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中考语文试题例谈(教师中心稿)

2023-06-11 07:13:5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开放性中考语文试题例谈(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开放性作文试题,开放性语言表达试题,开放性的思维能力训练,对古诗文考查的开放性。

关键词:中考语文开放性

中学语文教材在改革,教法在改变,相应的考试形式与内容也应时势的发展而改革。这种改革已经被大多数语文教师认可,我们积极加入到了这改革的行列之中,向着语文考试的正确方向大踏步前进。和以往相比,中考语文全面改革更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后的试题更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开放性试题的大幅度增加,题型灵活多样,试题有信度和区分度,开放性试题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扩大,新的题型层出不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把语文学活了,更做到了学以致用。结合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材教学的改革来例谈开放性中考语文试题。

首先,从写作方面来谈。开放性的作文试题,在内容上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在形式上给学生更宽的写作空间,也有利于形成说真话`表真情`达真意的良好文风。例如2004年我州的中考作文是:以“节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样,素有“百节之乡”美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学生在写作此文时,人人觉得有话说,有情可表,有意可达,个个都能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来抒写真情实意,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取材范围广阔,体裁样式多姿多彩,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书信、海报……展现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实行开放性作文,给学生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了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他们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学生就如鱼得水,焕发出满腔的激情。

其次,语言表达类型的试题也迅速趋向于开放性,当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交流的社会,某些时候,谁善于表达,谁善于口语交际,谁就赢得主动权。例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关于书的格言”,“请你发一则勉励性的手机短信给在世界杯比赛中失利了的中国足球队员”,“在2004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考语文第13小题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积累再找一个足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的事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等等。这样的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是考查学生平时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课外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引导,加大课外阅读量并科学的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对提高其写作能力大有益处。

再次,另一类开放性试题--思维能力训练。例如:其一、将“月光、树影、池塘、笛声”几个不相连的词语连缀成一段话。其二、仿照例句再写出一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写出来的仿句就多姿多彩了: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等等。这些开放性的试题,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从而考查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这类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必然积极引导中学语文教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切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

最后,对古诗文的考查也趋向于开放性。表现为题型新颖,别出心裁,活学活用。例如: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荣誉,我们向“古仁人”学习应有“”的心态(请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等。这类试题的设计,既没有脱离课本,又联系学生生活,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缩短了文言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利教利学,实在值得大力推广。

总之,从近几年中考改革来看,开放性试题已成为今后考试题型的必然趋势,因为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在于它多方向的解题思路和多元化的正确答案。它的优势在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意识的发挥,使学生的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延伸,学习生活向社会生活延伸,课内学习向课外操作延伸,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的现代人才。同时,也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第2篇:例析政治中考开放性试题

例析政治中考开放性试题

随着中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政治科实行开卷考试以后,试题的开放性特点越来越凸现出来,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面对设计新颖、巧妙的各类开放性试题,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观近几年的中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本文将谈谈开放性试题中的回答类题、实践活动类题等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回答题的解题技巧

回答题,就是根据所给材料和问题,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来解答问题。回答题主要有文字材料型、漫画型等。

第一、文字材料型(名言、时政、事例等)

文字材料型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及运用能力。其解题套路是:“按原理、扣题意,层层分析讲原理,讲透原理联实际。”

解答这类试题分三步走:第一步,注意“审题”。既审清所给材料承载的知识信息、审清要回答的问题、审清限制条件、审清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第二步,注意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认真阅读题目所给材料,全面正确理解材料含义;仔细分析设问,准确把握设问的要求;根据设问要求分析题目表述。第三步,注意“规范”。答案内容要规范,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答案组织要规范,要点清晰,层次要分明;答案表述要规范,行文有序,条理清楚;试卷书写要规范,做到字迹工整,清楚不潦草。

例1材料一: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常德市地处湘西北,是一个拥有590多万人口,1.8万平方千米的大市。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常德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城乡居民的生活基本步入“总体小康”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交通、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天,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把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美丽、富裕、文明的新常德,人人有责。

阅读以上材料,运用初三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常德市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市政府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好他们的责任,作为“常德的小主人”,你可以通过哪些合法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2)假如你是常德市市长,在领导全市人民建设新常德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请你写出三条工作思路。

(3)我们市政府在制定政策、出台措施的时候,应该怎样突出以人为本?

精析:此题与时事材料、本地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观点。此题从本地实际出发,要求行使监督权,拟写工作思路和措施。在答题时,既要突出表达“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又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拟措施,想思路,不能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答题做到有血有肉,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答案:(1)向各级人大代表反映。因为: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他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大代表可以将我们的意见上交给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各级权力机关。(2)开放性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常德市的城市与农村直辖市发展;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3)切实保护我市市民的人权,让每个公民都充分、自由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应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好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漫画类题

漫画题是一种新颖题型,漫画取材丰富,角度新颖,往往以辛辣的讽刺手段来揭露问题的实质,用形象生动的形式来启迪人领会深刻的道理。其解题思路是“一析、二联、三解”。

“一析”是指剖析漫画:全面观察漫画(包括观察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重视对漫画标题的分析;“二联”是指联系材料:联系教材知识,结合漫画寻找解题依据。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注意联系教材知识。“三解”是指解答问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是命题者的意图。在解题时,同学们思维的角度尽可能多样化,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答的方法。

[例2]观察漫画《小儿麻痹症》,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该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精析:此漫画中的人物为“医生”和“病人”,病人手拿大哥大,双腿一粗一细。医生在为其诊治。画中病人较细的左腿上写着“文化”、较粗的右腿上写着“金钱”,整个漫画暗示物质富有,精神贫乏。引入课本当中,即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

参考答案:

(1)反映了物质文明没有协调发展的问题。(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一软一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二、实践活动类题解题技巧

实践活动类题主要有倡议书、活动方案、调查计划、主题班会、板报设计等类型文章的写法。解答时应把握以下四点:第一,把自己置身活动中,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让人置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第二,掌握写作方法。在复习时,对几种常见文体的基本

写作方法与技巧,要有了解,并对每一种文体进行专门练习。第三,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基础活动和亲身的体验,是很难写出相应的应用文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多参加社会调查、主题班会、演讲赛等。第四,语言朴实无华。语句应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并富有一定的感召力、亲和力。

例3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强调:“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为落实十六大精神,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你所在的学校计划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制定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计划。

(2)就如何营造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3)谈一谈你将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参加校园文化建设。

(4)说一说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精析:该题既结合教材的重点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巧妙结合时政热点———党的十六大,突出了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一道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考查创新实践能力的好题。

该题共有四问,主要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第(1)考查的是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考生必须了解调查活动的一般环节、属于活动的形式问题。第(2)、(3)问考查的是探究和实践能力,属于“如何做”的问题,其中第(2)问主要要求考生从宏观上回答,即学校应当如何做,第(3)问主要要求考生从微观上回答,即个人应当如何做。第(4)问主要要求考生对校园文化就是重要性的认识,突出了提高思想觉悟这一落脚点。

参考答案:

(1)校园文化环境现状的调查计划示例:①活动时间,如“5月4日———5月10日活动周”;②活动准备,如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自任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等;③活动方式,如问卷调查、走访等;④汇报交流,如谈感想、谈体会、总结

等。(考生制定的计划不少于三个环节,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2)学校加强管理,如成立校园文明督察队、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宣传、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绿化校园环境等。(回答不少于两条建议,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即可得分)

(3)如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文明创建活动等。(回答不少于三条,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即可得分)(4)有利于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3篇:语言误解例谈(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

在公共场合,与人打交道,说话时,吐词要清楚,表达的意思要完整--这是对说话者最起码的要求;还要尽量使用普通话,即使不说普通话,也要多用普通话里规范的词语,这样,才能让人把活听懂,起到交际的作用。否则,别人听不懂,自己办不好事,甚至让人误解,严重的造成不良后果。下面试举同音词造成误解的两个例子。

一、“稳一下”

听人讲过一个故事:四川某县几个采购员有次出差到某省。在餐厅就餐时,服务小姐上菜上得比较快,接连上了几道菜后,其中一位采购员便对服务小姐说:“请稳一下。”服务小姐一听,脸就红了,她略带愠怒地大声说道:“请再说一遍!”那位采购员自认为没说错什么,也就重复了一遍,且作了点补充:“请稳一下再上菜。”这一次,服务小姐芳容全变,大骂曰:“流氓!”采购员被骂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羞又恼。幸好在座的另一采购员解开了这个谜:四川话的“稳一下”就是“稍等一下”的意思,并无丝毫恶意;服务小姐不懂,听成了“吻一下”因之而动怒。误会解除了,紧张的气氛才缓和过来。

二、买“暑药”

报载:一位在河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病句辨析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

蓬安县杨家中学语文组邓浩2003/9/5

如果我们把平时做的病句题(包括历次高考题)进行归类整理,不难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绝大部分病句,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词语或者说是敏感部位,就如同病人都有征象一样,概括起来说即“五个词”和“两个字”。下面就以部分高考题及其他病句为例,谈谈并举辨析的技巧--寻标志,辨病症。

一、五个“词”

1.数量词 

例1: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标志:50万朵

病症:搭配不当。“50万朵”后要加“花”。

例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94年全国题)

标志:15日

病症:表义不明(歧义)。去掉“前”或把“去”改为“到县里”。

例3:公园门票定价过高,像世界公园和中华民族园的门票均在50至60元上下。

标志:50至60元

病症:不合逻辑。“上下”改为“之间”。

总结:如果一个句子中有数量词,先看其本身表达是否正确,再参照其前后(紧邻)的内容看搭配是否相符或者表述是否明确。

2.介词

例1:他们在遇到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偏义复词例谈 (教师中心稿)

河北涉县一中任红霞

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关)或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用上了偏义复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就是偏义复词,“作息”分别是“耕作、休息”的意思,但在此处,意义偏在“作”,“息”并不表示意义。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

未完,继续阅读 >

《开放性中考语文试题例谈(教师中心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开放性中考语文试题例谈(教师中心稿)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