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及意思
第1篇: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及意思
文言文中“其”字用法及其意义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以下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其下”指山的下面。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深”指“山洞的深处”。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其院”指那个禅院。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难道”。如:
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其”字除了上述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
(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
②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
④吾其还也。(《崤之战》)
“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如: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其”解释为“将要”。
(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如:
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其”相当于“如果”。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
下面是两则训练。
一、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⑵我持白璧一双,欲与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⑶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⑷场主积薪其中。(《狼》)
⑸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⑹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对楚王问》)
⑺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战国策楚策》)
⑻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
⑼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⑽诸将以其故不亲附。(《陈涉世家》)
⑾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⑿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左传》)
⒀其济,君之灵也。(《左传》)
⒁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⒂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
⒃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去私》)
⒄诸君其筹之。(《方腊起义》)
⒅我自来东,零雨其蒙。(《诗经东山》)
二、下面一段话用了12个“其”字,试翻译并分析“其”字的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⑴鲜乎!君其⑵有意,叼其⑶一而啖之,得饱其⑷口福。”狼曰:“其⑸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⑹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⑺无闻邪,其⑻畏主人邪?及其⑼嬉逐,愿为一雪其⑽耻。君其⑾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⑿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参考答案:
一、
⑴他,代寓公
⑵他们,代“项王和亚父”
⑶他的,指项庄的
⑷它,代麦场
⑸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⑹意思是: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使我能够把我的话说完。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⑺意思是:庄辛说:“我确实看到你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了。”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⑻指示代词,那个
⑼指示代词,这种
⑽指示代词,这个
⑾其中
⑿意思是:将尽力拼命作战,没有二心。将、将要
⒀意思是:如果成功,那是由于你的威灵。表假设,如果
⒁表选择,是……还是
⒂表反诘,难道
⒃意思是:国家没有尉,大概由谁能够担当它?表测度,大概
⒄意思是:诸位可要考虑这件事。表期望,可要⒅助词,无义,可不译
二、
⑴表测度,大概
⑵表假设,如果
⑶指示代词,其中
⑷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⑸加强疑问语气,又
⑹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⑺⑻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
⑼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⑽指示代词,那种
⑾表期望、要求,可
⑿表反问,难道
阳光小乾乾
第2篇: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1)<形>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也,而见者远。”《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2)<形>高;高大。《公输》:“荆有~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木。”
(3)<形>长久;久远。《庄子-秋水》:“吾~见笑于大方之家。”《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已矣。”
(4)<形>广;广阔。《柳毅传》:“~天茫茫,信耗莫通。”《岳阳楼记》:“而或~烟一空,皓月千里。”
(5)<动词>擅长。《冯婉贞》:“莫如以吾所~攻敌所短。”
(6)<副>经常。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zhǎng
(1)<动词>生长。《采草药》:“用叶者取叶初~足时。”[又]<动使动>使……生长;扶养;抚育。晃错《论贵粟疏》:“养孤~幼在其中。”
(2)<动词>增长;滋长。《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也。”《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是天下之大贼也。”
(3)<形>年纪大;辈分高。《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形>排行第一。《屈原列传》:“~子顷襄王立,以其北子兰为令尹。”
(5)<名>兄;哥哥。常“兄~”、“~兄”连用。《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兄。”
(6)<名>首领;头领。《陈涉世家》:“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又]做……首领;当头领。《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长才]高才,英才。
[长跪]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重。《后汉书-李善传》:“有事则~请白,然后行之。”
[长世]绵续久存。
[长亭]秦汉时十里修亭,谓之长亭,供往来的人休憩。也是送别的地方。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晚,骤雨初歇。”
第3篇: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及意思
而
一、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
《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例如: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第4篇: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
为
1、成为,变成。例:
(1)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干。例: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作为,当作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
(3)霓为衣兮风为马。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4、是。例: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3)此为何若人?
(4)项燕为楚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以为,认为。例:
(1)孰为汝多知乎!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3)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
(1)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4)恐为操所先。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
(1)夫子何命焉为?
(2)何辞为?
(3)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指心理活动。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本句意思:我曾经探求
第5篇: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生都还不知道,怎么知道死?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