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
第1篇: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它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反正。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说明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育观,它和专业教育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一、何谓通识教育
在古代汉语里,“通识”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学识渊博的人,二是指学识渊博”。《现代汉语词典》中释“通”作“没有堵塞,可以穿过,有路到达,普通、一般,整体、全部”等,说明“通”的本义是不限于或超出一是一物而与外物建立联系。该词典中释“识”,主要是“认识、见识”等义,是认识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通识教育的概念是19世纪初被提出来的。至今有代表性的表述已达50多种。比如,学者张寿松从哲学角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通识教育是引导人们追根溯源、求其问因,让人思考“人之所以为人”,思考生存之目的、生活之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活动,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博士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等。尽管一直以来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表述不一,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所有表述都揭示出了一个本质内涵。即: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既应该包括专业教育也应该包括非专业教育,应该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提出来的。它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态度、意志等,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道德、有思想、有责任的人;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关于两者之间的争论,从总体上说,前者在理论上占上风,后者则在实践上占优势。
1.专业教育的不足与优势
专业教育指的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其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自不用说。但是这样的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如果教育仅仅为了培养学生从事某种单一的专业工作,那么就会培养出单向度的人,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何况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支离破碎,而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并非像专业划分那样界限分明。其次,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知识过分分割,使各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差异过于明显,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狭窄圈子,从而缺乏比较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第三,从就业的角度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就需要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去适应这种变化,而这种开阔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很难实现的。并且,多变的就业环境也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对职业经常变换的现实挑战。由此可见,仅仅靠专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的。
2.通识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人才”――“人”在先,“才”在后,所有的教育都应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才”。高等教育自然不能例外。通识教育的最终追求就是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改变了把学生限制在狭窄的专业领域的做法,打破了知识之间的界限,给学生更加全面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培养学生,使之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通识教育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而且在就业上也可以比较灵活,选择面会更宽,相应的,在求职时就更具有竞争力;再次,通识教育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受挫能力等也都会给予适当的关照,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教育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可能会出现一些门门都通但门门都不精的人。
3.通识是基础,专业是方向,全面发展是目标
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批具有专精技术的各行各业的专门技术人员而已,他们的功用只是用来满足社会物质和技术的需求,人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被忽视甚至被抹杀。而通识教育则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来培养。学校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广博的客观知识,而且应该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目的、意义,懂得如何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等。从这个意义讲,通识教育应该受到重视。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倡重视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否定专业教育,也不是要削弱专业教育。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各有利弊。因此,在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时就不应该割裂的把两者作为对立的双方来看待。而应该以联系的、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让两者互相完善,共同发展。以通识为基础,以专业为方向,在通的基础上专,在专的要求下通。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2篇: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它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反正。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说明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育观,它和专业教育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一、何谓通识教育
在古代汉语里,“通识”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学识渊博的人,二是指学识渊博”。《现代汉语词典》中释“通”作“没有堵塞,可以穿过,有路到达,普通、一般,整体、全部”等,说明“通”的本义是不限于或超出一是一物而与外物建立联系。该词典中释“识”,主要是“认识、见识”等义,是认识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通识教育的概念是19世纪初被提出来的。至今有代表性的表述已达50多种。比如,学者张寿松从哲学角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通识教育是引导人们追根溯源、求其问因,让人思考“人之所以为人”,思考生存之目的、生活之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活动,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博士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等。尽管一直以来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表述不一,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所有表述都揭示出了一个本质内涵。即: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既应该包括专业教育也应该包括非专业教育,应该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提出来的。它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态度、意志等,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道德、有思想、有责任的人;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关于两者之间的争论,从总体上说,前者在理论上占上风,后者则在实践上占优势。
1.专业教育的不足与优势
专业教育指的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其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自不用说。但是这样的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如果教育仅仅为了培养学生从事某种单一的专业工作,那么就会培养出单向度的人,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何况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支离破碎,而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并非像专业划分那样界限分明。其次,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知识过分分割,使各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差异过于明显,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狭窄圈子,从而缺乏比较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第三,从就业的角度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就需要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去适应这种变化,而这种开阔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很难实现的。并且,多变的就业环境也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对职业经常变换的现实挑战。由此可见,仅仅靠专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的。
2.通识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人才”――“人”在先,“才”在后,所有的教育都应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才”。高等教育自然不能例外。通识教育的最终追求就是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改变了把学生限制在狭窄的专业领域的做法,打破了知识之间的界限,给学生更加全面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培养学生,使之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通识教育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而且在就业上也可以比较灵活,选择面会更宽,相应的,在求职时就更具有竞争力;再次,通识教育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受挫能力等也都会给予适当的关照,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教育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可能会出现一些门门都通但门门都不精的人。
3.通识是基础,专业是方向,全面发展是目标
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批具有专精技术的各行各业的专门技术人员而已,他们的功用只是用来满足社会物质和技术的需求,人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被忽视甚至被抹杀。而通识教育则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来培养。学校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广博的客观知识,而且应该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目的、意义,懂得如何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等。从这个意义讲,通识教育应该受到重视。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倡重视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否定专业教育,也不是要削弱专业教育。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各有利弊。因此,在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时就不应该割裂的把两者作为对立的双方来看待。而应该以联系的、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让两者互相完善,共同发展。以通识为基础,以专业为方向,在通的基础上专,在专的要求下通。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3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报告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报告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报告
一、引言
众所周知,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阐述了通识教育这一思想,在《大学》一书中开篇就提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曾说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它主张的是学生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有一个健全的品质。然而,除此之外对于通识教育中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理性精神的这一教学理念则是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自由教育思想中所阐述提出的。而专业教育则是强调学生们的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因此,在高职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将两者结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还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同时也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核心内涵的定义
(一)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一种以自身为主体在面对和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时以自己的价值观念、立场和态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科学性、可行性和超越性。它具有一定实践性的品格,主要的作用就是决定和支配主体自
第4篇:通识教育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法律讲堂 班级:法学101 学号:201007990117 姓名:林潇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①::《秦兵说方—规避房产纠纷》 ②:《细说物业管理》 ③:《我们都是消费者》 ④:《消费者选择权》 ⑤:《疑假卖假该不该》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我们都是消费者
无论是富翁还是穷人,无论是上位者还是平民,在社会中,我们都逃不过扮演一个角色,那就是消费者。生产者绝大多数也是消费者,他们消费着不同的产品,享受着更为优越的服务,他们的权益也有可能被侵害,然而他们却生产着侵害自己权益的产品。
工业社会剥夺了大多数人生产,生产的权力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虽然也有很多人在流水线上从事生产,但是,他们只是生产者的附庸,其参与生产的资格随时都会被剥夺。而且,流水线上的生产者,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产,完全只是被动的工具。当从事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大,从地方扩展到全国,从一个国家内部扩展到跨国公司,从人力流水线变成机器人流水线,绝大多数人再也不能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