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路径论文
第1篇: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路径论文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路径论文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查发现,学生对课堂教学总体满意度不高,渴望注重体验和开启心智的教学方式。由此,提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基本路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体性、增强课程知识设计的体系性和结构性、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学习的体验性,构建开放的教育情境和自由的教育空间。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意愿;创新能力;体验式学习
大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课堂教学情景和过程是真正影响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1],凡是以传承、理解和发扬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都应视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手段[2]。“课堂生活状态直接决定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生活质量、生命价值等”,只有形成教育情境开放和教育空间自由的良好课堂生态才有可能培养出生命的灵动和人的创造性[3]。关于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大学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存在困境和问题。本项目试图通过实地调查探讨大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及其期望,探讨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路径问题。
一、大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及其期望调查分析
下面的分析基于课题组在2016年底开展的扬州市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课堂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库,这次调查运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833名扬州市高校在读的本科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59份,有效回收率约91%[4]。与大学课堂教学相关的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总体满意度不高
对大学课堂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主要分为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两个层面,具体评价从四个维度进行,包括师生互动(①题)、教学热情与激励(②③④题)、课堂学习价值感(⑤⑥⑦题)和知识宽度与思维能力(⑧⑨题)四个方面,采用五分制打分,正向题目和负向题目的赋值方向相反以确保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注:所有陈述均按5分标准打分,正向题目②③④⑤⑥⑧由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赋值5-1,反向题目①⑦⑨由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赋值1-5。调查显示,大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均分为3.04分(相当于及格分),各维度得分最多的不过3.2(具体见表1),这反映了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总体是不太满意的。具体到各维度,得分最低的是师生互动维度,一方面说明大学课堂教师主导的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大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不足———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学生不会提问、缺乏思考能力,习惯于等待问题和“标准答案”。另外两个得分很低的项目是“教学内容与生活体验脱离,学生感悟能力不强”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知识点零散”,这反映了大学课堂教学强调一个个分散的理论和方法,缺少系统的引领和专业整体体系的融合;强调教学内容的经典性和理论价值,忽略现实生活,缺乏对现实机会敏感性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调查还发现,大学教师及其课堂教育并不是学生心目中培养和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调查中,只有近15%的人选择了课堂听课,只有不到20%的学生选择“与老师交流”,这些调查结果很好地证明了大学生课堂满意度不高的结论。
(二)学生渴望注重体验和开启心智的教学方式
在认为影响他们创新能力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中学生选择最多的三项是参加实验或实践教学、科技竞赛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均超过50%(具体结果见表2)。大学生渴望主动参与和实践,对课堂教学充满期待。在“大学老师用什么方式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限选三个)”的.调查中,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这两个选项选择人数最多,分别占63%和62%;有近50%的人选择了案例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当今信息获取和通信快捷的环境下已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注重探索解决问题综合方案的启发教育更适应现代教育环境和条件,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表2认为大学期间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是?(限选三个)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
大学人才培养理念需要创新。世界正以超乎人类想象的速率发生变化,今天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就会过时甚至毫无价值。有学者指出大学教育应“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处理复杂资讯的能力,启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5],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努力适应社会的激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大学应该授之以“情”和“渔”。大学课堂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创新值得重视。传统课堂教学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对于兴趣与激情、好奇心和想象力等深层次的动机因素和保持终生学习的信念和能力的培养则常常被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大学生难以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并保持持续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该确立大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及激发其勇于担当和努力创新的激情和动力为目标的新理念。
三、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教育过程质量的体现,又是教育结果质量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的高质量是实现其结果高质量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利益相关人和参与者,他们集教育对象、学校产出和学习主体于一身,因此,对学生学习体验和课堂教学感受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渴望具有较强体验和参与式的课程学习方式。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自主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可以实现人的创新思维向社会价值的转化,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协调和合作能力,加速实现大学生社会化及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目标。综上分析,大学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强教师在课程知识设计的体系性和结构性方面的作用及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学习的体验性,以学生的主动与热情为基点,将体系丰满且具现实感的知识和内容通过开放的教育情境和自由的教育参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建议如下:第一,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阿尔文托夫勒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会读书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摒弃和再学习的人。”新的条件下,学生学习主体性更显宝贵和重要,只有那些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人才能在未来环境里生存和发展,大学阶段重视和强化学生学习主体性将对学生终生学习习惯和愿望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二,增强课程知识设计的体系性和结构性。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传播方式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化信息、快餐式学习已成为现代人获得知识的特征,这些点式学习难以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素养。面对变化,大学课堂在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化和结构化方面应承担主要责任和担当,在课程知识设计方面应更侧重于将点式的知识串联和网络化,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备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体系。第三,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大学课堂教育如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是最基本的要求,王夫之在《周易外传震》中提出:“才以用而胜,思以引而不竭。”揭示学习中“用”知识和“引”思考的重要性。大学课堂应重视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和动力,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四,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教育情境和自由的教育参与。人类面对的世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爆炸式增长、传递速度异乎寻常地快、许多信息未经确认真假难辨、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可谓日新月异。这就是大学生未来必须面对的具有混沌特征的新世界,只有那些主动学习和自觉适应环境的人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因此大学应该为学生成长为适应未来新世界的人才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教育情境和自由的教育参与。
参考文献:
[1]宋鑫.“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北京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27-30.
[2]刘学忠.论大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学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0-51.
[3]殷世东.让课堂成为诗意栖居地[J].教育研究,2016(3):119-125.
[4]吕燕.基础教育阶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6):693-697.
[5]史静寰.走向质量治理: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2):37-41.
第2篇: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论文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论文
摘要:大学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于为社会相关领域和行业培养具备从事体育工作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近年来,随着相关行业和领域对体育人才素质需求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从学生职业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是推动大学体育教学发展,提高大学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职业培养;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已经完全进入到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对教育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高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大学体育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已经显得十分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难以适应是形式下的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需要,影响了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大量体育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和社会对体育类人才素质需求的提高也使得大学体育教学面临中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培养为基础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是适应时代需求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体育人才,突破体育专业就业瓶颈的关键路径。
1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其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具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基于职业培养视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和体育教学需求,加以改革和创新已是必然选择。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体育学习中能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的更加全面的素养,能够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能够在体育学习中找到更多的快乐。因此,基于职业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体育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基于职业培养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根本目标在于将学生打造成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创新,以职业培养为基本导向开展体育教学,能够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从事体育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进而实现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目标。
2基于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学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就业国家统一安排的就业模式的影响,包括大学体育教学在内的大学各专业教学都养成了僵化、落后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就是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开展基本的体育训练以应付专业教学考察为主,总体上采取根据大纲施教,能简化就简化,能应付就应付的思想去对待。这种教学观念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就业压力严峻的当下更是难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意识和能力,是造成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不能较好适应的关键原因之一。二是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给出了宏观的规定,但是具体到各个专业教学中,根据专业的`特性和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素养的需求情况,人才培养和教学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现代大学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精深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从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然而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显然并未适应这一变化,没有从体育专业特性和市场对体育人才素养需求的角度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只是简单的对一般专业的教学目标加以照搬,换个名头就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这种专业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给体育专业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造成了很大的限制,成为体育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三是体育教学没有凸显职业特性。当前,我国高校虽然都在大力倡导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实践中,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多数大学的教学改革仍然难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创新不够,只知道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认为体育就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技能,没有结合就业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对教学加以改革创新,这造成大学体育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的联系严重缺乏,体育的职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体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不科学。完整的教学应该是包括教学评价这一必须环节的。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学提升和发展的推动力。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汇总,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内容不确定,没有定向运动项目指标,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不重视学生体育爱好、特长和体育素养养成状况,是大学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要对教学评价体制的完善和改进予以足够的关注,从实践层面构建科学完备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体制,助推大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职业培养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究
3.1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大学立足于培养能够在不同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不同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素养和职业能力有着不同的需求。具体到体育专业来说,相关岗位工作不仅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对职业能力、社会适应性等都有相应的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本身要立足于就业市场的这一需求,在教学改革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从事的体育岗位工作特色,设置相关的教学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培养其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相应职业从业需要的人才。
3.2职业特点为出发点
在社会发展进步和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教育,趋向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素质,大学的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样化。为确保大学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为学生能够顺利走入社会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顺利就业,高校的专业教育在突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请到职业导向,一职业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围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中心展开教学改革创新。也就是说,体育教学要突破原有为教学而教学的束缚,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置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为学生实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提高教师队伍素养
教师是开展大学体育专业教学的第一实践者,是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队伍的素养应该成为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职业培养视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更要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一方面,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消极对待、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以积极、负责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去,以对学生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严格执行各项教学规定和任务,不打折扣、不偷工减料,将各项教学内容认真贯彻实施。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自身对体育专业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对职业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自自觉落实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3.4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阵地。结合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要针对性地现有课程结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设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如体育拓展训练等,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品质。同时,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传统项目淡化其规范性和竞技色彩,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为更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还应该要重视教材改革,完善体育课程选修课和教学安排。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体育教材,结合地方性特色开发体育教学校本课程资源。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兴趣爱好开设一些体育选修课,如社会体育方向的学生可以开设诸如健美操、瑜伽等课程,对体育教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一些诸如室外体育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走入相关工作岗位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尽可能地奠定专业基础。
3.5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对个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素质的强健作用,同时还有个人品格的完善。在大学教育中,无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还是一般性的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于其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的。然而,学生这种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教学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在促进学生身体锻炼以保证其能完成在学校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以及独立自主完成体育锻炼的体育能力,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强化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自我完善,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使终身体育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4结语
大学体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的体育教育,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个人品质的养成,以及进入社会后的体育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民健身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专业人才职业特点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终身体育意识又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同时有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未来社会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根据这一思想理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沈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4):92-95.
[2]陈青.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106-111.
[3]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82-84.
第3篇: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论文
摘要:大学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于为社会相关领域和行业培养具备从事体育工作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近年来,随着相关行业和领域对体育人才素质需求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从学生职业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是推动大学体育教学发展,提高大学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职业培养;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已经完全进入到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对教育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高校教育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深刻变化,大学体育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已经显得十分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难以适应是形式下的大学生体育教学的需要,影响了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大量体育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和社会对体育类人才素质需求的提高也使得大学体育教学面临中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此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培养为基础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是适应时代需求和提高人才培
第4篇: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论文(模板20篇)
读书笔记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后,通过记录自己的思考、感悟和体会,总结书中内容的产物。写总结时要注意清晰明了的结构,分段合理,逻辑严密,避免重复和冗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幸福秘诀,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论文篇一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要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中职学生的特点。
1.1中职学生的生理特点。
中职学生多数是在15~18岁这个年龄段,青少年在这个时期逐渐走向成熟,也是他们长身体、长智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基本接近成人水平,同时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迅速发育,身体的3大性征开始出现。
1.2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人生黄金时期,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趋于成熟,并逐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部分国外的心理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性“断乳期”,青少年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自己对自己负责,独立自主活动,是将自己的个体社会化的时期。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向成熟发展的时期,同时还面临着继续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