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近似数说课课件

2023-06-03 07:14:0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小数的近似数说课课件

小数的近似数说课课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的近似数说课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之前学生只认识简单的小数,通过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以后,学生知道了有些小数是精确数有些小数是近似数,并能跟据具体情况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了解求近似数时,精确度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掌握了一定的猜想、推理、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在辩证的接受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又能展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本节课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因此把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会根据要求正确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感和数学意识。

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但“四舍五入”法也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所以教学重点定为: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把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三步导学法。在民主导学环节,呈现任务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得出方法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购物的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菜场买菜情境,该怎样付钱?先让学生体验近似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紧接着出示课本豆豆身高情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通常会怎么表述,从而引出课题和学习目标。紧接着出示任务一:探究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一)任务呈现:

1、自学课本73页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

(1)课本里是用什么方法求出0.984的三个近似数的。

(2)你还学懂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

2、请你用学会的.方法试着解决:

9.956 ≈( )(保留两位小数)

9.956 ≈( )(保留一位小数)

9.956 ≈( )(保留整数)

小组合作讨论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每个具体的近似数,试着说说是怎样保留的,从而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当学生知道0.984保留两位小数是0.98米,1米是保留整数后,让学生试着解决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怎样做呢?这里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尝试、比较的方法突破难点。在总结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时,也是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让学生理解“保留、精确、省略”的联系。如: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换种说法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就是教师该出手的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的出手。

(二)、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旧知识迁移法,这种学习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够根据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所做的学法指导是:通过复习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和练习题,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我在课前创设了,菜场买菜的情境,和邻居家孩子小豆豆身高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需要用,所以我们才要学习,以此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知识铺垫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因而复习铺垫过程中我设计了两道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的练习题,目的是为下面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做好知识铺垫。

(三)、探究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趁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之际,呈现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进行任务二的研究。这个任务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置了较为开放的思考任务,来比较近似数1和1.0的区别,进而理解“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四)目标检测

1、、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1)、 3.47 ≈( ) (精确到十分位)

(2)、0.402 ≈( ) (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3)、8.62≈( ) (保留整数)

2、星期天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电脑显示金额为 56.47元, 收银员会收妈妈( )元。

(五)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与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你想说点什么?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第2篇:平均数说课课件

平均数说课课件

引导语:平均数说课课件如何设计?下面由小编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平均数说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 (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我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在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个数

20

23

26

28

30

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是什么数?

1, 份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3,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三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3篇:小数乘小数说课

《小数乘小数》说课

一、设计思路

随着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摸索“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力求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这一节课时,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观察、探究、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法”中第一课时小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是在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小数除法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本课教材的编排是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法学习的,由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引入两个乘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未完,继续阅读 >

《小数的近似数说课课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小数的近似数说课课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