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教学设计方案

2023-06-28 07:13:2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反复吟咏)

溪水 月色 大河 小溪 青草

静谧、美丽 (安适、宁静的心境)

第2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第3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外国诗两首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各有特点。《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夜》一诗,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两首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读诗时教学生学会放飞想像,用改写、续写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培养审美能力。两首诗还很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做到指导一首而带动无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课时设想】

1、课时数:

安排一课时。

2、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2、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讨论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工作结束之后我们还会进行反思,反思之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加以改正,让下一次的教学工作能够更好。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外诗两首》教学反思范例一

①诗歌教学需重朗读。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有朗读指导,有听读<跟读;有初读<再读<品读;有自由读<分节读<指名读<齐读;有比较读< 有师生同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品”(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正是诗歌教学的特色。

②诗歌教学还需注重情感的体会;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也讲究“调动学生的体验”。本堂课上,这爱国情感是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出来的,因而才有了先前的嘻嘻哈哈和后来的情不自禁地抢说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与名篇,情不自禁地哼唱爱国歌,情不自禁地议爱国谈启示。

③“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方法的指导,因而我引导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而第二首则采用了探究合作式自主学习。

④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充分的肯定,才有了学生智慧之光的闪耀。作为老师,看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与探究,你不能不为学生的能力叫好称绝。

⑤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所以必须弘扬。只有“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具象化”之后,才能顺利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有将这种神圣的情感落实到实处<小处后,才能促进学生爱国心灵的内化与升华。

《外诗两首》教学反思范例二

俗话说

未完,继续阅读 >

《《外国诗》教学设计方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外国诗》教学设计方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