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传承与创新

2023-07-06 07:13:4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高考作文素材:传承与创新

高考作文素材:传承与创新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第2篇:高考作文素材之传承与创新

高考作文素材之传承与创新

【主题阐释】

继承:

继承是文化遗产的持续传递,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历史文明,这些文化资源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接过先辈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跑下去,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传承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创新:

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注意搞好创新,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推陈出新。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方法,对传统文化,不仅要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也要从内容上进行改进。创新还需要勇气和魄力,只有冲破束缚,才能赢得创造。

【事实素材】

1.周庄水韵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炫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景物。

2.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首要是辨风正俗,扬弃其中不健康甚至迷信等糟粕,从而继承那些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内容,健康有益的载体、表现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洋结合,为之注入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内涵,使之融入高科技时代的现代化大潮与时代同步,让节日和节日民俗更加淳厚,更加丰富,从而在五彩纷呈的当代文化中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同。用兼容、开放的心态面对古今中外的节日文化,就能丰富、发展自身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我们不仅早就把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政治性节日规定为法定节日,也同样接纳了护士节、教师节、母亲节等民间节日。此外,还通过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众多的国际性节日平台,为和平崛起、和谐发展把握了在多个领域应有的话语权。同时,倡导新的国际性节日、纪念日,也是我们主动融入国际社会、为人类和谐发展应做的贡献。

3.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大画家。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理论素材】

1.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扬雄

2.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4.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6.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7.古人成说如琴谱,要合拍须自家弹。刘宗周

8.传前世之法则,作后世之规矩。张退公

9.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10.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11.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12.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13.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伦敦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伦敦碗全部采用拼装工艺连接起来,伦敦奥运会结束后,该体育场被拆卸成一个供市民使用的活动场所。有人疑惑地问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伦敦碗被打碎,本届奥运会的遗产不是少了许多了吗?鲍里斯约翰逊说,最好的遗产不是保留,而是将一种精神和快乐传承下去,让它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在人们心中开花结果。

请以传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技法点拨】

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文化样式需要传承,传统工艺也需要传承,民族精神更需要传承。写好这篇作文,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要确定传承的内容,也就是写作的方向。历史文化的精髓自然是精神和气质,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善良、快乐、友好、真诚、助人、礼貌、豁达等等,每一个方面都需要虔诚地继承和发扬。

其次要联系实际,避免假大空。历史文化和现实都有很多衔接点,抓住这些关节展开解析,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和教育性。

再就是注意文体选择,高谈阔论不可取。在文体选择时,最好能够使用记叙文,用叙事的方式展开写作,这样显得真实自然,有较强的感染力。如果选择议论文,则需要找到巧妙的角度,用事实说话,一味讲大道理,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作文展示】

传承

雨,细腻地在江南下着,下了千年万年。巷子里的青石板被那细腻的雨洗礼了千载万载,也变得光滑了。细雨是江南小镇的精灵,它在娓娓讲述着江南小镇的前世今生。

清晨,姑娘们个个端着木盆,提着棒槌,在河岸边敲打着衣服,潺潺的.水声与那棒槌的敲击声合奏成绝美的旋律。纯朴的姑娘们在河边浣着衣衫,时不时传来一阵笑声。旭日渐渐升起,巷子里传来了自行车铃铛的声音。巷子口,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卖着刚出笼的包子,她纯朴的笑容为每一个路人都送去了一份温暖。是啊,在这儿,在这江南小镇,散发着的是那现代都市久违的乡土气息,它是江南特有的文化,它就传承在那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上。

中午,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似乎江南和雨是分不开的!空气里是熟悉的炊烟的味道,还夹杂着泥土与雨水的香味。漫步在这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粉墙,黑瓦,是江南的主体,它掩映的是一份宁静,一份让人不忍心去打破的宁静。撑起一把油纸伞在巷子里慢慢地走着,走过每家每户的门口,倾听每家每户的故事。江南的人家是热情的,是没有一丝额外企图的,他们可以为一个外乡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与你拉上一夜的家常。穿过一条小巷,便会觉得恍若隔世,经历了千年一般。江南的雨依旧在细腻地下着,它传承着江南最淳美的文化。

傍晚,细雨笼罩着江南,河岸边杨柳扶风,轻柔地舒展着身姿。家家户户都把东西搬进了屋里,渐渐地可以看见,窗户里慢慢有了一圈黄晕。天渐渐黑了,万家灯火,四周一片静谧,河畔有时还会传来一阵摇橹声。独步小桥,河水潺湲,这时你可以想见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了!小桥,流水,人家。夜晚的江南就是这么恬美,这么安详,带给人无尽的遐思。河水是江南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它将江南安闲的情韵从古流到了今。

在这物欲横流的尘世间,你是否卸下包袱,漫步这江南的小镇,心如止水地感受一下传承千年的闲适?

河面上又荡起了那一阵阵橹声,它荡过了万斛天光,从遥远的秦汉而来,传承着那一份份最质朴的文化!

点评:

自然描绘,栩栩如生,这是一幅逼真的江南水乡生活画面。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文体裁选择非常成功,易于让人接受,感觉温馨和谐安详,感染力极强。江南人继承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快乐。作者切入角度很恰当,自然而和谐。语言生动形象,追求唯美,让人融入其中。

第3篇:高考作文真题:传承与创新

高考作文真题:传承与创新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小编收集了传承与创新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人不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这句话实在是耳熟能详了,就不知你有怎样的解读,或者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个人体验或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范文: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考作文传承与创新(精选14篇)

高考作文传承与创新(精选14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传承与创新,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作文传承与创新 篇1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考作文素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考作文素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学习中,是不是经常因为写作文而头疼?如果有积累的作文素材,是不是就没那么难写了?很多作文素材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素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播出特立独行的尚雯婕与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的《夜之缪斯》,使人焦躁的内心获得难得的平静与放松。主持人称赞:传统与时尚结合,跨越音乐的国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老歌唱家李谷一提出质疑:在中国舞台上,尤其是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之时,怎能用外国语言唱?尚雯婕解释:世界音乐作为特别曲类,面对的不只是中国观众,太原汁原味,可能他们听不懂。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名师解题

立意: 立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传统”与“时尚”,传统需继承,时尚则是一种创新。一味固守传统,或者一味苛求创新,都是不可取的,要客观全面地理顺其中的辩证关系。同时,由音乐的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拓展到一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

未完,继续阅读 >

《高考作文传承与创新.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考作文传承与创新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