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散文
第1篇:彝族火把节散文
彝族火把节散文
2012年的8月,黔西北的高原骄一陽一似火,全然没有一丝凉秋的感觉。其实秋天本就没有来到,不知道过去的人是怎么搞的,这公历和农历就是不对路,总是相差着那么一段日子。
8月9日这天,我应邀去参加2012年的贵州布摩文化论坛会和彝族火把节,这次的论坛会和火把节是在百里杜鹃风景区普底召开的。因为我们走得晚吧,到达普底时都已经半夜了,还好,参会人员报到的大厅里还有人在接待。原本我以为一报到了就可以好好地安慰一下早已疲惫的身一体了,哪知道才不是这样呢!可能是景区接待能力的问题吧,景区里面只安排学者和领导,其他人员要返回到三十公里外的黔西县城里去住。
和我去开会的是一位彝学一爱一好者,也可以说是位小有成就的青年彝族企业家。一听酒店的服务员说我们要分开住,我就感到有些莫名的伤感,我知道办一件事是很难的,只是这样的安排让人在心理上的确有些难以理解。听说在黔西安排好的宾馆是很气派的,还是星级的呢。无奈,我们唯有服从现实,就来一次孔雀东南飞好了。
第二天是8月10日,离彝族传统的火把节6月24还有两天,不过因为这次论坛会和火把节是省彝族学会主办的大型活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四川的、重庆的、云南的等,规模很大,也许是接待压力很大吧,所以火把节被提前6月23。全省各地区来的表演一团一队,一早就被专用车辆送到了百里杜鹃展览馆,其他参会人员有坐专用车的,也有驾自带车的,由于车辆多,使得本来就不算宽敞的道路显得有些拥挤。
从住处去百里杜鹃展览馆还有一段距离,走路大概要半个小时。汽车在葱绿的山间驰行着,透过玻璃车窗,那一树树一坡坡数不清的杜鹃花树在晨风里轻摇着,像一位位美丽端庄的彝家少女在向客人们频频行礼,如此这般美好的景象就这样坐在汽车里一晃而过,心里着实有些惋惜。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白色的建筑物组合,像一只奇怪的贝壳在一陽一光下熠熠生辉,这里就是百里杜鹃展览馆了。百里杜鹃展览馆很气派,其独特的外形可以说是一个集现代建筑理念和传统民族风格为一体的结晶。也许是我天生喜欢风景,为此我没有及时的进入会场,却在展览馆外细心地观赏起来。哎哟,那茵茵的草地如玉毯,那婆娑的树荫似画屏,还有那蓝蓝的天空里偶尔飞过一些不知名的鸟儿,或三五只或无数只,把这里点缀的仿佛人间仙境一般,直让人心旷神怡。
展览馆里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收回了贪婪的眼神快步走向大厅。这时的舞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在轻一盈舞蹈。这是晴隆县推荐来参加盛会的.舞蹈节目《阿买期妥》,靓丽的服饰和着她们娴熟的动作,人们报以了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这个节目众望所归,最后获得了一等大奖。
中午我遇见了阔别以久的两位朋友,他们是中央民大已毕业的研究生胡建设和在读着研的张盈盈。我们还是在去年昭通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彝学研讨会上认识的呢,尽管我们偶尔也在网络里聊摆,但毕竟面见与网聊是两码子事。随即我又碰到了慕名已久却一直无缘相见的老板萨龙,老板萨龙是凉山州青年彝族学者,当然这样的相逢免不得要留影作纪念的。
晚宴在一片灯火辉煌里进行着,菜肴当然很丰盛,人们除了相互敬酒外,还唱起了动听的彝家歌谣。似乎酒席上唱歌也成了一种潜规则,在我参加过的一些有关彝族的活动中,几乎人们都要唱歌,其中免不得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敬酒歌》:远方的宾朋四方的好友,我们不常聚难有想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当晚,我也敬了很多新朋老友的酒,其中有新认识的凉山朋友和其他一些来处更远的汉族朋友。
第二天的上午是布摩论坛会,论坛会在百里杜鹃管委会会议室召开,所有专家学者都聚集在了这里。会议由毕节市彝族学会会长禄少康主持,参加论坛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副厅级以上领导,就连91岁高龄的原贵州民族学院的老教授陈英也亲临会场。西南民大的副校长沙玛拉毅教授和一些学者在会上发了言。发言围绕着彝族文化的挖掘和发展,紧扣着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展开,使与会学者得到了相互间更进一步的交流,也达成了诸多学术领域的共识。
下午是各获奖演出单位在主会场展演,主会场在百里杜鹃展览馆旁边,是一个能容纳近万人的广场。我的好朋友“彝人传奇”也来到现场并登台演唱了一曲《水西的传说》。大概是老天爷也喜欢看这难得的盛会吧,太一陽一总是很慷慨地照着,很多没带伞的人经不住上天的关一爱一,都躲进了广场四周的树荫里。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趁这时机提着相机便四处游荡开来,努力地寻找着那稍纵即逝的美丽。
是夜,随着璀璨如星的烟花升起,无数堆熊熊篝火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心在欢快的舞曲中跳动了起来,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即升即洒的烟花,映衬着欢乐的人群,此时的天空真的像是被谁敲碎了一般,那漫天的星光飘飘洒洒灿烂了节日里的人们。
第2篇: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要算“火把节”。这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不论是聚居区还是杂居区,也不论是云、贵、川三省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所有彝民都欢度这个节日。由于分布地区广,不仅火把节的欢庆仪式及娱乐内容有所不同,就连具体日期也不一致。大、小凉山一带,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而贵州多在六月初六。云南彝区,在火把节的当天夜晚,一吃完饭,每户人家门前都竖起一个火把,且以村寨为单位在广场上集体扎一个大火炬,桶般粗细,高高竖立。各家的火把放在大火炬周围。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炬,且歌且舞,饮酒、赛马,并用松脂撤火把为戏。凉山地区,每逢火把节,大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集会。人们手持火把绕住宅和田间游巡,并插松明火把于田埂之上。游巡之后,人们又聚在一起,围着熊熊燃烧的髯火,弹月琴、吹口弦,开怀痛饮,纵情歌唱或围圈起舞,以此庆祝丰收。活动常常是通宵达旦。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有种种说法。一说唐代六诏之一的造贴诏王被蒙舍诏王皮罗阁所害,他的夫人闻讯后,立即率兵赶去,但待她赶到时,诏王已被烧死在松明楼里了。于是,她命令士兵燃起松枝火把,为死去的诏王领路招魂回家。事情发生在六月二十四日,后来,彝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悲壮的历史事件,就定这天为火把节,相沿成习至今。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天上、地下分别有两个著名的大力士。天上的大力士名叫“斯热阿比”,地下的大力士名叫“阿提拉八”。天上的大力士非常傲慢,瞧不起地下的大力上。一天,他专程下凡来找地下大力士“阿提拉八”,向他挑衅,说是要比赛摔跤,想毁掉“阿提拉八”的声誉。“阿提拉八”看透了“斯热阿比”的用意,决心应战。几经较量,挑衅者屡遭失败。于是,回到天宫,罗列“罪名”去禀告天神,说人间百姓如何触犯天规、蔑视天神。天神轻信了他的诬告,就派遣许许多多的害虫,铺天盖地地飞向人间去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事件发生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阿提拉八洞察情况,立即号召并领导百姓,燃起松明火把,奋力驱赶害虫。经过全体人民的努力,终于战胜了来自天宫的害虫,保护了地上的庄稼,并获得了罕见的丰收。为了纪念地下大力士阿提拉八领导人民取得的这次重大胜利,彝族人民就定这天为火把节。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路南一带彝族传说,古时有个魔玉残酷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乃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还有一个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凉,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天下风和日丽,水草丰茂,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天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端真个人间又被天神恶魔搅得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孔武有力,聪明超人,英勇无畏,跨上骏马能日行千里,迈开脚步可飞崖走壁。他经常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颠上,沉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抒发对大自然的爱,对美发生活的渴求。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进夜。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总想找机会置黑体拉巴于死地。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展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看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
看到这情景,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尽,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在一次火把节之前的采访上,一个42岁的彝族人潘木乃像孩子般陶醉其中。“每家每户都要喝杆杆酒,穷的村杀两三只鸡,富的村杀头牛。”他说,“最开心的还是跳达体舞,看赛马和摔跤,多有味道的哟!”
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烟花差多少,可以将整个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昼。这就是火把节的特色,几千甚至几万人在一起点燃火把这才是壮观的一幕。
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
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
最后一天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彝语称之为“都沙”,意为“送火神”。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在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欢、彝族选美、摔跤、“朵洛荷”等彝族特色活动中,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撞击下得以传承。
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
在狂欢夜观赏了盛大焰火晚会的美国游客詹姆斯?艾普说:“这些灿烂的烟火是我出生以来看过的最美的!”为了过中国的火把节,他和朋友专程从家乡远道而来。
“农村里不管是老人小娃,庆祝火把节的兴致还是不变,到了过节,四面八方的人都必须回来。”潘木乃说。
去年,凉山彝族火把节成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古老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火把节的传统有慢慢被年轻人淡忘的危险。”凉山州彝学会会长巴莫尔哈认为,将它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彝族人民及其后代、地方领导都是个教育,也可以让外界来关注和保护它。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传统火把节里,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绕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游,以消灾避难,祈求幸福。
第3篇: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
作者:思念淡然若水
摘要:“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华夏民族璀璨的文化正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它仿佛一个巨大的花园囊括和包容着五十六朵五彩缤纷、色彩各异的花朵。而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便是其中的一枝,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悠悠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着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火把节 起源 山歌会 斗牛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年—公元前2550年,彝族族源以土著说和羌氐说为主,其中土著说观点的论据较为充足即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的观点较容易被接纳。目前,彝族同胞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地区,彝族人口共计700多万,其中云南、四川地区相对较多,而贵州、广西则相对较少。不同地区的彝族各具特色、各有特点,但是他们也具有一些相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如火把节就是每一个地区的彝家儿女都普遍重视的彝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彝族火把节,时间大多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
第4篇:彝族火把节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
歌声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自我教育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对于彝族人民来说,民歌在记录历史,交流情感,传授文化。彝家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