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下基层民情优秀日记范本
第1篇:组工干部下基层民情优秀日记范本
为了积极参与“全省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月”活动,今天,部机关组织干职工到仙溪镇山樟村开展下基层活动,每人联系一户特困群众开展“一+一”结对帮扶。
早晨6:30半起床,阴沉的天空下着淅沥的小雨,吃过早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山樟村的地界。刚到村口,坑洼泥泞的简易乡村公路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我们乘坐的中巴车的速度一下子从80码减到了20码,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摇醒了熟睡的同志,摇歪了端坐的我。车窗外一晃而过的落后基础设施、几座破烂的小木屋、还有车下高低不平的泥巴路,让我的心就象这阴沉的天气,霎时变得有点沉重。
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来说,远离了喧嚣、拥挤、散发着钢筋水泥混凝土气味的城镇,来到这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还是有些许激动,无论是山上、田间精心劳作的农民,还是山间别致的农家小屋,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无论是带有泥土和农家气味的清新空气,还是萦绕在耳边的鸡叫和狗鸣,也给我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山樟村地处仙溪镇的南部,由原来的山樟、山茶和山江三村合一为山樟村,有600多户, 2000多人,2008年全村人平纯收入只有800多元,全村人平负债120元,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小山村。
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早已等候多时的村支书率领一帮群众拉起了大红横幅了,放起了鞭炮,打好了香喷喷的擂茶,有几位村民还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握着村民们一双双粗糙的手、望着他们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从中读懂了他们对脱贫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时候,我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是一点点。这个时候,对于一向将功名利禄看得非常淡泊的我,竟然也有了一点非份之想:如果我是一名大领导多好,就可以大笔一挥,改变整个村的面貌;如果我是一名富翁多好,就可以给他们每个人一些钱,让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但我既不是领导也不是富翁,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我唯有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来抚慰我那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
经过简短的见面仪式,我们部机关19人都找到了自己结对帮扶的对象,大多数的对象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他们或因病致穷,或因经营失误而致穷,或因子女赡养不起而自己又年老丧失劳动力而致穷……
和我结对的是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叫周在山,支气管炎、肾结石、胃病......,一身的病,特别是内风湿性关节炎,使手和脚都变了型,平时靠一双拐杖行走,发病时几个月起不了床,靠药维持生命,每月的医药费至少在一百块钱以上,老伴一年喂一只猪,平时种点花生、黄豆卖掉做医药费。老婆蒋淑娥,74岁,身体也不好,是一个典型的因病致穷户。家中二间半房,儿女倒是有四个,但都比较困难,仅仅能勉强保证两个老人有饭呷。
在和周老的交谈中,我发现他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老头,他对自己的态度是在世一天就过好每一天;他对家庭的态度是尽量帮老伴减少一点负担;他对儿女的态度是希望他们过得比自己要好;他对村上的态度是渴望通过建设扶贫尽快改变面貌;他对党和政府的态度是自己还不村上最穷的,不增加麻烦,能关照一点就关照一点......。
多朴实的话语,多好的老人,和周老交谈的二个多小时我除了同情更多的是感动,为他的为人,为他的乐观,为他的那股人穷志不穷的志气。
当我离开周老家的时候,正好碰上他女儿一家提着棕子回来陪老人过节,在得知我的来意后,她向我保证:王主任,你和我爹结成了对子,请放心,我们会照顾好他老人家的。
看着周老一家团聚的喜悦,看着周老抱着小外孙高兴的神情,我的心情也由同情变成了羡慕。是啊,这就是我们农村老人的典型代表,有病自己诊,有困难自己克服,一家团聚,一家安康,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我想,这也就是“吃得亏,霸得蛮”的梅山文化的具体内涵吧。
这次的下基层活动,对于我这样一名在机关工作的干部来说,与其说是来搞民情调查的,还不如说是来受教育的。这次下基层活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农民是纯朴的,但他们生活的条件是艰苦的,建设扶贫、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作为机关干部,不要忘了本,忘了我们的衣食父母,忘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要多下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和他们交朋友;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初夏齐进山樟村,组工干部下基层。调查民情谋谋发展,结对帮扶显真情。当我们离开山樟村的时候,淅沥的小雨已经停止,太阳透过阴云将几缕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
第2篇:组工干部下基层民情日记范本
为了积极参与“全省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月”活动,今天,部机关组织干职工到仙溪镇山樟村开展下基层活动,每人联系一户特困群众开展“一+一”结对帮扶。
早晨6:30半起床,阴沉的天空下着淅沥的小雨,吃过早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山樟村的地界。刚到村口,坑洼泥泞的简易乡村公路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我们乘坐的中巴车的速度一下子从80码减到了20码,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摇醒了熟睡的同志,摇歪了端坐的我。车窗外一晃而过的落后基础设施、几座破烂的小木屋、还有车下高低不平的泥巴路,让我的心就象这阴沉的天气,霎时变得有点沉重。
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来说,远离了喧嚣、拥挤、散发着钢筋水泥混凝土气味的城镇,来到这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还是有些许激动,无论是山上、田间精心劳作的农民,还是山间别致的农家小屋,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无论是带有泥土和农家气味的清新空气,还是萦绕在耳边的鸡叫和狗鸣,也给我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山樟村地处仙溪镇的南部,由原来的山樟、山茶和山江三村合一为山樟村,有600多户, 2000多人,2008年全村人平纯收入只有800多元,全村人平负债120元,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小山村。
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早已等候多时的村支书率领一帮群众拉起了大红横幅了,放起了鞭炮,打好了香喷喷的擂茶,有几位村民还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握着村民们一双双粗糙的手、望着他们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从中读懂了他们对脱贫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时候,我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是一点点。这个时候,对于一向将功名利禄看得非常淡泊的我,竟然也有了一点非份之想:如果我是一名大领导多好,就可以大笔一挥,改变整个村的面貌;如果我是一名富翁多好,就可以给他们每个人一些钱,让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但我既不是领导也不是富翁,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我唯有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来抚慰我那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
经过简短的见面仪式,我们部机关19人都找到了自己结对帮扶的对象,大多数的对象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他们或因病致穷,或因经营失误而致穷,或因子女赡养不起而自己又年老丧失劳动力而致穷……
和我结对的是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叫周在山,支气管炎、肾结石、胃病......,一身的病,特别是内风湿性关节炎,使手和脚都变了型,平时靠一双拐杖行走,发病时几个月起不了床,靠药维持生命,每月的医药费至少在一百块钱以上,老伴一年喂一只猪,平时种点花生、黄豆卖掉做医药费。老婆蒋淑娥,74岁,身体也不好,是一个典型的因病致穷户。家中二间半房,儿女倒是有四个,但都比较困难,仅仅能勉强保证两个老人有饭呷。
在和周老的交谈中,我发现他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老头,他对自己的态度是在世一天就过好每一天;他对家庭的态度是尽量帮老伴减少一点负担;他对儿女的态度是希望他们过得比自己要好;他对村上的态度是渴望通过建设扶贫尽快改变面貌;他对党和政府的态度是自己还不村上最穷的,不增加麻烦,能关照一点就关照一点......。
多朴实的话语,多好的老人,和周老交谈的二个多小时我除了同情更多的是感动,为他的为人,为他的乐观,为他的那股人穷志不穷的志气。
当我离开周老家的时候,正好碰上他女儿一家提着棕子回来陪老人过节,在得知我的来意后,她向我保证:王主任,你和我爹结成了对子,请放心,我们会照顾好他老人家的。
看着周老一家团聚的喜悦,看着周老抱着小外孙高兴的神情,我的心情也由同情变成了羡慕。是啊,这就是我们农村老人的典型代表,有病自己诊,有困难自己克服,一家团聚,一家安康,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我想,这也就是“吃得亏,霸得蛮”的梅山文化的具体内涵吧。
这次的下基层活动,对于我这样一名在机关工作的干部来说,与其说是来搞民情调查的,还不如说是来受教育的。这次下基层活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农民是纯朴的,但他们生活的条件是艰苦的,建设扶贫、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作为机关干部,不要忘了本,忘了我们的衣食父母,忘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要多下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和他们交朋友;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初夏齐进山樟村,组工干部下基层。调查民情谋发展,结对帮扶显真情。当我们离开山樟村的时候,淅沥的小雨已经停止,太阳透过阴云将几缕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
第3篇:组工干部下基层民情日记最新
为了积极参与“全省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月”活动,今天,部机关组织干职工到仙溪镇山樟村开展下基层活动,每人联系一户特困群众开展“一+一”结对帮扶。
早晨6:30半起床,阴沉的天空下着淅沥的小雨,吃过早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山樟村的地界。刚到村口,坑洼泥泞的简易乡村公路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我们乘坐的中巴车的速度一下子从80码减到了20码,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摇醒了熟睡的同志,摇歪了端坐的我。车窗外一晃而过的落后基础设施、几座破烂的小木屋、还有车下高低不平的泥巴路,让我的心就象这阴沉的天气,霎时变得有点沉重。
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来说,远离了喧嚣、拥挤、散发着钢筋水泥混凝土气味的城镇,来到这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还是有些许激动,无论是山上、田间精心劳作的农民,还是山间别致的农家小屋,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无论是带有泥土和农家气味的清新空气,还是萦绕在耳边的鸡叫和狗鸣,也给我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山樟村地处仙溪镇的南部,由原来的山樟、山茶和山江三村
第4篇:组工干部下基层日记(优秀)
农业局组工干部下基层体验日记
为扎实推进全县组织系统“以‘一迎双争’为主题、以‘三进三送三拜师’活动为载体、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顺利开展,我局根据县组织部要求组工干部下基层、到一线去的要求,成立了以X局长为组长、党组有关成员、组工干部为成员的调研组,结合工作开展的需要,走访了XX镇有关村组。我在没有下基层前对 “组工干部下基层、到一线去”的理解是肤浅的、不够深刻的,但是经过这次到XX村的走访,我终于明白了,同时也了解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
9点左右,在X局长的领导下,我们带着捐款和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资用品等,乘车前往村。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一幢幢的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红砖屋栉比鳞次,我把头探向窗外,心情十分舒畅。大家兴高采烈的讨论着此次下基层活动的事项与意义,感叹着近年来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局长饶有兴趣的听着我们的讨论,说:“这次下基层活动很有意义,一方面帮扶了困难群众,体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可以激励我们干部在工作更加认真负责,珍惜我们幸福的生活。”
车在蜿蜒曲折的乡村小
第5篇:组工干部民情日记
篇一
6月5日,星期五,晴。
今天,我特地请区农林科技服务中心的专家与我一同前往光明村。来到光明村村部,没有人迎接,隐约听到不远处传来电教片的声响。走上三楼,映入眼帘的是四十几位村民认真的学习,极少有人注意到我们。
村支部书记周德康坐在前排,正聚精会神得盯着投影幕布上播放的电教片。我轻轻地走到会议室的最后,害怕自己的到来影响村民的学习。
“葡萄黑痘病:此病对葡萄的叶片、果实新梢……,葡萄炭疽病和霜霉病……”。原来,村里正在利用远教设备下载的科教专题片,组织全村的葡萄种植大户学习葡萄的病虫害防治和科学管理。
课间休息时,我找到周书记。“这是你上次要我联系的专家”我说。两天前,我接到周书记急切地打来电话。“村里的葡萄出了病,你能不能帮我们联系个专家,指点指点”
“您这么快就来啦!正好,今天村里的种植大户都在,麻烦专家给我们上课。”周书记满脸的皱纹被挤到了一块,露出了农民那最憨厚的微笑。
针对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农林科技服务中心的同志积极为村民们解答,葡萄施肥、套袋、剪摘等实用技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传播。学习结
第6篇:组工干部下基层
深入基层
知民情
解民困
扬正气
2009年5月,在全国组织系统开展“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两年多以来,各级组织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下基层活动。在走访调研、谈心谈话、帮扶接访等一系列活动中,干部作风得到锤炼,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涌现出很多鲜活的典型事例:湖北省黄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雷邦贵利用周末的时间,深入到乡镇的村民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挨家挨户敲门谈心,针对村里现实需求,筹集专项资金帮助解决村民在交通出行,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广西玉林市委组织部的部务委员定期在每周三晚上约谈基层干部,了解基层干部心声,鼓励和关怀干部积极干事创业;四川广元市元坝区区委组织部长主动与常年上访户结为“亲戚”,深化沟通联系,帮助上访户老杨争取了2万元无息贷款,发展生猪养殖产业,老杨还成为生猪养殖技术带头人。
多深入到基层实地走访查看,深入了解民情,了解村情、社情,就能真正摸清到基层干部生产生活所需;才能真正站在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角度去想事谋事,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素能,增添为民服务的动力;才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