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对联

2023-07-05 07:12:5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闲话关帝庙对联

闲话关帝庙对联

小故事网 时间:2012-11-01 王祖远

解放前的关帝庙,几乎遍及全国大小城镇及乡村。关帝庙供奉关公。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是老少皆知的三国名将。关羽之所以得天独厚,遍享人间香火,与历代封建帝王对他的封赐推崇有关。关羽在世时,就被曹操表封为汉寿亭侯。死后追谥壮缪。刘宋朝又加封武安王。明万历年再加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到了民国更与民族英雄岳飞合祀于武庙。对于这许多封赠,关羽是否都乐于接受?四川自贡西秦会馆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钦崇历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实惟知有汉:

徽号或为侯、为王、为君、为帝。当日只不愧为臣。

这种说法可能是对的。因为关羽确实没有称王称帝的野心。而只心甘情愿对刘备称臣,一心一意效忠蜀汉。尽管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他,仍没有把他留住,最后还是退赠物、悬侯印、过五关斩六将而去。

各地关帝庙楹联对关羽都有许多褒奖之词。传说关云长“好读《春秋》”。于是便有楹联:

知我者其为春秋乎?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志在春秋,孔圣人未见刚者。

气塞天地,孟夫子所谓浩然。

由于旧时祀孔子的庙称“文庙”,祀关羽的庙称“武庙”,所以许多楹联都把关羽和孔丘并提。但孔子只称“圣”。而关羽却“圣”而兼“神”;孔子只是儒家的祖宗,而关羽则有儒释道“三教皈依”之说。如此讲来,中国历史上竟没有人可与关羽匹比了。请读楹联:

三教尽皈依,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乃圣、乃神、乃武、乃文,扶四百载承尧之运: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如七十子服孔之心。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圣至于神,荐馨历千载而遥,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

湖开自汉,崇祀值两峰相对,有武穆在北,忠肃在南。

帝爽有昭明,当朝谥号增崇,奉戴仪同文庙肃:

神功无代谢,亘古山河作证,灵长远过蒋侯奇。

湖指杭州西湖。岳飞墓、于谦墓皆在西子湖畔,西汉和东汉历时四百多年,故有“扶四百载承尧之运”的说法。这些楹联提到了好些历史人物。又比之亘古永存的日月江河。把关羽抬到了极端的高度,褒奖之词无以复加了。

关羽既是圣又是神。当然不允许有人提他的缺点。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只提了一句“关刚而自矜”,便有人出来打抱不平。有一副关帝庙对联说:

史官拟议曰矜,误矣,视吴魏诸人,原如无物:

后世尊崇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还是汉臣。

虽然在为关羽辩白,却没有说服的力量。视“诸人”如“无物”,反而证实关羽的矜了。

据《熙朝新语》记载,山东有庠生张大美者,崇奉关帝十分虔诚。一次,张于病中梦入关庙。见关羽穿汉代衣冠正在那里办理公事。关对张说:“我庙中的楹柱对联,肤浅俚俗,甚不惬意,你与我有香火缘分,何不另外给我撰写一副?”张生当即跪颂一联:

数定三分,扶汉室,削吴吞魏,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

志成一统,佐熙朝,伏寇降魔,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

上联比较实事求是地概括了关羽的一生,只叹事业未成,颇含惋惜感慨之情。下联则是要关羽似昔日精忠保佑当今熙朝,为之“降魔伏寇”。这个“梦”当然是无稽之谈,对联的作者,不过是借此劝戒世人效法关羽,为朝廷卖命而已。

关羽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如此景仰和敬重,除历代封建统治者有目的的推崇外。也与他被小说美化了的事迹有关。说他不爱财,不好色,不嗜酒,光明磊落,而且胆识过人,英勇无敌。其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共图大业,成为历代有志之士结盟的典范。他对曹操一段礼遇之恩,先是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后又义释华容。这当然是丧失原则的私恩公报。但过去却有人认为仍不失为“义士”行为。甚至有一副关帝庙长联还这样为之夺理:

识者观时,当西汉未收,昭烈尚无尺土。操虽汉贼,犹是朝臣,至一十八骑走华容,势方穷促。而慨释非徒报德,只缘急国计而缓奸雄,千古有谁共白:

君子喻义,恨东吴割据,刘氏已失偏隅。权即人豪,讵应抗主,以八十一州称敌国,罪实难逃。而拒婚岂曰骄矜,明示绝强援以尊王室,寸心只在自知。

大概文人笔下有时难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这副对联把义释华容解释为“急国计而缓奸雄”,把拒婚东吴又解释为“绝强援以尊王室”,可算是善于强词了。

关公有妻室有子嗣。人们通常把关羽父子同时供奉,但也有专门建关夫人庙的,其楹联曰:

生何氏,没何年。盖弗可考矣;

夫尽忠,子尽孝,可不谓贤乎。

这真是“爱屋及乌”了。盖了庙,还不知夫人的姓氏,情形近似滑稽。好在也有人考证出关夫人姓胡,和关羽结婚后,于灵帝元年五月十三日生平。发现关羽祖考大略的是康熙年间的于昌,发现的经过还是老规矩——关公显神托梦。于昌读书于关羽的故居“塔庙”。梦关公授“易牌”二字,醒后见浚井者得巨砖。根据砖上的文字,找到了关羽祖先的墓碑。终于弄清楚关羽的家世。这也算是一则奇闻吧。

关羽是被神化了的,也是被历代统治阶级吹捧起来的。上面引用的有关联语,虽然说可以窥见到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心目中的关羽形象,但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实是并不怎样了不得的。要想了解他的真貌,比较可靠的还是要去看陈寿的《三国志》。

第2篇:闲话对联(网友来稿)

吴吉

对联也称楹联,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语言艺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都喜欢用对联来表示吉祥、抒托情怀、志趣、理想、情操,或歌颂人事,讽喻时世,或酬赠亲友,悼念亡灵。所以婚丧喜庆,送往迎来,应酬赠答,甚至冷嘲热讽都可以用上,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对联是一种用对偶写成的实用文字。相传最早使用对联的是五代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他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第一副春联。对联在创作上要求对仗工整,遣词典雅,寓意深刻,格律严谨。按内容一般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所谓正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如“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云麓宫门联)。所谓反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是对立关系,形成鲜明对照,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谓串对又称流水对,出句与对句之间往往有承接、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如“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烈士墓联)。对联有的写得豪放粗犷,有的含蓄婉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借古讽今。读好的对联,不但可以陶冶情怀,倍受启迪,也可以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获得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名联。

康熙三十五年(1696),昆明西郊大观楼建成,时有孙苒翁寄籍昆明,写下了一副一百八十字的长联。这副长联,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气魄雄伟,前无古人。请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欤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在清代康乾年间有“天下第一长联”之誉。从内容与艺术的结构上,迄今还很难找出逾越它的长联作品。

湖南洞庭湖的岳阳楼上也有一副何绍基的绝好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 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巧妙地把与岳阳有关的历史人物杜甫、范仲淹、滕子京及八仙中的 洞宾嵌入联中,追古抚今,纵横捭阖,读来令人怦然心动。

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关的作家及名胜古迹也有很多好对联,值得一读。如:

写屈原: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写苏武:云边断雁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写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写诸葛亮: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写李白: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写杜甫: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写白居易:枫叶四时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写范仲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写辛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写李清照:大明湖 ,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写文天祥: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写史可法: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

写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写鲁迅: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写滁州醉翁亭: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写扬州梅花岭:殉社稷在江北孤城,剩山残水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坏土,冰心铁骨伴取岭上梅花。

写扬州廿四桥:胜地踞江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写桃花源: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写黄鹤楼: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爱国民主人士章太炎先生曾撰写过一副讽刺慈禧穷奢极欲、辱国丧土的妙联,非常耐读: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有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庆疆无。

此联笔力悍健,内蕴深厚。上下联末尾用西太后每次祝寿用的套语“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之“有庆”“无疆”,颠倒作“庆有”“疆无”,妙不可言,不愧是大手笔。

一九四六年,曾在我平江一中任教的名师李洞庭先生为学校撰写过一副门联,不少老校友至今记得:

张岳龄重教,凌容众育才,先达足堪师,莫忘怀:卖地典裘,毁家兴学;

屈灵均尽忠,鲁子敬演军,遗风犹可仰,应翘首:面山环水,悟道修身。

上联教育莘莘学子,不要忘了张岳龄、凌容众等先达们卖地典裘、毁家兴学的义举,要师承他们的崇高品德;下联以天岳书院所处的独特环境(汨罗江环绕而过,门对江边的鲁肃山),取古之贤者屈原、鲁肃入联,激励后来者仰其遗风,学成后忠贞报国。今天读来,仍深受教益,不失为一副好联。

对联中有一种嵌字联,常将人名、地名等嵌入其中。如“天经地纬,岳峙渊 亭”就把“天岳书院的院名嵌入其中。有一首写沈括(北宋科学家)的对联也属嵌字联: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犹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地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对联里面重字、叠字运用得好,亦可奇妙无穷、别开生面。一般来讲,以下几种情况可以重字:

1,继承骈文句法时,偶尔用相同的虚字上下同位相对,但都不在节奏点上。例如:

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富;双桃锁户,人谋虑方朔之三。

上下两虚词“之”同位相对,不在节奏点上。

2,自对,可以用重字。下支重字的位置与上支重字的位置相对。如:

朝行云,暮行雨;雌者霸,雄者王。

上支重“行”,下支重“者”,上下相对。

3,回环法。有的上下支字全同,其中有个别字形同而意义、读音不同。如徐文长晚年有一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4,复字法。一个字或几个字两次或多次在一联中出现叫复字法。如: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5,顶针格。下句的开头一字正好是上句的末尾一字。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6,叠字法。一个字在一联中重叠出现,叫叠字法。叠字能增强音韵美。如西湖花神庙联曰: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山海关孟姜女庙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怎么读法,如何理解,供同学们自己揣摩。

作者邮箱: wjz1946@sina.com

第3篇:闲话奉承

闲话奉承

包利民

从古至今,奉承者如过江之鲫。不过细想来,奉承也是多层次的,有时善意的奉承也是不可或缺,只是过了度,就是吹捧阿谀之流、溜须拍马之辈。闲读冯梦龙《警世通言》,其中一篇钝秀才之事,里面有一段词话,专表奉承之事,真是穷形尽象,入木三分。首句称“冷中送暖,闲里寻忙”,这种奉承只是最低限度的,或者说只是奉承的开端,还未登堂入室。若单从此句看,不将其作为一个铺垫,其实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或者是相交的真诚也未可知。不过既然是写奉承的词话,自然会以此为基础,层层深入。“出外必称兄弟,使钱那问尔我”,则向前推进了一些。以兄弟相称并不为过,到了钱不分你我的地步,就有些不那么纯洁了。当然,真正朋友之间,这种情况也会出现,不过在当今亦属罕见,所谓亲兄弟明算帐。一旦两人钱财共享,则极有可能有一方是奉承者,或者抱有不为人知的私心目的。

到得“偶话店中酒美,请饮三杯;才夸妓馆容娇,代包一月”,就一目了然了,非钻营奉承者,不能有如此举动。而且现今再看此条,并不觉得奇怪,因为这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之现象。若领导一说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闲话攀比

闲话攀比

中国人喜欢比,如果互相之间比学习、比进步,还可以增进友谊,彼此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好弟好姐好妹。然而,不少中国人喜欢攀比,这样就比出问题、比出差距、比出矛盾了,如:比收入、比谁的生活条件好,比住房面积、比谁做得官儿大、谁的地位高、谁最有派等等。

攀比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它困扰着我们的生活,搅得我们心绪烦躁、彻夜难眠。更有甚者,攀比让本来不错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乃至亲兄亲弟亲姐亲妹产生距离、出现陌生、断绝关系、甚至成为“敌对”。常听同事之间有这样的对话:你们俩以前挺不错的,现在还来往么?人家有钱了,看不起咱们了,我怕我的穷气粘在人家身上。看,这就是攀比的效果、结果、恶果!如果没有“攀比”这一恶魔的捣乱、捣蛋,人家也许还保持着童年的纯真,也许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呢。

我们是1975年在一所学校高中毕业的。同学毕业分别27年那年,有人组织我们“75届”同学聚会,听到消息我特别高兴和激动,因为这么多年没有联系了,应该好好聚聚了。同学聚会那天,彼此拍着肩膀,叫着外号,相互交谈着岁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闲话高考作文

闲话高考作文

2011年高考开考后,各省的作文题即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考题优劣高下的点评,在各种媒体上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热度,可谓见仁见智,各有说辞。从网上看到的评论中,被骂得最惨的是辽宁卷的作文题: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一些网友认为出题的人“脑残”。理由是,如果考生不知道高晓松是谁,不清楚高晓松酒驾是怎么回事,还怎么写作文?

此说乍看似乎有一定道理,细想则不然。考生固然可以不知道高晓松是谁,但对于已经年满十八岁的公民而言,却不能不知道酒驾是怎么回事,酒驾的后果是什么,酒驾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再说惩治酒后驾车已经成为近几个月以来治理交通违法行为的重点,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也是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想不知道都难。再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在高考重压下两耳不闻窗外事,时事政治也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对当下热点话题一概不知,对于一名考生而言,就不光是写不出作文的问题了。

纵观今年所有作文考题,与“回到原点”、“诚信”、“拒绝平庸”等考题相比,辽宁的这道作文题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

未完,继续阅读 >

《闲话对联.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闲话对联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