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潇洒洒的散文

2023-06-26 07:13:1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潇潇洒洒的散文

潇潇洒洒的散文

也许是吧。时光的沉淀总会让一些事情变的清晰起来,许多人,许多事历历在目。或者是太过热忱,或者是太过在意,于是乎这就往往被生活的繁复所忽略。说是无所谓了,其实是不能再去在意了。变得薄情也许是一种看清,也许是一种保护,或者说是一种逃避。

太多时候也许连你自己都搞不清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想,但内心的质变又怎能是控制所能改变的了。

有时候有一万个人认识你还不如有一个人了解你,有一个人了解你,还不如有一个人真心爱你。

于是所有的所有,红尘的红尘,滚滚的'滚滚,总会让一个人从极其热忱变得异常的冰冷。但无论如何的冷,她的心还是热的。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做好现在,珍惜该珍惜的,放下该放下的。给心灵一片自由,用心去等待。那些离开你的东西本就不属于你,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正如那句话:懂越多越觉得自己是孤儿,走越远越发现世界本是孤儿院。

正如那句话:带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莫牵挂。

第2篇:65潇潇洒洒走进文言世界

65潇潇洒洒走进文言世界

——谈文言文的坚守与创新

[内容摘要]文言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辛苦的现状,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幸福。教师要努力坚守文言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并且积极地修正与合理的创新。坚守文言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就是重视字词的落实、动情的朗读、诗文的积累,也就是不能忽视文言文中“言”的落实;文言文教学的创新就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乃至背诵能力都所提高。

[关 键 词]坚守优秀修正创新言文并重

笔者,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曾面临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尴尬,令自己和学生徘徊在幽暗的胡同里。教师整堂课都在口干舌燥地讲解文言作品中的基础知识,训练题的讲义一张接着一张,讲解的板书写了擦,擦了写;学生只是抄,抄题目,抄答案,抄教师的分析。文言文本身就因其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再讲得这样枯燥,结果可想而知,原本值得涵泳的文句最终被教师讲解得“深刻透彻”,学生却觉得兴味全无。也曾尝试改革,不再贯彻“八字真经”,解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一两个主问题贯穿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讲解字词,并且也对文本做了适当的拓展。这样学生学得挺轻松,我们也感受到对于这样的改变,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但是一到考试,便惶恐不已,而事实上,考试的确不尽人意。

那么,怎样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在当前以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守文言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但是,坚守并不意味着拒绝修正和创新,积极地修正与合理的创新能使文言文课堂焕发青春活力。

一、文言文教学需要坚守

文言文是古老的,文言文中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语文课程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人,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不需要教学文言文。张志公先生说过:“决不能因为文言文不是现代的,就必须排除文言”。学习文言文是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坚守,我们应该向优秀的传统靠拢。如今,课堂改革轰轰烈烈,但文言文的教学,始终不能忽视字词的落实、动情的朗读、诗文的积累,也就是不能忽视文言文中“言”的落实。

(一)将落实进行到底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1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

1试学科评价报告也指出:基于课本选文的经典型和基础性,考查课内语段应当坚持;“古诗文阅读”部分在学业考试中的份额还可适当增加。因此,对于文言文教学,字词句的落实、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是必须的。

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的深度预习、课中的自主展示、课后的能力巩固来落实文言文中的“文”。深度预习是学习者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自主学习,自读、自悟、自结、自我落实文言文中的字词。自主展示是学生将自己梳理归纳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上讲台讲解给其他同学听的方式来完成。能力巩固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期末测试,所任教班级文言文阅读的失分明显减少。

(二)将诵读贯彻到底

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读得太少、背得太少的状况是当前教学的时弊。以讲代读的现象如不及时改变,初中古诗文教学将无法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美读”永远是文言文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琅琅”,这对课堂教学弊端的解释入木三分。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读的原因在于受制于“考点”。诵读恰恰不是“考点”,而为了把其它考点“千锤百炼”后使学生不失分,在课堂时间分配中诵读就只能是“蜗居”。文言文教学对此更需要警戒。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

将诵读贯彻到底,不仅在早读和课外强化诵读,即使在课堂上也要把大半的时间让给学生诵读。课堂上的诵读剔除了古代私塾的死记硬背,而发展成为一种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的活记软背。笔者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贯穿文脉的导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辅以提示的背读,从而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书声琅琅的学习气氛。“之乎者也”的文言语感,就是在这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中熏陶养成。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读进文本、读进作者、读出文本”,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诗情。

(三)将积累坚持到底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熟悉了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文言文主要是强调厚实的积累,实在的积累。有“言”的积淀,才有“文”的熏陶。文言文的积累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字词的积累,二是经典诗词、名篇佳作的积累。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求学生及时整理、积累文言词语。虚词要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掌握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如古今异义词尽量结合语境理解记忆,一词多义的词则联类积累,古今使用广泛的词则采用内外勾联的方法。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二是多背诵经典诗词、名篇佳作。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也是很有帮助的。笔者曾在班级里开展《大讲堂》活动。2006年,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借此东风,我组织全班同学利用寒假时间阅读《论语》及于丹的《论

语心得》,并由语文课代表及语文尖子生组成的讲师团为同学们做了两次宣讲。还在班级举行“走进李白”对抗赛,从李白常识问答、诗歌背诵到李白诗歌的鉴赏理解,最后老师总结丰富多彩的李白。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比赛有很高的积极性,课外是很乐意花时间去读、去积累的。于是在班级开展“走进唐诗宋词”活动,每两天要求学生积累一首课外诗词,指定班级同学在头一天将古诗抄写在小黑板上,轮到语文早读的日子,先完成古诗的积累。如今已经毕业的学生说,三年了,所有同学应该向这块小黑板致敬,是这块小黑板让我们走进了唐诗宋词。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美的体验,更是理的提升和情的升华。

二、文言文教学需要创新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然而“创新、个性”不是空喊两声就来的,想要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满堂灌”之风,不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谈何容易!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乃至背诵能力。具体地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灵透的文本解读

文言文历经千年,虽在政治狂澜中多次沉浮,但越发被淘洗出光焰夺目的经典魅力。它博大而精深,浅显而深刻,通俗而高雅。科学有效地学习文言文是濡染学生精神、提升其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言(字、词、句)而无文(文化、文学、文采)”所以气氛沉闷,使大部分学生排斥文言文。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让学生能透过古文字取理解古文学,了解古人的情怀,了解博大精深的古文化。正视文言教学的特殊性,扎实地立足文言文的“言”,诗意追求文言文的“文”,从而激活文言文自身的生命力。

如学习刘禹锡《陋室铭》,在课的最后,组织班级同学讨论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伙儿纷纷发言:有同学说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因为他居住的环境是“苔痕上街绿,草色入帘青”,这样的坏境就是隐居的环境;也有说是刘禹锡式的,来来往往的人都是博学大儒,他还经常弹琴看书,这么热闹,怎么像隐居;还有说他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而孔子是主张入世的,所以刘禹锡不可能是陶渊明式的……这样的争论是教师非常愿意见的,于是引导学生联系开头结尾,并且出示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刘禹锡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是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看似想过隐居生活,可内心深处却向往着建功立业。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拘泥句读,使文言文教学成为古汉语识字、识词、识句课,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牺牲了文言文的文学美和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学生听得兴趣索然。但这样的讨论,学生始终是立足文本的;这样的文本解读,是对教参上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刘禹锡形象的挑战。通过这样的解读,把学生引领进了一个自

由思想的空间,使课堂有了一丝新意。

(二)灵动的语言品味

语文教学要拒绝“无土栽培”,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在字词的记忆,而忽视字词的赏析品味。因此,文本成了课堂上蜻蜓点水的驿站,文字成了可有可无的装点。其实,古人特别讲究“炼字”,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唯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文言的“文”才会凸显。语文的课堂,你要让学生与文字亲密相拥。

如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师抓住文中写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走进张岱的心灵世界。教师让学生比较去掉“与”字后和原文的不同,学生通过轻声朗读,细细品味,发现“与”字让人感觉天、云、山、水是融合在一起的,去掉的话好像它们的界限很清楚。这个字给人一种天地苍茫的感觉。又将“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提一条”让学生品味。通过交流发现,改了后,没有味道,原文给人的感觉是张岱仿佛想把自己也融进苍茫宇宙中,原文的句子写出人很渺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张岱这个人是不顾世俗世界,一心想把自己融入自然的。再如文中的“痴”字,“痴”在《说文》中解释为“不慧也”,可以理解为人在认知方面有问题的人,显然张岱不是在认知方面有问题的人,为何舟子说相公“痴”,而且“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明确张岱在大雪三日之后天寒地冻之时前往湖心亭看雪,这是文人清高孤傲,这是他依恋故国的表现,可见此“痴”非真“痴”。

就文本而言,一词一句总关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努力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透过对文字细致入微的玩味,就能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学生怕文言文,其病根在课堂,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如果能少一点纯技术的操作,多一点艺术的分析,少一点“言”的霸权,多一点“文”的赏析,文言文教学就会充满语文味。

(三)灵活的教学形式

文言文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模式单调,检测单一,考试死板,虽然教材一直在改,但还是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这么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语言,只是符号。文字是干巴巴的,没有任何味道。笔者认为,应该尽量去做到让工具化的知识变成生命的世界,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要让文言文的课堂多一点欢笑,多一点畅想,多一点创造,因此,灵活的教学形式非常重要。比如学习文言文《狼》,为了让学生巧妙地掌握字词,王君老师设计了两幅错误的“杀狼图”,于是有了下面妙趣横生的字词学习场景:有学生说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按照课文眼睛是闭着的,从课文“目似瞑”中看出来。“暝”的意思是闭眼。有学生说狼的神态也画得不对,图中狼的神态有点凶,原文中说“意暇甚”,“暇”是悠闲的意思。还有学生说刀的位臵也不对,刀不该劈在狼的头颈,原文中说“以刀劈狼首”,“首”是头的意思。

笔者尝试了王君老师的教学设计,两幅错误的漫画,掀起课堂的高潮:

生:漫画中刀劈在狼颈子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

生:斩首示众。

师: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

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

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

师:其实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股掌之间”、“股肱之臣”……

虽然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文言文课堂充满了活力。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璧合,哪怕是学生畏惧讨厌的文言文,也能借助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文言文的学习焕发青春的活力。

文言文课堂既可能是地狱,也可能是天堂。要让学生感觉文言文的课堂也是有激情、有诗意、也是优美的,老师也是能潇潇洒洒走进文言文课堂的,那就要坚守优秀的传统,并在承传中不断创新。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幸福。

文言文教学同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只要教师总处于一种关注、思考、探索的状态,那么文言文的天空也定会阳光普照,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 《重读张志公走进新课标》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3] 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4] 方智范 郑桂华《初中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5] 王君 《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2008年8月

[6] 王开东《深度语文》漓江出版社 2009年7月

[7] 夏峥嵘 《文言文教学中的“文”霸权与“言”霸权》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

3B

第3篇:潇潇洒洒地走一回的抒情散文

潇潇洒洒地走一回的抒情散文

一路走来,总是心中有着期待,而更多的则是希望在不断徘徊。总是觉得自己经历了风雨,也经历了艰苦,也留下了迷雾。总感觉自己已经变得平淡,而心却从来就没有恬淡。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也让岁月在脸上进行了雕刻;心中有着忐忑,也有着苦涩。一个人就这样处在了寂寞,一个人就这样留下了沉默,一个人就这样经受着那些冷漠,而感情却还是保持着清醒,脑海里面却装着平静,想要享受着日子里面的安宁,想要领略着岁月中的朦胧。

但是,普普通通的路,却有些踌躇,因为前方有着情,留下了岁月的风铃,让心有些乱,夜晚也变得孤寂难眠。我以为自己的心早就变得僵硬,沿路的风景,有着风情,却不可能会在心中留下朦胧;经历许许多多的痛,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疼,也变得麻木,也变得模糊,从来就没有会停下脚步;也觉得自己不会再忧伤,也不可能会在感觉到凄凉。迷离,慢慢地游弋,来到了身边,来到了心里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情已经开始浸润我的心头。

这是惊喜,也是得意,而更多的则是担心,也有执着的疑问。并没有想要这样沉醉,只是感觉到时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潇潇细雨散文

潇潇细雨散文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趁花开正盛,别错过一切美好,来吧!雾本花海等你,赏一场秋花的盛宴。虽然不及春的万紫千红,不及夏的热情奔放,静谧的花开正好安抚烦躁杂乱的心情。

秋天的花开是幸福美好的花开,安静中有烂漫,在烂漫中憧憬未来。

风清天蓝,爬山赏景是这个国庆假期的最好安排,没有长途舟车劳累,没有交通拥堵的心烦。雾本秋天的花海给你带来快乐国庆,快乐时光。

从县城出发大约一小时车程,便可看到格桑花海。满眼的花开,简直让人美醉。花开正盛,国庆花的称呼或许更贴切。花朵不大,开满视野,几乎不见叶子,只见花朵交错含笑在蓝天下,薄如蝉翼的花瓣,轻盈飘洒。

一片粉红中,间或点缀几支白色,深红,是怕粉红太单调吗?还是怕秋天的花海过于平缓?用几笔异样的色调提升视觉的惊艳。走进花中,享受花香怡人,花开的美好。

白色花是纯洁的代表,那深红的是幸福的使者,粉色的便是自由烂漫的写意。每一朵是一种心情,每一朵代表一个花语。自然界万物皆有它们专属的声音,倾诉它们的心语。盛开是花的使命,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盛开又是美的终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潇潇夜雨散文

潇潇夜雨散文

“叮叮当当”“淅淅沥沥”的夜雨奏响这秋之深处的交响曲。“夜雨剪春韭”,秋雨只会带来萧瑟和肃杀,瓷色的天空中只有一个颜色,是那么冷冷清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今夕何夕今宵何宵?指间沙漏漏掉多少琐碎的时光,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远了有的情走着走着就淡了。所以对于“离别”、“分开”这种事情和情感也自然淡漠了许多。情感的细腻缜密赶不上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变化。沧海桑田只会仰天长啸,世事淡漠也只会泯然一笑而已。闲云野鹤离的太遥远了。若,所有心事可以化作一朵莲花;自,做一朵凡尘间最美的莲花。哪怕是孤芳自赏,足矣!

真的很是希望世间万事如莲一般洁净轻盈。然而凡尘即红尘,滚滚红尘淹没多少人的修为?千头万绪中忙起来不知道东南西北,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走一万七千多步,接几十个电话。我本来不是擅长交际的人,但是有时候费起口舌来也能嘚嘚几个小时。现在才知道,原来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肯挖掘总会有的,红尘岁月总是有一些事情令人难以忘怀的。

潇潇夜雨,夜雨潇潇。我步履匆匆地行走在秋夜之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秋雨潇潇散文

秋雨潇潇散文

已是深秋季节了,心底还惦记着秋天。我喜欢秋天,一如我喜欢寂寞,喜欢孤寂的你

帘外夜雨潇潇,我在屋内就这样倾听着雨声,任思绪飞扬,我知道你即将走远

题记

冷风过境,雨总是来的很迟。哦!是秋的最后一场雨吧!心中不时的感叹。晚秋清凉如水,寂寥的雨在叹息中自天空垂落下来,敲打着秋叶,轻击着窗棂。我放下手中的笔走到窗台,看着窗外飘零的雨滴,思绪漫漫浸润开来。

信步走下楼梯,欣赏这苍凉的雨幕。联想起: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的情景,今夜的雨也许逊色了许多。如今夜雨翩翩而至如天使般落在我的'怀里,我不曾想过你是怎样穿越时空的隧道而来,又怎样轻轻入梦。是雨的到来,还是雨的凄美?我的思绪如凌乱的雨。

夜雨潇湘处,无端入梦时。雨是属于我的,而我却属于寂寞。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人,独自穿梭于雨中,聆听它跳动的脉搏,感受着它春秋四季的变迁。我漠然,缓缓踏过,不再留恋。

细细倾听,仿佛此声胜有声。我等待许久,总以为会有一个熟悉的身影穿过雨露,伴着风的节拍翩翩起舞。可是直到悄然滑落,我依然只身独步。

久久无语宁喧的泠泠轻

未完,继续阅读 >

《潇潇洒洒的散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潇潇洒洒的散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