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说课稿
第1篇:《看雪》说课稿
激情对话
品味语言
适度拓展
—— 《看雪》说课稿
德培小学
孙晓帆
《看雪》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三册第三组教材。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课文写了老师给台湾小学生讲述自己儿时在家乡北京玩雪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到北京看雪的欲望,表达了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同胞渴望同欢乐的深刻含义。课文的语言含蓄简洁,背后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平朴中见真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全文以“盼”贯穿全文,台湾的小朋友盼望着去北京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文中描写北京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上尽情玩耍的一段文字非常生动,富有感染力,是引导学生品味、积累的好材料。通过品读,体会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师生的对话,体会台湾与大陆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是本文的难点。
在学习此文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北京的关系也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因学生尚为二年级,生字学习、课文的朗读理解还是教学的重点。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联系图片和生活经验,理解“橱窗”、“铺着雪毯”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感受台湾与大陆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对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盼望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聊雪,未成曲调先有情
因为我们这里也会下雪,学生对雪有一定的生活积淀。因此上课伊时,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雪吗?说说你看到的雪是怎么样的。冬天里,你们会怎样玩雪呢?联系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雪,说说对雪的印象。
在学生畅谈了对雪的感受后,我对他们说:“听了这些小朋友的描述,你是不是现在就很想看到这些雪白的精灵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看雪》这篇课文。”
当教学的内容和生活相连,当触及的话题与学生的兴趣相通,学生的话匣被打开了,他们的情感就和文中台湾小孩子一样:现在能看到真的雪,真好!激起了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感情的铺垫。
二、看雪,设身处地感真情
此板块,我安排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第一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我让学生充分地读,有足够的时间接触文本,疏通语言文字。第二次,请个别学生读课文,进行自学的检查反馈,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如:既是后鼻音,又是第三声的“省”;既是前鼻音,又是第三声的“毯”;是前鼻音,又是第二声的“银”。对话部分几个问句的读法,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将字音教学和难读句子的突破与文本感知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充分了解学情,立足学生真实的水平,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
三、盼雪,字字句句悟深情
我们南方的孩子经常可以看到雪,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本有些距离,他们很难想象台湾的孩子只能看那些橱窗里的棉花雪,就无从体会台湾孩子对雪的期盼。为了更好地走进台湾孩子的心,体悟台湾和北京的关系。我准备了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在上面找找台湾和北京的位置,为下面体会空间上的遥远并不能阻隔浓浓的期盼之情打好了情感的基础。结合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在台湾是很难见到雪的。如果当时,自己就是橱窗外的台湾小朋友,看到这些人工做的雪景,心里会想些什么。这种移情体验,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台湾小朋友的遗憾和对真实雪景的无限向往,拉近学生和文中人物的距离,利于更好地体悟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文中前三次师生对话,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体悟其背后的情感和深意,这里还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那些语气的提示语和人物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如第一次对话重点让学生体会“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让他们说说,老师的神情告诉了我们什么?让学生体会老师怀想起了北京美丽的雪景,勾起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第二次对话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语气提示词——惊奇。透过“惊奇”,学生的那种羡慕、那种对雪的喜爱自然流露。第三次对话,则可以将“很远”一词具体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北京和台湾的距离。可以举实例,说说坐飞机需要多少时间到达等,将理性的语言赋予感性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次的对话,可以带领学会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的情感,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
四、写雪,妙笔直抒心中情
三次对话以后,课文引入了老师的一段回忆。美丽的雪天,一群孩子在雪地上尽情地玩耍。课文还配有一幅漂亮的插图。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插图的功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里,我是这样具体操作的。课件出示图画,先打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然后和右边排列无序的一些表示名称的词语:“雪花、雪毯、银装、雪仗”等找朋友,感受词语的合理搭配。接着出示搭配后的短语,让学生选择几个自己的喜欢的短语,看图说话。此环节的设计体现了鲜明的梯度,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巧妙地结合了词语的积累,同时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切实的训练。
看图说话后,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自然已经将玩雪的那种快乐和高兴劲儿都表达了出来。
第四次的对话,重点要引导学生们的语气提示语——争着,让学生感受孩子们的迫不及待和对北京的无限向往。
而写老师的那句话则更具深意,“深情”的背后体现了老师多么强烈的期盼啊,盼望早日回到故乡,盼望台湾和祖国早日统一。这句话,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里”和“那里”分别指的是什么。教学时,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识字中的一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体会台湾与祖国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大家共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声。当学生的感情和文本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朗读肯定能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课后,我还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如果你是北京的小朋友,你怎样邀请台湾的小朋友来北京?可以给台湾的小朋友写几句话或者一封信。这样的练习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情,将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的文字,在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可以让学生真正将文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本课的教学,我预留了五分钟进行生字的教学和书写的指导。本课10个认读生字中,“橱、指、铺、接、银、仗”等字都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进行识记。“毯”的字形,我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如“一条毛毯,带来炎热”等,赋予生字以具体的意义,就能很好地突破字形的难点。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主要有三种结构:左右、左中右、上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说说这些字在间架安排上的一些特点,如“故”字左右相当,而“讲、打、指、接、惊”等则都是左窄右宽。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千万不能忘记“候”中间的一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猴”,编一些顺口溜,进行有意义的识记。真正立足学情,有重点地突破。
第2篇:《看雪》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第3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
第4篇:《看雪》说课稿精选
《看雪》说课稿精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看雪》。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我在他们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他们同桌互相读,听,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这篇课文的第九段写了下雪后的景色,语言很美。我就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课文的第九段读给大家听听呢?”许多孩子积极举手,非常愿意读给大家听。由于课文刚读没几遍,我就请了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先读给大家听,也不出我所料,这孩子读得还真不错。听她读得这么好,下面的孩子有的又举起了手,也希望能读给大家听,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好,我就说:“好,看谁能比**同学读得更好。”这样我又请了一个孩子读,这孩子确实也读得很好而且还比前一位学生读得响亮,我就说:“你读得真好,比**还要响亮呢!”这孩子听了甜甜地笑着坐下了。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个不曾让我留意过的举动,就是第一次我请的那位朗读水平较好,成绩也较好的孩子,一脸气愤,还用鄙夷的眼光瞟了一眼刚读完的那位同学。我的心不禁一怔:这么一句表扬同学的话,就真的挫伤了**这孩子的心吗?一时间,我对看到的这一幕不知如何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