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真境散文
第1篇:禅茶真境散文
禅茶真境散文
禅茶真境无一物中物尽藏,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
第2篇:茶境散文
茶境散文
喝茶喝到最高境界的当属茶圣陆羽了,而我辈之人只是略懂一些皮毛而已。
喝茶讲究的功夫,雅趣,故有点地方称之为功夫茶。从采茶到茶香飘散,需要一系列的流程。而煮茶则更费一些精力与底蕴。在日本称此为茶道,中国则叫茶艺,实则异曲同工而已。广东人喜欢喝茶,甚至连早餐也被称作早茶。
喝茶之前,必须对各种茶叶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茶有很多种,且各有各的韵味与讲究。
绿茶最为普通,清新淡雅。须得有优雅的喝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
红茶却显得深沉,练达。应当浅斟慢啜,才能渐渐悟出其中一点一滴的蕴涵来。
碧螺春清澈,婉转。更显得淡泊中之幽远的神韵。
荔枝红汁液如血,似情人的耳语情浓,最能惹起红尘中的相思之意。
茉莉香片实为女人的爱物了,更适合与怀春的少女。初恋与稚嫩尽显其中。
乌龙茶当数茶中极品,色泽足以笑傲同侪。金黄中点一点蜜绿,又有那种茶品能与之媲美?
普洱茶纯粹带着广州潮汕的茶调。有点小资与愤青的味道。人情味极浓,且不喧闹恣肆。
铁观音自有它的历史之感,好像绕了一大圈时空之后才入腹中,是一种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的风味。
我常喝则是最普通的毛尖。最为言情,不急不躁,清香温热。入口润滑,之后缠绵如心。瞑目而思,仿佛看见了满山遍野绿树开遍,让人神清气爽,心境纯净。
听说还有一种松子茶。我无缘得见,只是偶尔从高人口中窃得。烹茶时加入几粒松子,水沸后会浮起一层淡淡的油脂。松香氤氲使一壶茶顿时生了灵气。有如高山流水,道影禅心般的意境。
好茶,好水,好火。但必须有一个好品味,好境界来消受。否则便是暴殄天物,实为解渴,不为喝茶了。
喝茶是有瘾的,最重要的饮茶是一种文化。饮到极致之时,放下茶杯总会怀着一种依依惜别的心情。古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动人的茶语:放茶具的手,要有和恋人分离的心境。如此看来,人与茶是怎样的一种相依相亲,绵绵密密。真正喝茶如此,或许也只是那些懂茶的`人了。
喝茶是一种享受,看人煮茶也是一种享受。煮茶和斟茶在茶的工艺流程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煮茶虽然很少看到,但斟茶的技巧在北京一些老茶楼能经常看到,其技术娴熟堪为一绝。无论高雅或低俗的人都爱来此地,且大多会显得优雅得体。
或婉约,或豪放。说到豪放,便又提起了北京茶楼里的茶艺了。那个铜壶实则没有什么奇妙之处,妙就妙在她长长的壶嘴上。只见那斟茶人并不碰茶杯,或抬肩,或弓腰,或转身,或侧背。那茶水如一条线一样,从小小的插嘴喷涌而出,不撒一滴。一杯茶片刻斟满,不多不少,还淌着茶香。
几千年的茶文化在一个小小的茶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啧啧称奇。
或者在那些地方,喝的只是一个热闹的气氛。喝茶最佳的环境当然能避开喧哗,像茶楼这样聚人气的地方,不适合真正喝茶或者私下倾心交谈的人。
最难得的境界,该是冷肃的冬夜了,约两三好友。
堂中置一火盆,火盆上悬着茶壶。自己坐于灯下自己影子的边缘,一手执杯,一手执棋。细品茶香,有一口或无一口,想什么或不想什么,等什么或不等什么,尽在那一枚未落定的棋子之中。托腮遐思,意蕴深远。
或者把唐诗宋词放入茶中,仿佛苏东坡忽然出现。穿越时空听之高谈阔论,悠然而自得。
饮茶亦可醉人,但绝非一般粗俗之人。曾听一个大师讲茶道。
先点一柱香,放禅于茶中。清一清尘污俗垢的心。暂去尘迹执念,甩去虚妄之心,暂生出尘之想。进入神思所能触摸最阳刚与最阴柔的空间。而手中的茶杯早已饮尽,空杯在握,面带笑意。犹能感觉茶在杯中的热度,丝丝缕缕渗入心底。茶香,柱香,心香揉成一片,而人已然浮在香气之上,
这时候才真正算得上超越了“雅趣”的境界,全然醉了。
酒也能醉人,却过于感性了一些。茶醉人却趋于理性,哲学。故而醉酒之人醉酒后就越发的糊涂,而醉茶之人却更加清醒了。
喝茶重在“品”字上下功夫,不贪不嗔,不大喜大悲。做到清心寡欲,淡泊明志最为上了。难怪苏东坡曾言:人间有味是清欢,便是融入到了茶文化里。
喝茶不宜过于讲究,对茶也不要过于挑剔,否则反而落入了俗套。什么样的环境饮什么样的茶,没有见过匆匆赶路之人细啜慢饮的。
大观园里的栊翠庵,妙玉当称冰清玉洁的人物了,喝茶极为讲究。便是用过的茶杯,茶具也是世上罕见之物。偏偏被那刘姥姥碰过,便被妙玉弃之不用了。想必是她过于清高,把他人看作俗物罢了。自是没有陆羽喝茶的那般超然脱俗,禅意绵绵。
喝茶纯粹就是喝心情,生雅趣。世上万物皆可入茶,山川可饮,河流可饮,夜色亦可饮,心情更能当茶饮之。
万物只是茶叶,感觉是那煮茶的水,而人的思想境界便是飘散的茶香了,清冽而绵长。
冬饮红茶,春饮绿茶,饮茶亦分四季。
尤其在经过一个冬天的寒侵之后,人体的机能会有所下降,适当的饮茶可增强免疫能力,实为休闲健体一举两得之美事。闲暇之余看看宋微宗的《大观茶论》,去偷窥其中一些至清达和的境界,才算真正领略了茶中雅趣。
如果看了陆羽的《茶经》,会顿觉茶文化之博大精深,非我辈之人可以领悟其中要领了。
在我看来,能把自己置身于阳光之下,拂去心头凡尘俗念。仰视蓝天白云,悠闲如我心。耳中流转着悠扬的旋律,茶香在身旁氤氲,便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此刻不论杯中为何茶,细细品来皆为人间仙品。
喝茶若如此,也可称怡然自乐,快哉悠哉了……
第3篇:光阴如禅,你如茶散文
光阴如禅,你如茶散文
安静的人,大概都是爱茶的,故而眸生菩提,心生禅意。
我亦如是,准确地说,是痴茶,恋茶。
身边无论有多忙,总有一盏暖心的茶,默默地陪伴着。这样的光阴,是走在心上的,是丝丝缕缕的静好与熨贴。
茶,是一味菩提,如你,静静地幽居在心底。
你若用心去品,似促膝长谈的闺蜜,又如远近相安的知己,你可以与之倾诉,或者聆听,纵然是独处,亦能如坐草木之间,感受到天地之悠远。
于是,将心润在片片叶瓣的起伏里,便可以为人生积淀一份心性,给生活沉淀出一份清澄。
佛说,茶是包容的。
有茶,便是好时光。世事万象,均在其中,无须刻意参透,便会将尘世所有,在这一抹清幽中慢慢收拢。
有茶相伴,你不用担心,唇齿生津的芬芬会被岁月风干,只因静好光阴,味染了一抹淡淡的.禅。
冬,日渐深了。
寒流来袭,凉意入沁,然而一颗日渐素静的心,似乎,早已熟稔了它的气息,对于它的踪迹,已不再有丝毫的迷离。
就如,你的气息已在心上根深蒂固。
一味陈茶香,沉淀出光阴的冷暖,纵然经年风未止,旧时雨不息,终究,叶落要归根,且来年蔚然成林。
聆听,花谢入尘的无
第4篇:清风夜话禅茶在心散文
清风夜话禅茶在心散文
有一种时光,一直不敢奢望。独坐在绿苔滋长的木窗下,泡一壶闽南特有的香茶,不去思索那些烦躁的情、欲、事,只是一个人静静地聆听,用心喧嚣之后的宁静,不去想,那些走过的岁月,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
——题记
最近的日子,似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许是天气变化的缘故,也许是自己对身体的照顾欠佳,浑浑噩噩,颇感不适……
有些时候也静下心来去深思最近一段时间的起心动念是否有违背了大道,因为按照佛学中所禅悟的话语就是:起心动念产生了问题……所以现在的很多时候,学会了安静,学会了静思,学会了打坐,毕竟工作以来,自己已接触到这种文化有半年之久的时日。
记得心法中有句话说的很好: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从自己所看到的,修正自己身上的……其实,更多时候我们把小我,看的很重,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把心真正的放在一件事情,最后也就问题倍出。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长,就是看你能接受,承受多少外来的能量!看得起别人是一种成长,接受得了现实,也是一种成长!当你有一天素心冥想时,你会发现心念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