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第1篇: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学校对教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多,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经费等随之增加。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能有效地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发生,控制和促进综合财务预算平衡。同时,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通过对有关经济指标的计算,对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果、效益,提出合理建议等,能够使资金获得最佳使用效果,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高校内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扩大了单一项目审计工作的内容,改变了专项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从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的全过程,全方位分析问题,提出建议。这是内审工作领域的拓展,也是扩大审计影响的突破口。它有助于审计人员从全局角度探讨审计新方法,同时使管理者更直观地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效益性。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淡化,相关部门重视与配合程度不够,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质量。多年以来,大多数高校认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内审只是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导致内审工作比较单一,定位不够准确。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高校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办学经费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矛盾不断突出,导致在收入方面监管不力,在支出方面违规行为较多。部分高校没有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逐渐显示出预算管理意识不足、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预算内容不完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重视不够等问题,致使预算执行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与结果。
(2)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审计方法落后,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应有的服务职能发挥。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根据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特点,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从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入手,弄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摸清财务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3]。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重视对预算收入、支出执行的结果和差异原因进行确认和分析,重视对预算管理的考核和对效益水平的评价等。但目前高校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更新较慢,业务能力提高不快,常年审计工作量大,往往重数据、轻分析,审计报告缺少创新,利用效果不明显,对促进财务预算执行的服务效果不明显。
(3)缺乏统一、有效的预算执行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预算执行的结果和效益无法准确判断。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以批准的预算为审计依据,考核和检查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同时在预算执行审计实施过程中,检查对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任务有所侧重,突出绩效审计的特点,重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但就目前实际而言,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缺乏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况且高校规模差异较大,评价标准口径难以统一,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判断,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进行审计评价。这样的审计评价结论往往缺乏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导致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结论产生怀疑,可信度较差。
(4)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尚未形成体系,没有针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控制内容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明确规定,使得预算执行审计的项目管理不到位,质量控制目标不明确,审计责任意识不强,责任制流于形式。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基本是依照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中有关审计程序、审计目标责任以及审计文本的要求实施质量管理和考核。对于预算绩效审计,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预算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审计方式、审计结论、底稿编写、报告内容、成果转化等都没有详细的规定,对其质量要求和控制等方面缺乏规范和指导,导致了预算绩效审计评价没有一定的秩序保障[4],预算执行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建议
1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审计内容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常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预算支出的合法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经费项目和支出用途进行开支或拨付经费;是否专项专用;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是否有切实可行地保证预算目标实现的控制措施和办法等。二是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审计。主要审查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随意改变支出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多列、不列或少列支出的现象;预算支出中有无虚列支出、以领代报和以购代置现象,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和其他违纪违规问题;是否按特定项目或用途专项专用,有无挤占或虚列行为,会计核算是否合规、正确。严格按计划执行,有无超计划等问题,是否按照标准考核、监督支出,各项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效益如何。三是预算支出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支出中有无利用应付暂存、代管项目等过渡性会计科目持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在这些常规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应该适当深化和挖掘审计内容,增加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内控和管理措施完善情况、薄弱环节改进建议等内容,使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由“单一财务审计”模式向“综合财务审计”模式转变,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大胆创新,在提高资金效率与效益上下功夫,在确保监督审计职能的同时提高管理服务审计水平,用全方位系统审计的理念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节约资源,提高审计效益。
2搭建信息平台,整合审计资源
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作,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协调好外部环境。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处理好与财务部门、被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的配合,是搞好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保障。其次,要整合内部审计资源。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涉及面广,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全面的财会知识和较强的审计综合素质。再次,利用电算化提高审计效率。高校是科技产生应用的基地,应充分利用新的审计软件及信息互动平台,实现数据处理电算化,促进审计方法与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探索计算机管理审计的新模式。
3逐步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在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应主动参与,积极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即从财务预算编制开始,到预算批准、预算执行和决算批准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的审计,包括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预算执行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发现、分析预算差异,及时调整,加强预算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审计。首先,在编制预算期间,审计部门应要求财务管理部门提供预算编制情况;积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审查预算的细化程度等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其次,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利用网络系统控制资金流向,会同财务部门对预算进行实时监控,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建议进行分析、审核,编制学校收支预算草案,实施决算。最后,决算批准后,针对预算执行全过程提出预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制度,使财务预算科学、合理、可行,实现良性循环。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审计业务全面,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综合运用财务审计中的查账方法,如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函证法等;经济效益审计中的多种分析方法及现代管理方法,如经济活动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决策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在进行某一项目全面审计时,一般可以采用逆查法和抽查法;若进行专题审计,则一般要用详查法、顺查法等。充分利用每个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保证收集到所需的合理证据,考虑审计人员的素质,在选用审计方法时与相应的审计人员的素质结合,尝试点面结合,加强对预算收支指标的分析,促进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提升,营造和树立创新意识,实现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从单项详查向系统抽查,从单一听审向综合检查,从手工审向电脑技术审计转变,在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信誉。
第2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论文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概述
财务预算管理,属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财务预算,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业,但其不具备营利性,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是确保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政策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财政政策的统一。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即相关机构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在明确当前高校发展前景与目标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收支计划。另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还含有后期绩效评价内容,可以从根本上配置和优化内部财务资源,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预算执行问题分析
(一)体制不健全。
高校要想有效地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有足够规范而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其属于一种制度保障。如今,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针对高校财务预算,提出了“收支平衡、防止赤字预算”的规定与要求。但还存在很多高校,没有强调高校财务科学预算工作,也没有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资金随意使用。虽然有些高校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但相应人员的参与度较低,不具备正确的接受预算约束的观念,盲目追加预算。甚至在一部分高校当中,已经开始出现财务赤字。
(二)预算意识弱,浪费问题突出。
当前高校的内部经费往往都来自于财政拨款,进而产生“有事找财政要钱”的错误观点,高校财务预算意识比较弱,且存在随意开支的问题。当代高校在确保一定的人员支出之外,还存在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财务预算制度是无法得到顺利执行的,管理水平会明显降低,阻碍各种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忽视预算执行分析工作。
在高校财务预算过程中,预算执行分析工作是比较重要的,通过财务预算执行分析,能全面了解高校财务预算制定情况,进而做好情况评估工作。但在当前的一部分高校当中,往往只强调财务预算指标使用,忽视了财务使用绩效评价,无法明确可以节约的资金,这样也会增加高校财务预算支出。
(四)监督体制不健全。
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也是高校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重视这项工作,没有建立健全专门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导致财务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出现。
(五)队伍业务素质低。
要想确保高校财务预算工作的有效制定,组建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人才队伍很重要,其是基础人才资源保障。但是,当前的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内部建设发展,忽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因此也缺乏足够专业的财务预算人才队伍,甚至很多预算人员并不了解日常账务处理工作,不熟悉财务审计等业务,无法真正发挥好财务预算职责,导致高校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三、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分析
(一)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1、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
结合现代化的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应当把高校财务预算目标分成多个维度,不仅有财务维度和运作维度,还有顾客维度和发展维度。必须细化到每个维度上,并结合不同高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取核心绩效指标。这里,提取出来的核心绩效指标,属于对应层次的核心点。因此,只有确保核心绩效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才能真正体现出相应的层次,反映高校实际预算运行绩效的情况。通过选取和应用核心绩效指标,并合理地衡量预算执行结果,能最终形成系统化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针对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说,不但含有高校财务效益评价内容,还包括非财务效益评价内容。所以,不同指标所对应的量纲都是有差异的,无法直接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应当具体结合评价指标的定量化或定性化,选用相应合理的处理方法,实现无量纲有效转化。高校财务预算定性指标的无量纲化的主体是评价人员,评价依据是个人经验、标准判断与评价方法,最终明确评价指标达到的等级,进而结合等级参数与指标权术,得出最终结果,这是所谓的综合分析评价法。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需要创建计算模型,需要运用计算公式,需要进行指标实际数值的标准化计算,最终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分数。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是功效系数法。
3、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考核,要针对不同的维度,以及其相对应的重要性,得出估计结果,即所谓的权重计算。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反映了其在整体考核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运用变异系数法,在做好无量纲化指标处理工作后,结合标准计算公式得出了最终的均值与标准差,得出了评价指标权数公式:wj=。
4、建立评价模型。
本文建立的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模型为:F=但在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高校部门,必须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因为不同高校、不同部门对应的发展战略是有差异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财务收支结构也不同,如果不选用合适的绩效评价标准模型,反而会得出一些与战略违背的信息,降低评价活动开展效率。因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目标与职能,选取相应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制作适合自身发展的平衡计分卡。这样不仅遵循了实际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还能得出足够精准的绩效评价结果。
(二)完善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的对策分析。
1、加大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力度。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财务预算活动开展所耗费的资源以及经费,是否与预算目标相一致。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标准、数据计算标准,并依据标准预算管理的需求与要求,创建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财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成本核算提供正确而全面的信息,明确高校财务报告制度、财务管理人员奖惩制度等,为后期落实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其实就是不同部门人员之间有效交流与协调合作的过程。在该预算执行当中,高校财务机构人员应创建出一个专门的上下联动的资料传递与反馈系统,这个系统从决策层,一直贯穿到下面的各个部门层,能够起到财务监管的作用。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财务预算执行信息传递反馈系统,加强对不同部门人员财务预算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切实明确资金流向。与此同时,还能依据不同部门的财务预算执行进度,创建内部信息共享网络,进而做出合理的决定,确保财务预算工作的有效落实。
3、完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
第一,完善长期投入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如今,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一系列基建项目。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都未针对这些基建项目,建立相应完善的财务预算评价体系。在多种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评价体系中,长期投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从整体分析的角度建立出来的,能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第二,完善科研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我国高校,属于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对应的研发决策与研发资金,往往都是由最高管理部门制定的。只要计算好研发总费用之后,相应的科研负责人等就要在全面规划的范畴内,做好各个科研题目的资金预算工作,明确各个时期的科研成果。
第三,完善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在当前的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当中,不能再继续应用传统式的评价方法与预算控制方法,必须对财务预算管理与评价方法进行革新。要在加强之前集权式预算评价控制的基础上,把具体权利分配到下面的各个部门中,赋予各个部门人员相应的预算执行与管理权责,督促每位财务预算管理人员认真工作,优化绩效评价结果。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的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当中,还存在一系列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必须不断地创新与完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克岗.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中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0)
[2]孙晓琳.高校财务预算执行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会计师,2013(14)
[3]童小玲.基于绩效评价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6(5)
[4]李硕,陈璇.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14(24)
[5]云利兵.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4(15
第3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论文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论文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概述
财务预算管理,属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财务预算,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业,但其不具备营利性,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是确保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政策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财政政策的统一。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即相关机构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在明确当前高校发展前景与目标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收支计划。另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还含有后期绩效评价内容,可以从根本上配置和优化内部财务资源,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预算执行问题分析
(一)体制不健全。
高校要想有效地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有足够规范而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其属于一种制度保障。如今,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针对高校财务预算,提出了“收支平衡、防止赤字预算”的规定与要求。但还存在很多高校,没有强调高校财务科学预算工作,也没有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资金随意使用。虽然有些高校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但相应人员的参与度较低,不具备正确的接受预算约束的观念,盲目追加预算。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