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峰教学设计
第1篇:《勇攀高峰》教学设计
勇攀高峰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 ?喜欢看体育频道吗?你们了解邓亚萍吗?
教师导入:邓亚萍是我国女子乒乓球队的名将,在她的运动生涯中,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为国争光。她是怎么走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育名将邓亚萍由挫折走向成功的故事,相信你们会对邓亚萍有更多的了解。(板书:勇攀高峰)
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清自然段序号,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师:默读,边读边思考: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邓亚萍遇到了哪些挫折?
生:10岁那年,因为个子太矮,手臂太短,教练认为他没有发展前途,被送回了家。14岁时,他由于骄傲自满,在全国青年乒乓球赛上,痛失进入前8名的机会。
师:面对困难和挫折,邓亚萍是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生:这两次挫折经历,不但没有击垮邓亚萍,反而让他更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向上攀登的勇气和信心。他勤奋刻苦的训练,终于取得了成,从第十一届亚运会后,他多次夺得世界冠军,被评为1996年世界十佳运动员,还被提名为国际奥运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师: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要简单概括地说,这部分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两次受挫。)师:指名说说邓亚萍这两次受挫的经历。
在学生发言时,注意引导学生把内容说清楚,如果能运用上“晴天霹雳、撕心裂肺、毅然、陶醉”等词语更好。师:练习朗读邓亚萍每次受挫后的表现,深入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师:挫折,可以把弱者击倒,却能让强者更强。这两次挫折经历,不但没有击垮邓亚萍,反而让她更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向上攀登的勇气和信心。
师: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板书:刻苦训练)
边读边想,经过两次挫折,邓亚萍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 “身体上没有优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没有优势,精神优势是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学生朗读。师:读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正因为邓亚萍在遭受挫折以后,冷静反思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他才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才有了后来的巨大成功。
师:邓亚萍在挫折中,体会出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有坚强的精神支柱,精神上的优势是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
师:结合邓亚萍给父母的信,说说你对文题“勇攀高峰”的理解。
不畏艰险勇敢地攀登高山的顶峰。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邓亚萍给父母的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越、越、如果、就、永远”,感悟邓亚萍果敢、坚强的性格。
师:攀登高峰的历程是艰苦的,充满磨难的。在训练中,邓亚萍向一个个极限挑战,她要用百倍的努力去抚平人生道路上的伤痛。
师:自由读第4自然段,读后说说从哪看出邓亚萍训练刻苦。
生:正面描写,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背着教练加班加点偷练,在训练馆里放了两双鞋;脚绑沙袋,身穿
沙背心长跑,每天挥拍数千次。侧面 师:练习有感情朗读3、4自然段。
师:默读5—8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赛场立功。)
师:在第11届亚运会上,邓亚萍是怎样表现的?谁能具体说说?
生:危机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她时而正手拉、拨、扣,时而反手推、挤、弹,关键时刻毫不手软。最终,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自信,力挽狂澜,为中国女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拉、拨、扣、推、挤、弹”等表示动作的词语要读得短而有力,抓住“力挽狂澜、汗马功劳”,读出气势。
生:品读第9~13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风采品格。)
师:为什么对手一旦发现中国教练打出的是“邓亚萍牌”,便士气锐减,先从精神上败下阵去?
生:因为她意志顽强、坚定自信;关键时刻毫不手软;赛场上她沉着冷静;她有绝活儿,技术精湛„„
师: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邓亚萍已成为一种精神,那是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奥运精神,那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这句话的理解。
生:邓亚萍这个普通的名字已转化为一种精神。所体现的是在体育界里,不言败,不放弃,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勇于攀登的体育精神。
师:在1996年世界十佳运动员中,邓亚萍是唯一的中国运动员。这个“佳”既要有极佳的运动成绩,又要有极佳的风采和品格,合起来就是极佳的精神。
师;从这里我们仅仅只看到了邓亚萍不怕挫折、不愿服输的精神吗?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面对挫折,她会冷静反思;她会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了理想;她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有顽强拼搏、绝不服输的品质;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5.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被邓亚萍的精神所感染,请你再读全文,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一填:
在食堂师傅的眼里,邓亚萍是()的人。在教练眼里,邓亚萍是()的人。在中国人的眼里,邓亚萍是()的人。
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眼里,邓亚萍是()的人。在世界人民的眼里,邓亚萍已经成为的中国精神。师:小结
一个不善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的人,是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的。正因为邓亚萍在遭受挫折以后,冷静反思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她才找到新的人生目标,才有了后来的巨大成功。这正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师:说说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做?小结。列举典型事件,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表现邓亚萍的风采与品格。在叙事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小段议论,鲜明地突出了主题。我们也要学会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师:了解邓亚萍现在在做什么,试着给邓亚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她的敬佩之情。
第2篇:勇攀高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人公是邓亚萍,课文通过典型的事例,记叙了邓亚萍的成长历程。赞颂了她面对挫折不气馁,勇于克服困难,在体育事业上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勇于攀登体育高峰的精神。
学情分析:同学们对邓亚萍并不陌生,但对她的成长历程并不了解,在提前预习时,应布置学生在网上查一查她的事迹,以便加强对其精神品质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明星事迹表现体育精神的主旨的表达方法。
情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邓亚萍自强不息、敢打敢拼的可贵精神。
重点:体会邓亚萍在乒乓球事业的成长历程。
难点:学习用典型事件表现主人公的风采与品格的写作方法。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相关资料及课件。
流程: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邓亚萍事迹简介(多媒体)出示,汇报搜集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感知事件。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记叙了邓亚萍在乒乓事业上的成长的哪几件事,把事件概括地批注在书上。
3.重点阅读,品味文章中邓亚萍的可贵的自强不息、敢打敢拼的体育精神。
(1)首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接下来相互交流所画的句子,讨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体会;最后,在班级展开交流。
(2)在引导学生体会上述句子时,要把体会和朗读结合起来,做到默读中体会,用朗读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表达情感。
4.玩味细节,丰富邓亚萍的拼搏形象。
(1)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以后,让学生再读课文。
(2)找一找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进行朗读,展开想象。
5.深情朗读,表达对邓亚萍的敬意。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地方,自由朗读,读出感情。
(2)指名读
(3)接替读
(4)分角色读
(5)全班读课文结尾的一段
6.回顾阅读,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读完了课文,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叙述的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本文中还领悟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3)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小结。
三、积累内化:
1.把读课文后获得的启迪或感受写下来。可以写在课文旁,也可以写在另外的笔记上。
2.把文中新出现的词语抄写在“自选词句”栏中。
四、迁移练习:
1.识字练习,连写课后11个生字。
2.背诵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作业:
(1)课外阅读邓亚萍的其它故事。
(2)选取课文中的某一个场面,编写成小品演一演。
板书:
1.勇攀高峰
两次受挫
刻苦训练
勇攀高峰
力挫狂澜女队夺冠
绝不服输顽强拼搏
第3篇:勇攀高峰教学设计
1、勇攀高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邓亚萍由挫折走向成功和胜利的经历中,体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3、体会作者恰当选材、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的方法。
4、认识4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邓亚萍由挫折走向成功和胜利的经历中,体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邓亚萍已成为一种精神,那是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奥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中国乒乓球与邓亚萍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教师出示邓亚萍照片或者比赛录像资料,列举邓亚萍在乒乓球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指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眼中的邓亚萍。
2、承接学生的谈话,教师导入:那么邓亚萍是怎么样走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诉邓亚萍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1《勇攀高峰》并齐读。
你觉得课题中的高峰指的是什么?勇攀是什么意思?她是如何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
第4篇:勇攀高峰教学设计
勇攀高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人公是邓亚萍,课文通过典型的事例,记叙了邓亚萍的成长历程。赞颂了她面对挫折不气馁,勇于克服困难,在体育事业上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勇于攀登体育高峰的精神。
学情分析:同学们对邓亚萍并不陌生,但对她的成长历程并不了解,在提前预习时,应布置学生在网上查一查她的事迹,以便加强对其精神品质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明星事迹表现体育精神的主旨的表达方法。
情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邓亚萍自强不息、敢打敢拼的可贵精神。
重点:体会邓亚萍在乒乓球事业的成长历程。
难点:学习用典型事件表现主人公的风采与品格的写作方法。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相关资料及课件。
流程: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邓亚萍事迹简介(多媒体)出示,汇报搜集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感知事件。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记叙了邓亚萍在乒乓事业上的成长的哪几件事,把事件
第5篇:勇攀高峰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人公是邓亚萍,课文通过典型的事例,记叙了邓亚萍的成长历程。赞颂了她面对挫折不气馁,勇于克服困难,在体育事业上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勇于攀登体育高峰的精神。
学情分析:同学们对邓亚萍并不陌生,但对她的成长历程并不了解,在提前预习时,应布置学生在网上查一查她的事迹,以便加强对其精神品质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明星事迹表现体育精神的主旨的表达方法。
情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邓亚萍自强不息、敢打敢拼的可贵精神。
重点:体会邓亚萍在乒乓球事业的成长历程。
难点:学习用典型事件表现主人公的风采与品格的写作方法。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相关资料及课件。
流程:
一、导入新课:邓亚萍事迹简介(多媒体)出示,汇报搜集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感知事件。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记叙了邓亚萍在乒乓事业上的成长的哪几件事,把事件概括地批注在书上。
3.重
第6篇:勇攀高峰
勇攀高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邓亚萍由挫折走向成功和胜利的经历中,体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3.体会作者恰当选材、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的方法。
4.认识“娟、挫、搏”3个生字,正确书写“萍、臂、撕”等11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理解“邓亚萍已成为一种精神,那是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奥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观看邓亚萍在第26届奥运会上参加比赛的相关视频,唤起学生对体育以及体育明星的关注和热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教师导入:邓亚萍是我国女子乒乓球队的名将,在她的运动生涯中,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为国争
光。她是怎么走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育名将邓亚萍由挫折走向成功的故事,相信你们会对邓亚萍有更多的了解。(板书:勇攀高峰)
二、整体感知,梳理全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清自然段序号,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第7篇:不断学习 勇攀高峰
不断学习勇攀高峰
——个人教学暨综合组工作总结
这学期本人担任了初
一、初二年级共8个班的体育教学,还有每周二、五和周四的校本课程抖空竹、健美操课,每周23节课,备四个课头的教案,即是任课老师又是教研组长还是班主任,工作量有点大,可能是工作比较顺手,一学期下来也没觉得太辛苦,现就教学和教研方面进行一个回顾总结:
一、教学方面
1.初一是上课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首先要把常规抓好,以后上课就轻松了,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针对这点我做了如下工作:(1)认真挑选体育委员和小组长。要求他们首先对工作要负责,其次学习能力要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锻炼,各班上课秩序井然。(2)每节课的热身运动中由体育委员带领做,同时要求跑步时队伍要整齐、安静、有序,如果做不好就重来,再重来,直到做好为止,学生知道老师会认真他们也就不敢不认真了。(3)强调平时队伍的安静,尤其老师在讲话时必须安静,否则采取先前约定俗成的办法。(4)队伍散开、聚拢要快速且定型,没有特定指定都按平时要求做。其次,抓好广播操学习。初一第一个学期都
第8篇:勇攀高峰议论文
勇攀高峰议论文
开拓者独辟蹊径,保守者因循守旧,探索者勇攀高峰,执着者勇往直前。下面给大家分享勇攀高峰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勇攀高峰议论文1
在我的旅游相册里,有一张我最难忘、最喜欢的照片,那是前年寒假我去云南旅游,攀登玉龙雪山时拍的。照片里的我,站在玉龙雪山海拔4680米处,脸上洋溢着快乐与自豪。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景色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那天,我们坐缆车到海拔高度为3350多米处先准备一下,才开始登山。因为怕高原反应,我们每个人都配备了一瓶氧气。开始登山,我信心十足,拍着胸脯地对妈妈夸下豪言:“妈妈,今天我一定要登到最高处,来个‘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妈妈先是半信半疑,而后拍着我的肩膀,互相鼓励道:“就让我们一起登到最高点,出发。”
一开始我就像小猴子一样,动作非常敏捷,噌噌地往上蹿,非常轻松,不一会儿很多人都落在了我的后面,我在心里沾沾自喜。但爬了一段,我的速度慢慢地降了下来。山越来越高,腿越来越重像被灌满铅水似的,胸口也好像压着块大石头,呼吸开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