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红散文
第1篇:读萧红散文
到2005年,萧红的《生死场》出版就整整七十年了。“中国新世纪读书网”有萧红《生死场》电子版,电子版《生死场》前有序,序文没有署名,但能看出,那是鲁迅写的,就是收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那篇《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在序文中说:“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
1992年,为纪念萧红去世五十周年,有出版社出版《萧红散文》集。编者介绍,萧红有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编一起的集子,即《跋涉》(哈尔滨五日画报社1933年10月出版)、《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1月出版)和《牛车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5月出版)。其中,《跋涉》是她和萧军作品的合集。萧红单独编印的散文作品有三种,第一本是《商市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出版)。翻《鲁迅日记》,1936年10月14日这天有这样的记载:“萧军来并赠《江上》及《商市场[街]》各一本。”1940年6月和1940年7月,重庆大时代书局和重庆生活书店又为萧红出版《萧红散文》和《回忆鲁迅先生》,这时候,鲁迅已不在了。
萧红散文中有《飞雪》,有《欧罗巴旅馆》,还有《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些题目若放在现在人手上,很可能会写得“小资”。萧红生活的年代,萧红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的目光,注定萧红这些题目下面不可能有小资的内容。萧红在《飞雪》中说:“记得爷爷说过:大雪的年头,小孩站在雪里露不出头顶……风不住扫打窗子,狗在房后哽哽地叫……从冻又想到饿,明天没有米了。”萧红在《欧罗巴旅馆》中记述“楼梯是那样长,好像让我顺着一条小道爬上天顶。其实只是三层楼,也实在无力了。手扶着楼栏,努力拔着两条颤颤的,不属于我的腿,升上几步,手也开始和腿一般”。萧红在《春意挂上了树梢》中写道:“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又写道:“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萧红写的是日本人占领的东北,写的是过去时代漫长冬季重压下的生灵。
萧红有一篇《鲁迅先生记》,文章不长,通篇文章写了鲁迅家中一只瓷釉自然堆起纹痕、瓶口两边带有两个瓶耳的灰蓝色的花瓶,写了那瓶里养的一棵万年青。以那只花瓶和万年青为背景,萧红用文字为鲁迅画了张像。萧红是这样写的:“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那花瓶,后来是站在了鲁迅的墓上,瓶底也没了,和鲁迅的遗像一起被墓草掩埋着。鲁迅去世时,萧红已远离上海住到日本东京,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萧红到鲁迅墓上拜谒,当年3月,萧红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并发表在4月23日《文艺》上。萧红在《鲁迅先生记》中写道:“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就我所见纪念鲁迅的文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要了解鲁迅,这篇文章应属必读。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知道鲁迅生气时脸是很严肃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惹他生气的人看着,很吓人的。鲁迅跟许广平也是生过气的,据说鲁迅跟许广平生了气,就独自一人睡到凉台上去。没见过鲁迅在上海的故居,不知鲁迅上海故居的房子有没有凉台。鲁迅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鲁迅对孩子很细心,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都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过来尝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初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读开头“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就喜欢上这篇文章了。鲁迅喜欢喝酒,不多喝,每次只喝半小碗或一碗,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喜欢吃油炸的东西,鲁迅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贵的待客,便宜的自己用,鲁迅吃的是清茶,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饮料,家中都不备,鲁迅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萧红说,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鲁迅有过演讲,可惜都没留下录音,鲁迅的笑声,听不到了。
文章录入:玄衣 责任编辑:yuzi
第2篇:萧红散文初冬
萧红散文初冬
导语: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萧红散文初冬。欢迎阅读!
初冬
作者:萧红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铃啷的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球场上来了。
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了。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凝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象起初搅得发响了。街车好象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被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里边,另一只手在桌面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最后,他是捉住自己的领巾。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象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着。
出了咖啡店,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充满着祈祷和愿望。
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着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相关阅读:萧红写作的文体特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
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第3篇:萧红散文读后感
用生命感悟来写作
——读萧红散文集《商市街》有感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作品的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透露着女作家对悲剧生命独特的感悟。她的自传体散文集《商市街》正是作家这一写作特征的体现。说到《商市街》,不能不提到萧红之前的那段惨痛经历。1931年10月,被软禁在阿城的张家老宅的萧红逃到哈尔滨。经过一段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在寒冬来临的时候,陷落在未婚夫汪恩甲的情感圈套中,两人在东兴顺旅馆同居。在旅馆住了多半年,欠下老板数百元的食宿费,王以回家取钱为由,弃怀孕的萧红而去。当时,因两人欠下旅馆较多费用,萧红实际上已成为人质,失去自由。万般无奈下,她投书《国际协报》,得到萧军等左翼文化人的同情和帮助。趁着哈尔滨发大水,乘一只送柴草的小船出了牢笼。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即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同居生活。同年11月,两人又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这部抒情散文集,写的就是那段时期的生活。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
第4篇:萧红散文读后感
萧红散文读后感
萧红散文有着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对生命之旅的独语、精神诗性的表达的特点。读者读了之后,有哪些感想要写?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萧红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萧红散文读后感篇一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对一条小鱼命运的关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动两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打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从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中,作者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关注之情可见一斑。
最后小鱼不幸死了。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
第5篇:萧红散文读后感
萧红散文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萧红散文读后感篇1
初看萧红的散文集是两年前,感动于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跟着一无所有的萧军四处漂泊,身患重疾没钱看病,饥肠辘辘风餐露宿。但最终萧军没有忠于爱情,她英年早逝,为她感到惋惜。欣赏她的洒脱和坦然,不拘于现实的条条框框,忠于内心,活出真正的自我。当我看着她的散文,特别心疼她,越看越难受,越难受越想看,因为她的文字很纯净。干干净净真真实实的文字跟她这个人很像,没有华丽文字的堆积,文字如行云流水,流畅又给人启发。
《欧罗巴旅馆》中描述他们租住的旅馆,连个喝水的杯子也没有,就用脸盆。实际上从小生活在大院的萧红没有受过这般苦痛,但她坚信真爱可以战胜一切。虽然每天忍受饥饿,但她内心还是幸福的。冬天租住旅馆,他们连被褥都租不起,爱情的力量真是伟大的。
《家庭教师》中萧军为了维持生计,当家庭教师,他们靠着微薄的收入活着。生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