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年终总结

2023-05-24 07:14:0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耳鼻喉科

耳鼻喉科三级医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

耳鼻喉科三级医师继续教育培训要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关于三级医师培训的要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应接受过中医耳鼻喉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耳鼻喉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一、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耳鼻喉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室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60首方剂,重点掌握2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耳鼻喉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二、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耳鼻喉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重和疑难耳鼻喉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四、中医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耳鼻喉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耳鼻喉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抢救技术,耳鼻喉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五、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耳鼻喉病中医科学研究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耳鼻喉科专病诊疗特长。

六、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急症、疑难、危重耳鼻喉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开展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症临床难点的科学研究,掌握中医耳鼻喉病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及最新进展。

莱阳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

第2篇:耳鼻喉科

耳部手术备皮

【目的】

1.使手术野清洁,有利于手术进行。

2.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耳部手术前准备。

【操作流程】

(一)评估

1.病人的病情、年龄、性别、心理及意识状态。

2.手术方式、部位、麻醉方式及所需要的备皮范围。

3.耳部分泌物情况。

4.病人对手术的认知程序及配合程度。

(二)准备

1.护士: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2.物品:理发用品(如由理发师理发不需准备)、3%过氧化氢溶液、外用生理盐水适量、耳科专用棉签、弯盘、皮筋及发夹、梳子、凡士林或发胶、剪刀(必要时)。

3.环境:清洁、舒适,光线充足,利于操作。

4.病人:取舒适坐位。

(三)操作程序

剃除患耳周围毛发

1.再次查对医嘱确认手术方式、部位、病人姓名、年龄;

2.解释备皮目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3.根据手术需要确定备皮范围,备皮范围一般为患耳发际上5~6cm;

4.病人取坐位,肩部围上护巾;

5.剃净患耳周围术野的毛发;

6.洗净头部。

清洁外耳道

1.检查外耳道情况

2.外耳道有脓液或分泌物时,分别用3%过氧溶液及外用生理盐水清洁外耳道,并用棉签拭干

.检查时向后上方牵拉耳郭(小儿向后下方),使外耳道拉直

梳理头发(术晨)

1.协助病人将头发梳理整齐;

2.协助长头发病人将患侧头发梳向健侧,用皮筋固定,也可扎成小辫,用皮筋扎紧,发辫尽量编紧,防止松脱;编完发辫后,叮嘱病人朝向健侧卧位,以免弄乱发辫;

3.备皮区周围如有短小毛发露出无法用皮筋固定,可用凡士林或发胶将其粘在辫子上或用剪刀剪去。

观察记录

1.观察患耳周围术野的皮肤及毛发情况是否符合手术要求,备皮区皮肤有无破损、擦伤等,如有损伤,可用皮筋消毒剂消毒;

2.观察外耳道有无脓液或分泌物情况;

3.做好术前护理记录。

整理

1.病人:取舒适体位

2.病床单位:整洁

3.用物:分类处理

4.护理:洗手

(四)评价

1.操作过程动作轻柔、规范,考虑病人安全。

2.与病人有效沟通,解释备皮目的以及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乐于接受和配合。

3.备皮区皮肤无破损、擦伤等。

【相关链接】

1.可请理发师根据手术需要为病人剃发,但护士必须严格把关,检查备皮范围及质量是否符合手术要求。

2.洗澡时避免污水进入耳内。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of Ear-Nose-Throat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

手术是耳鼻咽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耳鼻咽喉主要结构多居于头部腔道之内,位置较深,手术野较狭窄,术中暴露多不十分满意。术野附近多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处理稍有不慎,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者必须熟悉解剖,精通操作技术,做任何手术均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对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应做好急救准备,保证病人的安全。同时还要做好术后的观察工作,才能确保手术效果。因此,围手术期处理极为重要,它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的关键条件。

一、一般准备(General Preparation)

必须全面了解病史,认真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对于重大手术,应由专科和有关科医师集体讨论并制定出手术方案。了解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商定防治措施,专人负责,向有关上级报告并请签字。对于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亦应制定方案以便执行。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明手术的目的及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对家属或单位领导亦应给予适当解释,并履行签字手续。一般局部麻醉的手术可由病人签字或家属签字;全身麻醉的手术必须由家属签字,有些病例还需要病人所在单位负责人签字。

(1)病历和体格检查:要及时完成病历书写,要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可靠,弄清因果关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检查项目,如心功能障碍者术中可请心脏科协助监护。

(2)术前检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若收缩压>26.7kPa,不宜施行手术,以免发生出血(急症者例外)。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血红蛋白<60g/L者,宜纠正后再进行手术;慢性肾炎尿蛋白以上,并有颗粒管型者暂缓手术。测定肝、肾功能,包括乙型肝炎标志物(两对半)、丙型肝炎抗体、AST、肌酐和尿素氮等,异常者暂缓手术。还应做与艾滋病相关的血清学检测(如抗HIV抗体)。测定血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及凝血5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血管脆性试验和束臂试验等,根据所得结果酌情处理。年老病人应测血总胆固醇和血糖,若糖尿病必须手术的,术前要控制血糖,给予胰岛素,1天2~3次,每次30~60U,并配合饮食疗法;血糖含量是疗效的客观指标,尿无糖、丙酮及丙酮体存在时,始可进行手术。血糖在7.5mmol/L以下,pH>7.3,是病情得到控制的指标。全麻病人术前应测血钾、钠、氯和尿素氮。

(3)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心脏的物理和功能检查很重要,一般除听诊、叩诊外,还要查心电图。有心脏病的病人,请心内科会诊,术中做心脏监护,全麻者尤应注意。

(4)呼吸系统的检查:每个病人要都检查呼吸系统。全麻病人,术前均要做胸部X线透视或摄正位胸片,肿瘤病人应注意有无肺部转移,若肺部已有转移,则不宜手术。儿童胸透时注意胸腺是否肥大。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者应暂缓手术。

(5)危重病人的准备:如癌肿的病人,应重视术前的体质准备工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进行矫治,可考虑输血补液,根据手术的情况应用适量维生素;失血过多的手术,如纤维血管瘤,术前应备血充足;贫血严重者,术前应先少量输血。

(6)预防术后感染:如镫骨手术,耳、鼻成形术,耳神经外科手术及一些耳鼻咽喉大手术术前3d和术后需用抗生素的病人应做抗生素过敏试验;对局麻病人,必要时做普鲁卡因或丁卡因过敏试验。

二、局部准备(Local Preparation)

(1)鼻部手术前,要求病人洗净面部、刮脸、剃须、剪短鼻毛。鼻外筛、额窦手术须剃除患侧眉毛,若颅面联合进路手术须剃光头发消毒包扎。有鼻前庭及鼻唇部炎症者,应事先进行处理。鼻腔内如果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或有大量痂皮时,应在术前用1∶5 000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进行鼻腔灌洗,如行鼻旁窦手术,应待急性炎症消退或控制后再行手术。手术前1~2d可用呋喃西林麻黄素溶液滴鼻,控制炎症,减少肿胀,便于引流,提高疗效。对于筛窦和蝶窦手术,术前应进行视力检查,如有视力障碍,原因尚未弄清时,应待确诊后再行手术。

鼻窦炎手术前,一定要进行X线摄片和CT扫描,CT扫描最好取冠状位,必要时加做水平位扫描,以了解窦腔的部位、形状和大小,以便术中参考。若为恶性肿瘤除行CT检查了解肿瘤侵犯范围外。必要时可做MRI检查。

(2)咽部手术,术前应漱口、刷牙。如有牙槽脓肿,严重者应于术前进行处理,待感染控制后再进行手术。小儿和老人全麻病人应注意牙松动程度,如松动明显,可予拔除,以免在术中脱落导致呼吸道异物。为了防止术中呕吐,术前4~6h应禁食、禁水。

(3)喉部手术之前,于颈前部刮毛、剃须,备皮范围可根据手术要求而定,气管切开术、喉裂开术等仅备颈前皮肤即可;行颈廓清术者,备皮范围应包括颈侧及胸上部。牙龈感染及龋齿、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均应在术前进行处理,喉部手术者术前禁食、禁水。

(4)拟行喉、气管内腔镜检查术的病人,术前应做好解释工作,使其能配合手术。检查前须仔细研究X线片或CT片,术前4~6h禁食、禁水,防止术中呕吐、污染术野或引起吸入性肺炎。术前取除假牙。

(5)耳部手术者,应准备好X线片或CT片,并带至手术室,便于术中参考。拟行乳突手术鼓室成形术和其他恢复听力手术的病人,应在术前详细检查听力,如纯音测听、声阻抗等。行内耳手术和耳神经外科手术者还须做听力脑干反应、耳蜗电图、言语测听和眼震电图等检查。

化脓性中耳炎病人,应先清洗耳内脓液,然后滴药。对拟行鼓室成形术者,应行鼓膜贴补试验,可以帮助判断听骨链或两窗病变情况。对行内耳手术者,术前2~3d应清洁外耳道,并根据需要用1∶1 000硫柳汞酊或3%硼酸乙醇滴耳。为使手术野充分暴露并减少感染的机会,患耳附近的皮肤和头发应做适当处理。女病人可将长发挽向对侧。将距耳郭附着缘4~5cm区域内的头发剃净,如疑有颅内并发症,剃发区域可尽量向后上方扩大。如行耳神经外科手术,须剃光头发。该部皮肤应用肥皂水擦洗,并以乙醇消毒然后用干净敷料覆盖。先天小耳畸形者,须取右侧第7肋软骨和胸部大块中厚皮。耳神经外科颅脑手术,须取大腿外侧阔筋膜或脂肪,或腹部皮下脂肪。术前应对供皮或供脂肪区域剃毛,肥皂水清洗和乙醇消毒,敷料覆盖。

全麻和内耳手术病人,术前晚肥皂水灌肠,术晨禁食禁水,术前取除假牙。

三、药物准备(Medicine Preparation)

(1)阿托品:阿托品主要用于抑制腺体分泌,减少肺部并发症,还可抑制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反射及迷走神经反射。多用于咽喉、气管手术及内镜检查术和全麻手术的病人。常用硫酸阿托品术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成人0.5mg,儿童、老人减量,按医嘱执行。

(2)巴比妥类药物:常用的有苯巴比妥、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等。此类药物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使用时应当注意。若对苯巴比妥有过敏史者可改用安定。

(3)哌替啶:主要作用为安眠、镇痛和解除平滑肌痉挛,但其作用时间比吗啡短,对痛阈的影响每100mg相当于吗啡10mg的作用,对呼吸无明显抑制作用。但派替啶是麻醉剂,小儿不宜应用。哌替啶及异丙嗪均有降低血压作用,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注射后不宜下床活动,不宜用于半卧位手术。术后应慎防病人因血压突然下降,引起休克。

(4)基础麻醉药:强化局麻的作用。在强化药物作用下,病人可保持头脑清楚、安静、无痛,有助于长时间进行手术,增强局麻效果。常用的强化合剂有Ⅰ、Ⅱ、Ⅲ号3组,其中Ⅲ号很少用。

Ⅰ号:

哌替啶 100mg

异丙嗪 50mg

氯普吗嗪 50mg

Ⅱ号:

哌替啶 100mg

异丙嗪 50mg

氢麦角碱 50mg

Ⅲ号:

哌替啶 100mg

异丙嗪 50mg

乙酰普吗嗪 20mg

以上均为成人一次剂量,老人应酌减。

四、手术铺巾方法(Operating Drape Methods)

目的:将手术区与非手术区分隔,减少污染,防止伤口感染,便于手术操作。

要求:在按要求完成术野消毒后进行铺巾。手术区四周铺巾层次一般为4层,口腔、鼻腔一般手术可为2层。无菌巾一经铺下,如需要调整,只能从手术区向外移动,不得由手术区外向术区移动,必要时应重新消毒铺巾,以防消毒区污染。

1.耳部手术(Operating Drape for Ear Operation)

(1)适用于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各种类型的鼓室成形术和乳突手术;镫骨手术、内耳开窗和其他内耳手术以及面神经水平段、垂直段减压等手术。

(2)方法:病人仰卧位,头转向对侧,术耳向上,病人头侧上方放托盘架,首先将治疗巾的1/4对折后平行铺放在耳郭前方,对折边距耳郭1.5~2.0cm,治疗巾外侧部分放在托盘架上(图1)。

图1

自耳前上向后下和耳前下向后上各斜铺放一块1/4对折的治疗巾,此两块治疗巾于耳后方、发际前交叉重叠,使耳郭暴露于边长10cm的等边三角形空隙中(图2)。

图2

将治疗巾的1/3放在托盘架上,护士将托盘放上托盘架,压住治疗巾,将治疗巾的另2/3向前铺放在托盘上,将托盘术侧边缘包上(图3)。

图3

将双层孔巾的孔正对术野或耳郭,孔巾有红色三角形标志的一段较短,朝向头侧,另一段较长朝向脚侧,铺巾者每只手抓住孔巾一侧的一端,另一侧由助手每只手拿一端,然后两人同时向头侧拉开孔巾,松手后再向脚侧拉开孔巾(图4),将病人头部、术野前方托盘以及病人上身全部覆盖,只露术野。

图4

显微镜加套(见套显微镜法)。

完成以上铺巾后,穿戴好无菌手术衣及手套后将治疗巾对折铺放在术耳前方的托盘上,至此耳手术一般铺巾全部完成。

2.鼻咽部手术(Operating Drape for Nose and Throat Operation)

(1)鼻腔、口咽手术一般铺巾法:用于局麻手术时,如鼻息肉摘除、鼻甲切除、鼻内筛窦开放、鼻中隔矫正、扁桃体摘除等手术。

病人半卧位,双侧膝部用束带固定于手术床上,放置器械的托盘置于病人膝部上方,将双层孔巾的孔正对病人口、鼻,距孔短的一段铺向头部,离孔长的一段铺放于病人胸、腹部并与托盘手术侧边缘衔接(图5)。

图5

用于全麻手术时,如腺样体刮除术,扁桃体摘除术,支撑喉镜等。

病人仰卧位,其胸部上方置托盘,双层孔巾的孔正对病人口鼻,离孔短的一段朝头部,离孔长的一段向脚侧,并铺放在托盘上(图6)。

图6

(2)鼻、口咽手术其他铺巾法:适用于鼻侧切开、上颌骨切除,复杂鼻整形,经腭进路手术及鼻颅联合进路手术等。

病人仰卧位,托盘架放置于病人胸部两乳头连线平面上方,取下托盘,把治疗巾1/4对折,然后重叠于对折的中单上面,一手握住两单的一端,由护士托起病人头部,将两单放置在病人枕项部,放下病人头部后,提起治疗巾将头部包裹,勿露头发,治疗巾在前额眉弓平面相交,颅鼻联合进路手术时治疗巾于耳后向上相交于头顶,距发际3.0cm处,经腭手术可将病人双眼包入治疗巾中,治疗巾于鼻梁上相交,然后将上面的一端于头部一侧用巾钳钳夹(图7)。

图7A

图7B

对折1/4的治疗巾分别放置于口角外侧与眼外眦连线平面、口裂及重叠在包头的治疗巾上。并分别于两治疗巾相交点钳夹巾钳(图8)。

图8

中单对折后,较长的一侧放在托盘架上,放上托盘后,把中单的其余部分向脚侧平铺于托盘上(图9)。

图9

桌巾两端分别由消毒医生和另一已穿手术衣戴手套的医师或护士拿着,重叠于头部无菌巾上,先放下桌巾术野外侧的一边,然后将术野侧的一边向托盘方向折叠,两端相交于托盘上(图10)。

图10

再由上述两人各拿住大单的一端,将大单的上边缘放于病人口裂平面、全麻插管的上缘,将大单其余部分向下展开在托盘和病人身体上(图11)。

图11

将展开的治疗巾放在托盘上,术野侧多余的部分折叠成布袋,用组织钳将其与托盘上术侧边缘的无菌巾钳夹在一起,以作装盛吸引管、电烧器等用(图12)。

图12

必要时可在有麻醉机侧拉一无菌单将麻醉机与术野分隔,以免影响手术医生操作,污染术野。

3.颈部手术(Operating Drape for Neck Operation)

颈部手术如各种喉切除术、咽侧切开、颈廓清等手术,可按上述方法铺无菌巾,不同的是暴露部位和范围。可根据情况按上述方法将无菌巾铺放在适当位置。

未全麻插管需气管切开者,可分次消毒铺巾,气管切开后重新消毒铺无菌巾。如果一次消毒铺巾,应将病人口、鼻暴露,以利呼吸,并于颈两侧后下部置入用无菌治疗巾做成的布团,气管切开时可在口、鼻上盖一块无菌巾,但注意不要妨碍病人呼吸。气管切开插入全麻插管后再铺上一块治疗巾于口、鼻上。

4.开颅手术(Operating Drape for Craniotomy)

颅鼻联合进路,颅中窝进路,经迷路、迷路后及乙状窦后进路,颞下窝进路手术等均可按上述方法铺无菌巾,先天性耳郭、外耳道、中耳畸形一期成形手术也可参照此法铺无菌巾,应注意:

术野周围的无菌巾必须达4层以上;

应将头发包裹在无菌巾中,不应外露;

包头时耳郭最好不要包裹在内,如果需要包裹耳郭,松紧应合适,防止耳郭受压,引起缺血损伤;

巾钳不应对组织造成压迫,防止因手术时间较长局部组织受压,造成缺血性坏死(褥疮)。

5.套显微镜法(Sheathing Method of Microscope)

以双目三人显微镜为例。镜套包括主镜套、助手镜套及示教镜套3部分。洗手消毒前,摆好病人体位,调试好显微镜,卸下示教镜,术野铺巾后,即可套显微镜。

先套显微镜主镜:将特制的显微镜主镜套远段由外向近段翻卷1/3,套镜者双手伸入翻卷的镜套中,先自助手镜套入主镜套,台下护士(不洗手消毒)帮忙固定镜臂,并自镜套内侧沿镜臂向镜座方向牵拉镜套;在助手镜自镜套孔露出之前,将镜套口四周向外翻卷,继续向镜座方向牵拉主镜套,露出主镜上面的目镜和下面的物镜,并系好套带(图13)。

图13

套助手镜:将单独的助手镜套,自目镜端套入至其与主镜连接处,再将主镜套翻卷的部分复位,包绕助手镜套远端,系好套带(图14)。

图14

套示教镜:先将示教镜孔处的主镜套向外翻卷(图15A),并扶持因定主镜,护士将示教镜与主镜对合连接后,将示教镜套套在示教镜上,将翻卷的主镜套复位包绕示教镜套,系好套带(图15B)。

图15A

图15B

手术显微镜套好后,将显微镜摆放在不易被碰撞、污染和妨碍手术处备用,一般将其置于病人胸腹部上方。

目前市场上有消毒好的塑料显微镜套,较宽大,无须以上复杂的套镜过程,各部件安装完毕后,此塑料套可直接将显微镜有关部分套入,可在相应部位剪出孔洞即可,在剪开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五、显微手术设备器械(Microsurgery Equipments and Instrument)

显微外科的问世,为发展和提高外科医疗技术开辟了新的领域。世界上首先应用手术放大镜和手术显微镜进行手术的是耳外科术者。瑞士耳科医师Nylen等在1921年就开始应用手术放大镜进行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并获得成功。Holmgren、Sourdille和Lempert相继应用手术放大镜行迷路手术。1940年Shambaugh和大约在同时的Simpson-Hall在一期开窗术中均采用了手术显微镜,Cawthorne用手术显微镜进行面神经手术。国内1950年姜泗长、孙鸿泉首先用Zei 2.5倍手术放大镜行内耳开窗术。1956年用手术显微镜行镫骨撼动术、镫骨摘除术、鼓室成形术、面神经外科、迷路手术等。使用手术显微镜提高了对各种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鉴别能力,使手术进行得更精确,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

要开展显微外科手术,把一些手术的操作从宏观状态进入微观境界,必须具备手术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微型手术器械及电凝器和电钻等。目前,我国已能自己生产这些设备,为我国开展显微外科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1. 手术放大镜与显微镜(Megaloscope and Microscope for Microsurgery)

手术放大镜和手术显微镜的区别在于:①手术放大镜放大倍数较小,一般2~4倍,而手术显微镜可分别放大6、10、16、25、40倍;②手术放大镜一般戴在头上,也有眼镜式放大镜,因手术野不稳定而引起术者不适;③手术放大镜都为单人用,参加手术者可每人一副,但无法示教,而手术显微镜从单人双目式发展到双人双目式及三人双目式等,能同时供多人使用,便于临床教学。

手术放大镜具有体积小、价廉、携带方便等优点,如德国Zei眼镜式手术放大镜(图16),但现在很少应用。

图16 德国Zei 眼镜式手术放大镜

手术显微镜:现已生产了从1型到9型的多种型号的手术显微镜,以适合不同专科的需要。例如OPMI-6型是一种通用的手术显微镜,OPMI-7型的改进型——OPMI-7-P/H型手术显微镜备有3对双目接目镜,供术者、助手使用,而单目接目镜供示教,可连续变倍(图17),升降和变倍均由电动式脚踏开关控制。照明采用光导纤维的冷光源系统,与视野同轴,并备有照相、拍摄电影和传播闭路电视等设备(图18)。目前已有多种国产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

图17 手术显微镜

图18 主体镜、助手镜与示教镜

手术显微镜为耳科手术不可缺少的设备,双目手术显微镜至少要符合以下条件:①焦距至少20cm;②放大6~40倍;③视线与照明光轴重合良好;④无论放大倍数及投射方向如何,影像都能清晰光亮;⑤操作方便。

手术显微镜最好附有调节踏板,能自动调节或至少有转换物镜装置,能转换物镜而无须大幅度调节焦距。经常使用的放大倍数是6、10及16倍,必要时可超过16倍。物镜焦距选择,耳科手术用225~250mm,支撑喉镜用300~375mm,耳神经外科用300mm,鼻窦手术、垂体瘤手术用250~300mm。

手术显微镜使用准备: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时,一般不需要一开始就在镜下操作,但必须在手术开始前把手术显微镜放置在恰当的位置,耳科手术往往术者和助手位呈90°角。术者坐在病人术耳侧,助手坐头侧,显微镜在病人对侧。耳显微手术中,术者、助手、病人、器械台、显微镜、电钻和电凝的位置见图19。接上各种附件的接线及电源线,调整镜内的光源,然后进行目镜调整,再调整两目镜间的距离,使双眼图像完全重叠,然后进行自动升降和电动连续变倍,踏动足控开关,先用粗调,后用微调。微调应以手术者的视像清晰为准。助手及其他参观者须各自调节目镜的视度圈以得到各自的清晰图像,然后将整个显微镜的横杆移出手术野,随时备用。

图19 耳显微手术术者、助手、病人与器械的位置

不需对整个手术显微镜进行灭菌。只要在进行调节手轮部位套以消毒布套或已灭菌的塑料套,手术者就可以接触外套来进行调节。

手术显微镜的保养:要注意防尘、防震或防潮,平时不用时应套以布罩。透镜表面切勿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接触,可用吹气小球将灰尘吹去,亦可用擦镜纸轻擦,目镜不常用时应放在有干燥剂的玻璃缸内。

2.显微手术器械(Microsurgery Instrument)

在手术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精密手术器械,才能适合手术需要。一般都采用执笔式的方法来持取显微手术器械,用手指的细微活动来进行操作。这类精密的手术器械,在使用及存入时必须予以妥善保护。特别是器械头部必须用塑料海绵或其他软质物体包埋妥放,避免撞碰破损。

微型电凝器:双极电凝器可止住手术野中少量毛细血管出血,以便得到更清晰的手术视野,又不会引起较大组织的损伤。

截除骨质的器械:电钻的应用可以完全取代锤、凿。目前电钻几乎已专用于去除骨皮质和坚硬的气房骨,刮匙用于疏松的气房骨,而咬骨钳仅用于薄的骨板。

(1)电钻使用技术:电钻种类多样,应该选用震动性比较小,控制灵敏,当术中需停止磨骨时,电机能立即停止转动。一般用圆锥形或球形钢钻,磨大块骨时用大的粗纹电钻头,在磨光时用细纹钻,在精细结构上进行细致操作,必须用钻石钻头,以免造成组织损伤(图20A~C)。

图20A 细纹切割钻

图20B 粗纹切割钻

图20C 钻石钻

钻柄有直和弯形钻柄(图20D)。

图20D 钻柄

上图弯柄,下图直柄

手持电钻柄像拿钢笔一样,用钻头的侧面进行磨割而不用其尖部。

尽可能使用大号钻头,以免发生损伤脑膜、静脉窦或面神经的危险。

轻轻地用断续压力,而不能持续地用压力,以免钻头在骨面上滑脱。

为避免骨质过热和局部组织失活,宜用温水连续冲洗钻头术野。钻头靠近面神经管发生过热时可引起面神经麻痹,须加以避免。

应保持钻头的纹缝洁净无骨屑。粗纹的钻头比一般锐利的钻头不易塞纹,但较难控制并容易滑脱。

不应该盲目地用钻头将骨质磨成一个腔洞或者在腔洞里操作,要始终使手术野的边缘保持成斜面或尽可能开大。如必须追踪某个气房时,改用刮匙在一个腔洞里面操作比用钻头要安全。

勿用圆锥形穿孔砧头盲目地从外耳道后上骨壁进入鼓窦。常因穿孔方向不正确而损伤乙状窦。

要牢记为了避免新骨形成,术中要不停地冲洗骨屑。

(2)刮匙使用技术:持刮匙时必须始终能全部看清刮刃,而不被手遮住(图21)。

使用刮匙的侧面而不以其尖部作刮刀。

使用时刮匙要与重要的结构如脑膜、面神经或乙状窦壁相平行,而不要与这些结构相垂直。

图21 刮匙使用技术

要用锋利的刮匙,这比用钝的刮匙时用力小,较为安全且更有效。

无论何处,都应尽可能用大号刮匙,以减少面神经、脑膜或窦壁受损伤的危险。

(3)骨钳使用技术:大的或Kerrison式骨钳可用来咬除乳突骨皮质的悬突部分;钳取硬脑膜或窦壁骨板或骨桥时可用窄小Lempert式骨钳。

用骨钳咬骨壁前,需确实地将耳道的骨膜、脑膜或乙状窦从骨壁上分离开,以免被损伤。

用骨钳时应小块咬取,尤其在咬除骨桥时;若大块咬下可能使骨质骨折、撕裂皮瓣或鼓索神经。

在看清楚结构时咬钳可做最细微的扭转。如不易咬断,应松脱后钳夹较小骨质再行咬除,不要紧握咬钳用力扭转,否则就会造成骨折。

第3篇:耳鼻喉科手术心得体会总结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耳鼻喉科手术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耳鼻喉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各种与耳鼻喉相关的疾病和问题。这类手术不仅在成年人中非常普遍,而且在儿童中也十分常见。耳鼻喉科手术的目标是通过手术干预来改善耳鼻喉功能、纠正畸形或去除肿物,以提高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如今先进的医疗技术支持下,耳鼻喉科手术被广泛应用,然而,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关乎手术的成功与否,对于患者而言,积极的心态和准备也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段: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是耳鼻喉科手术成功的基础。首先,患者应该提前预约并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耳鼻喉科医生。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患者的需求,对手术方法和方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并准备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支持。此外,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液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耳鼻喉科护士进修总结

进修总结

首先真诚地感谢院领导给予的这次进修机会,让我有幸于今年3月17日至6月17日到北京海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习。作为科室一名相对年轻的护士,能到神圣的首都并进入一所专业技术在全国领先的医院学习是巨大的荣幸,我对此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激动,而自身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的不足也曾令我对此行感到过惶恐,但最终这都这都化成了我努力学习、开拓进取的动力„„

历时三个月的学习让我收获颇多,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的业务能力,也进一步认清并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学习方向。现将个人感受总结如下:

学习上,在护士长的正确领导和各位带教老师的悉心教导及各位护理同仁的支持与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此次进修的主要任务。学习的第一站是耳鼻喉门诊,初到门诊候诊区病人之多不禁让我感到畏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发现门诊虽每天有两百名左右的患者就诊,但在他们科学的管理之下,秩序井然,忙而不乱。门诊专科设施配备齐全,具有整套先进的专检查设备,如前庭功能检查仪、嗓音、鼻功能检查设备等,各

未完,继续阅读 >

《耳鼻喉科年终总结.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耳鼻喉科年终总结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