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第1篇:《少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认识“仞、茁、翱”三个汉字,学会“冈、源”等八个生字。
2. 随课文理解:万仞、茁壮、翱翔、英秀等词语。
3. 读懂诗,知道诗中将少年比喻成什么?为了突出少年的那些特点。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作为少年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奋发自强的信念,让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意、激发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诗句,做好预习工作。
教师:生字卡片、挂图、生词板
教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几个阶段,你们知道,你们现在正处于什么时期吗?(少年)
少年时期是最值得我们羡慕的,想知道我们羡慕你们什么吗?用一首诗告诉你们吧。
板书课题:少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认读生字、生词。
2. 指名读诗句。
3. 学生交流从诗中了解了些什么?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汇报你读懂和不明白的地方。
2. 释疑:
3. 梳理诗的内容。
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板书:太阳(高山的)源泉小树小鹰乳虎刀刃英秀
四.读熟整首诗:
五.学写生字:
1. 再次认读生字:
2. 范写“鹰”,提示被包部分笔画多,要写紧凑。
3. 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听写词语:山冈源泉小鹰飞翔
2. 读诗:
二.思考与讨论:
1. 作者说少年像什么?太阳源泉小树小鹰乳虎刀刃英秀
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是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3. 讨论、梳理学生的发言:
三.指导朗读、背诵。
1. 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大声读一读,看你有什么感受?
2. 你为什么会有自豪感,你在读诗时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3. 背诵。
四.拓展:
1. 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试着写几句。
2. 交流你的小练笔:
五.学写生字:乳撞磨刃
板书:
太阳
源泉(高山)
小树
少年 像 小鹰
乳虎
英秀(人中)
……
第2篇:《少年》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 学会8个字,会认3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少年那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精神风貌。
4 通过阅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红通通”、“万仞高山”、“翱翔”、“乳虎、“刀刃”,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
教学难点:
感悟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生齐唱。
2 谈话“作为一名少年,当你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3 板书课题《少年》
二、学习生字、生词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
2 同位合作学习生字、生词。
3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自豪地告诉大家,你有哪些不懂的,大胆地说出,虚心求教。
4 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课文。
2 讨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3 分组合作学习,思考:
我们少年与这些事物有什么联系?作者这样写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4 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5 比较句子:
少年--像刚磨好的刀刃,发出闪闪的亮光。
少年像刚磨好的发出闪闪的亮光的刀刃。
少年像刀刃。
二、练习朗读
1 领读,请一名学生读每节的第一行,其他学生齐读后两行。
2 分男女生读课文。
3 分小组比赛朗读。
4 读诵后评议。
5 表演朗诵。
6 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自豪地读课文。
三、拓展训练
1 仿写诗句
2 阅读作者后五节诗,进一步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3 学唱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板书设计:
第3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
第4篇:《清明》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清明》
以观察的形式引入课题: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师: 刚才我们看了图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
生:幼儿讨论。
师:再看一个图片,你们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
生:一个小孩,一个老人…
师: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在问路,在说话…
师:天上怎么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 天:对,春 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 春 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
(幼儿自由回答)
师:清明节是人们踏清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第5篇:《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第6篇:《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阅读文言文觉得有些拗口、别扭,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但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学会。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生答:“有”)。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朗读疏通
(1)检查预习,幻灯显示,读出下面字音:祠、谓、祀、盗、添、赐、遂、祭。
(2)教师示范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
(4)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同时帮助学生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