它的交通运输条件不但有陆运、空运,而且有河运和海洋运输。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也随之提高。
二、运用直观学法,引起兴趣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能把知识直接、准确、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进行直观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挂
第6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论文
常言说: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引起思维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利用导语设置疑问
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首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授新知识前,适度设疑、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产生兴趣。如讲“中国贸易”时,提出“谁能说一下中国哪一个城市贸易量数第一?”书本上是上海第一,北京次之,为什么北京是中国首都而没有上海的数量大?问题马上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为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它的交通运输条件不但有陆运、空运,而且有河运和海洋运输。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也随之提高。
二、运用直观学法,引起兴趣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能把知识直接、准确、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进行直观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挂图、投影、幻灯等。当然最为方便的还是教材
第7篇:地理兴趣培养教育论文
地理兴趣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困惑,提出见解,能给同仁可行方法,让大家在迷茫中看到希望,共同交流与学习。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兴趣 发展 科学 爱国
地理在高中是一门尴尬的学科。一方面中招不考地理,学生在初中几乎不学地理;另一方面高考考地理。高中地理学习如同建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学生学的痛苦,老师教得茫然,高考地理考的惨分。我个人认为,不是学不好地理,而是由于初中地理,地里没有学,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把初中地理补上,理解高中原理,学好地理易如反掌。
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认为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打心眼里爱上这一科,地理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发现和发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从小都对科学感兴趣,所以长大后都成了科学家。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兴趣,学生就产生苦学,厌学,弃学的可能,教师也就完不成教学
第8篇: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体育创造性思维是体育教学中在学生学练基础上通过创造想象再提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树立基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课堂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是落实好体育课的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在学与练过程中进入学生的“圈子”,搭建和谐融洽的课堂。
1.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浓厚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中使学生焕发出昂扬的意志品质。教学中,让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