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塾》 教案教学设计

2023-07-04 07:13:0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闺塾》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现代传奇戏曲的基本特点。

(2)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能力训练点:

(1)培养鉴赏戏曲人物语言的能力。

(2)鉴赏、分析剧作中所塑造的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教育禁锢人的心智、情感发展的弊端,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美育渗透点: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欣赏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以复习导入,以表演切入,以学生评价感悟为主,辅以教师的引导,以升华认知进行研究性探究为延伸。

三、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戏曲与其他一些样式的戏剧一样,都以塑造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闺塾》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人物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因此把它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剧中写的是官家闺塾,故曲词对白中会涉及到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必深究,一般了解即可。重点部分,可通过学生表演展示情境作为契机,进行课堂讨论。

四、课时安排。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剧情,重点针对戏剧中的方言词、文学典故、专有名词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通过品味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表演法、讨论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汤显祖,“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临窗四梦》。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作品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内容,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曲文写得清丽婉约,意境超妙。

【屏显:作者画像、主题邮票、中外艺术节上名家扮演的剧中人物;归纳的典故、方言古词、专有名词等。】(学生很感兴趣)

(设计说明:导入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图片文字说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从复习专有名词引出表演。

师:末、旦、贴在这篇课文中分别指---

生:陈最良、杜丽娘和春香。

师:许多戏曲大师都曾塑造过他们的形象,下面我也请班上的同学来扮演这三个人物。其他同学欣赏表演的同时进行讨论,点评同学表演的人物形象是否到位地转达了原作的精神?(提示:从细节、个性化的语言)

学生表演。(大致5分钟)

(同学欣赏,掌声四起,气氛活跃)

(设计说明:新课标理念---“文学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应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感受。”通过学生表演,让剧本中各种情境呈现在课堂上,成为情境中的主人,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

三、抓住表演所创设的情境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评论。

师:同学表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笑而齐声:好。

师:好的理由?

生七嘴八舌。

生一:“金源同学表演得很生动,把春香的活泼调皮的性格表现得很好;郭暝同学表演的尤为生动,把封建老先生比较迂腐、口气语言都表演出来了;余倩把小姐的端庄、娴静的性格也表现出来了。”

(班上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师:大家对剧中哪个人物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生看法不一:春香(大部分),陈最良(小部分)

师:看来,春香的呼声是最高的。那么就先来谈谈大家最感兴趣的春香。金源同学所扮演的春香是否忠实地传达了原著的精髓呢?刚才同学提到了她活泼调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特点我们还未发现?”

(生结合课本进行思考)

生二:比如说陈最良在解释《诗经》时,春香故意将意思曲解,说明她非常活泼机灵。还有唱着“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带着反叛情绪上场,对封建礼教不满。

学生三:取文房四宝时,故意拿错笔墨纸砚,是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学生四:在挨打时,读出了小姐的意味,所以暂时认错,表示再也不敢了,这说明她很聪明。

师赞同:同学很细心,这个情节很典型地反映了春香的聪明,但我们要注意这种“不敢”是---

学生共同补充:表面的,口头上的。

师:大家都点评得都很棒,那么大家有否注意春香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五:比如说,小姐迟到时说“不敢”,而春香说“知道了”,可以看出她的反抗精神。同时,“溺尿”之类的语言很粗俗。

师:对了,她的语言很符合---

生齐呼:丫鬟身份。

师肯定并点评:刚上场的春香就唱着“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在讲经中引逗老先生满台学鸟叫;在习字时拿错文房四宝;在挨打时仍不屈服,最后在小姐的暗示下才收敛起来,这都说明了她聪明、直率、天真、调皮、泼辣、不拘礼法。(屏显)所以,金源同学扮演的春香比较到位地表达了戏曲中的人物性格。

(设计说明:学生对同学所扮演的春香最感兴趣,所以本环节根据同学的表演扣住课文,从戏曲评论的角度着重对春香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点评。)

师稍顿:提及了春香,就不得不提剧中的另一个人物---

生很兴奋:陈最良。

师:对了,就是和春香作为对矛盾的另一方的陈最良。大家都认为郭暝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尤为精彩,那么他到底表现出了陈最良的什么样的性格呢?

生五:迂腐、爱面子、爱摆架子。刚出场时就吟诵起了《诗经》,玩起了传统的一套,喋喋不休,好烦。

(生很高兴)

师:哪里可以看出他喋喋不休,好烦呢?。文中典型的情节在哪儿呢?

生六:开始时读毛诗,比较古板,望文生义;杜丽娘提出为师母绣鞋时,马上就说“不知足而为屦”,以古诗来敷衍,表现其虚伪的一面。

师质疑:陈最良是在敷衍吗?

(稍顿,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生七: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说法,从他认真解释经文看出认真、负责、诲人不倦。

(生笑)。

师肯定:陈最良的脑髓里尽是圣贤语录,但他确实在用心教学。看一个人要立体地看,一分为二。

生八:我觉得他的确很可笑。比如说杜丽娘要做鞋,必需号码,而陈最良却引经据典,显示出其迂腐、呆板的一面。

师综合点评:陈最良迂腐,呆板,言谈举止充满穷酸儒学的味道。同时又认真负责。(屏显)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人作为对立面,在舞台上大打大闹起来了(屏显)

春香陈最良

性格的冲突

观念的冲突

(设计说明:对陈最良进行分析,突出他与春香的矛盾与冲突,为揭示本出戏曲的内涵作铺垫。)

师继续引导: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生桓龊苤匾的人物。---?nbsp;

生马上反应:杜丽娘

师(板书):有人评价:“春香在“搅闹”,塾师在“胡闹”,小姐也在“闹”,大家同意吗?

(设计说明:设置有争议的问题,引起讨论,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问题提出后,学生看法不一,七嘴八舌的,有说同意,也有说不同意的,引起争论。)

不赞成的代表生九:不同意。

师引导:为什么?

生九补充:我看到的杜丽娘是个比较乖的形象。她一直是比较端庄、淑女的。

赞成的代表生十反驳:杜丽娘表面温文尔雅,但内心实则向往自由的世界。

师引导:现在出现了争议,我们请扮演杜丽娘的同学谈谈在把握这个人物角色的时候把握了一种怎样的尺度?

扮演者生十一:首先她是一个大家闺秀,知书答理;但同时又渴望自由,有点反叛的形象。

师引导:理由是什么?能否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进行说明。

学生十一补充:比如说“这经文偌多”可以看出她作为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小姐,对陈最良比较尊敬,不直接顶撞,但同时也觉得迂腐的说教很无趣进行了含蓄的反抗;再比如说虽然一本正经地教训春香,但是当陈最良下场后,又反复询问花园的去处,也显得非常的

师点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一种身份、一种教养与矜持,同时又看到一个初步觉醒的杜丽娘的形象。

(屏显):杜丽娘知书达礼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

(设计说明:新课标要求要变革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要进行适时的“对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演切入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后,本环节趁热打铁调动学生的热情进行评论。引导学生着重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力图实现教学相长。)

四、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升华认知。

师:经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台上的人物似乎都在“闹”,这似乎只是一出闹剧。那么,作者到底想通过它传达出什么呢?或者说本出戏剧的冲突点是什么?

(问题比较难,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总结)

生十二:封建礼教讲求三从四德,足不出户,春香为代表的叛逆者不甘束缚于封建礼教,这是一重矛盾;杜丽娘本身也是一种矛盾。

师引导:十七、八岁的少女的心态,哪个少女不---

生笑:怀春。

生十三:“封建礼教束缚了人,尤其是养在深闺大院的女子,通过冲突为下文作了铺垫。同时,这个年龄本应该是花样年华,但封建礼教却人给禁锢住了。

师点题:同学们点评得都很棒。本文围绕教与学的矛盾展开。集中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屏显)杜父原想用圣人言来管教女儿,可是从远古传来的雎鸠之声却唤醒了她对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爱情朦胧的向往,这无疑是对封建教育的辛辣的嘲讽。

(设计说明:本环节力求从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剖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五、进行延伸性小结。

师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对《闺塾》的赏析,对古代戏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后结合今天感悟对同学的表演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写一篇评论文章;同时,结合《读本》中“游园”选段,分析杜丽娘的性格发展过程。

(设计说明:新课标重视研究性学习,课堂40分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课外的拓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加深印象,更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所以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升华认识。)

教后说明:

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与语文戏曲的整合,同时探究如何利用戏曲特殊的形式结合文本进行教学。

教学反思:

《闺塾》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独特的魅力,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精彩部分。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以复习导入,以表演切入,以学生评价感悟为主,辅以教师的引导,以升华认知作为延伸性学习。

在各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利用戏曲可表演的特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应该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汤显祖笔下的《闺塾》作为一出杰出的喜剧,充满着情趣,加上又属于戏剧这种特殊的文体,所以如果单纯立足于文本分析,则无法很好体现出戏曲的独特魅力,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沉闷。加上文章比较短,故我将这节课的切入点定为表演---即抓住戏曲表演的特性,来展示课文的情节:在舞台上,当一本正经的先生满台学雎鸠叫;当春香理直气壮抢过先生手中的荆条;当杜丽娘连声追问花园的方位;当……,学生笑声不止,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情感愉悦与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略到古典戏曲的魅力。

2、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引导,师生间始终进行适时“对话”。

表演仅是个手段,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文本对塑造的人物形象展开评论,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探究欲,促进主动学习。在这堂课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较好,处于活跃的探究状态。

同时,在本堂课中,我注意了与学生进行适时“对话”。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了文学鉴赏的能力。

3、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提供了相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源,扩大课堂的容量,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这节课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善于对于及时捕抓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引导与点拨,这一点我做得不够到位。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位同学曾指出小姐杜丽娘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这时如果能及时抓住这个闪光点加以肯定,并深入挖掘下去,就能水到渠成地引发出深刻的思索。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如何更加艺术地引导学生,这是我要继续努力学习的地方。

2、在教学中,可以在一开始就将有争议的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学生的争论,从而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人物性格,剧情冲突就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来。比如说,就这出喜剧,有人曾评价:“春香在‘搅闹’,塾师在‘胡闹’,小姐也在‘闹’。”这样的问题的抛出,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早一点提出来作为开启思维的钥匙,效果会更好。

总之,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带给学生以审美的感受,这是我要继续学习与探究的方向。

第2篇:闺塾 教案教学设计

胡月

教学目的

1、赏析人物形象。

2、品味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从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

----------------导入

本出戏又名“春香闹学”。今天学习本文,明确三个问题:谁闹?怎样闹?为什么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细品课文:

1、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

2、怎样“闹”?(目的就是要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

(1)、板书: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

出场闹------------春香一上来就给冬烘先生陈最良一个“下马威”:“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语带讥刺,弄得陈最良表情尴尬开口不得!

学诗闹------------①、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岔。

②、在春香追逼下,陈最良自丧其尊“作鸠声”,春香乐不可支“学鸠声”,已过耳顺之年的龙钟老头和一个青春焕发的伴读婢女同台叽叽咕咕学鸟叫,是何等滑稽的场面。

③、为甚好好的求他?”:此为明知故问,使塾师不得回避爱情这一敏感话题。

模字闹------------- 陈最良令“取文房四宝来模字”,春香故意错拿“笔墨纸砚”,陈最良茫然不识,丽娘“作笑”调侃道:这是画眉笔、薛涛笺、鸳鸯泪眼砚。她用耐人寻味之一“笑”,讥讽了这位不学无术的塾师,还令其浑然不觉。陈最良不识卫夫人书法之妙,令丽娘“闹”胆顿壮,戏称这是“美女簪花之格”,春香双关戏言“写个奴婢学夫人”,丽娘不但不嗔怪,亦以戏言答之:“还早哩。”

闹学高潮----------听讲中途,春香“领出恭牌”,请假溜出去转了一遭,兴匆匆回来禀告小姐:外面“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饱受揶揄奚落的陈最良终于按捺不住,于是,一个步履蹒跚追“打”,一个嘻嘻哈哈“闪”避,一老一少,在舞台上绕起圈子来了。好一个春香,居然动手“抢荆条投地”,弄得陈最良目瞪口呆无地自容。

(2)、都有谁在闹?只有春香一人闹吗?

三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比如------丽娘的闹

“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隐藏了一句话)--------------你说的完全是废话!对我无用。

杜丽娘对春香的“训斥”其实是演给陈最良看的戏。“关关的雎鸠,尚有河洲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身在闺塾,丽娘注意的是窗外传来的阵阵“卖花”声。陈最良退场,丽娘迫不及待询问那“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早将塾师“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这一严厉警告抛至九霄云外。至此,观众才明白,她对老师的毕恭毕敬原来是装模作样。就这一点而言,丽娘也在“闹学”:春香“闹”得大胆泼辣,她“闹”得富有心机。

比如------陈最良的胡闹

丽娘向陈老师要鞋样,老陈竟说“做个‘不知足而为屦’”。显然,老陈把“不知足而为屦”理解为一种鞋子(意即“‘不知足而为’之屦”),糊涂荒唐,这样的鞋子是决不可能做出来的。正如同我们问:“今天午餐吃什么?”回答:“就吃‘谁知盘中餐’吧。”照搬《孟子》中的句子,可见既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又不懂生活中的鞋样是什么,真正迂腐到极点。(这儿学生读不出幽默感来,主要是对这句话不理解。一经讲解,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且会心而笑。)

(3)、小姐丽娘在闹中起到什么作用?从中看出二人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矛盾主要在陈最良和春香之间展开。丽娘对侍女和陪读春香之闹采取默许态度。春香之“闹”,闹在明处,闹得欢快。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个貌似旁观者的杜丽娘,才是“闹”的真正主角。没有丽娘的默许、纵容、支持,春香未必敢“闹”,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春香是丽娘的影子,春香之“闹”,其实是丽娘之“闹”的曲折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地位、身份、教养的不同,注定丽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闹、诨闹、大闹,丽娘之“闹”,闹在暗处,闹得文雅,闹得巧妙。由此可见二人的性格:春香天真直率大胆泼辣,生性单纯,无视师道尊严和封建礼教。丽娘端庄矜持,温顺而有个性,稳重而不失机敏。

3、为什么“闹”?(让学生讨论老师设置的问题)

(1)、是小姐不爱学习,一门心思想玩?

(2)、是春香毫无教养无视教学秩序?

(3)、还是别的?

明确:

①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小姐丫环的女孩儿性格与塾师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气与陈最良的迂腐矛盾。

然而,千万不可忽略冬烘先生陈最良。丽娘、春香与这位先生的戏剧冲突构成整出戏的主要矛盾。闺塾能够“热闹”,与陈最良其人的个性密不可分。不妨设想,如果塾师学富五车,丽娘如何愿“闹”?如果塾师文采风流,丽娘如何肯“闹”?如果塾师侠肝义胆,丽娘如何敢“闹”?偏偏陈最良不是此等人物-----------不学无术的腐儒,要么望文生义,胡乱曲说,要么墨守旧注,毫无变通。连做一双鞋,也要从亚圣孟子那里搬来“不知足而为屦”的教条。

②人与书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义的矛盾。

③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④环境气氛的矛盾: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三、扩展问题:

丽娘长到十六岁,竟不知自家有个大花园,这说明什么?

四、同步导练

第3篇:闺塾 教学设计

闺塾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闺塾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现代传奇戏曲的基本特点。

2.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读节选部分,培养鉴赏戏曲人物语言的能力。

2.鉴赏、分析剧作中所塑造的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教育禁锢人的心智、情感发展的弊端,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四)美育渗透点

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欣赏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首先熟悉情节,了解人物地位、身份和他们的言行,然后对比分析,把陈最良与两位青年女子对比,突出陈的迂腐、保守;将杜丽娘与春香对比,了解她们思想性格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反复地有表情地朗读,体会各人语言在语气语调上的不同,了解他们用词和句式的特点,从而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三、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闺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一、教学导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闺塾》吧。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

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培养鉴赏戏曲人物语言的能力,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教育禁锢人的心智、情感发展的弊端,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戏中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

2.品味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

3.这出戏在杜丽娘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4.戏中反理学的内容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四百年前,有位女子读了一本书,被书中女子的青春之梦所感染,立誓一定要嫁给作者,当看到作者是一个形容瘦削而背弯的老人后,失望之极,跳湖自尽。但一位名叫冯小青的女子看了这本书后,心有感触,却写了一首诗,常为后人引用,诗是这样写的。(课件展示),知道这本书是什么名字吧?正是这姹紫嫣红的《牡丹亭》,被当代学者称为挥洒了“四百年的青春之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书中的精彩片断《闺塾》。

课件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指名学生读书下注释①有关内容。指名另一名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闺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闺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二、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

未完,继续阅读 >

《《闺塾》 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闺塾》 教案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