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第1篇:有关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有关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音乐对诗歌课堂的点化
摘 要:诗歌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流于几句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氛围,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美的诗歌殿堂,探索如何用音乐点化课堂,让诗歌课堂随音乐而起舞。
关键词:诗歌;音乐;点化;美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抱着一种传递美和爱的激情走向课堂,最后却都很困扰于课堂的沉闷无生机,学生的意兴阑珊。教师于是很纳闷,为什么这么美的诗,这么神秘而吸引人的诗歌世界,学生就没有兴趣呢?当然这与诗歌本身的含蓄凝练甚至是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诗歌只为了背几句名句有关,更多的却也是因为我们诗歌教学课堂的教学思路呆板,教学语言枯燥,诗歌处理肤浅等等。
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发现了诗歌教学的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对诗歌教学课堂进行美的点化。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这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事实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歌咏之;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的合乐歌唱到《楚辞》中祭祀的男女巫师对唱到《乐府》中配乐的歌词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谱曲传唱,都表明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诗大序》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不止诗歌的发展历程和音乐始终相伴,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用音乐点化诗歌课堂是可行的。那么,我们如何用音乐点化诗歌课堂呢?
一、让音乐帮我们铺一条进入美的诗意的课堂的路
现在的诗歌课堂,教师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尽快把学生带入一种诗的境界,或者是希望一开始就给学生传达一种美感,就会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华丽的辞藻,比喻拟人对偶等等修辞,排比句式,富有情感的语言,有时候教师都觉得自己不像自己了。即使是教师费尽心思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些学生却觉得太煽情,有些学生觉得教师是刻意在拉着学生进入一种状态,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感受,不是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那个诗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可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在教授韦庄的《菩萨蛮》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江南美》,在悦耳的歌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江南如画般的美景中,也走进了文本之中,很容易感知出诗歌中的江南之美。在讲授苏轼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为学生播放了杨洪基先生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并且刻意选择了《水浒传》片头的那个版本,让学生听着杨老先生浑厚辽阔的嗓音,看着那滔滔江水自天而来的壮阔之景,再看着屏幕上不断闪过的那些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似乎都能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热血在胸腔激荡的回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息。还未正式讲解课文,学生已然进入到一个广阔的历史天地,已然感受到一份豪情和悲壮。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就比较容易了。
二、让音乐帮我们打造一个体会情感、释放情感的课堂世界
因诗歌体裁本身具有含蓄、凝练、婉曲的特点,这就给学生的鉴赏带来难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或把韵文变为散文,根本无法实现激感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反之,教师如能创设出和诗歌有关的音乐情境,就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想象。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至今印象深刻。我们一位张老师在为杜甫的《兵车行》备课,她最初的教学思路是想为学生找一个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行家的范读中,在音乐的带领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在网上找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听,反复地听,两个版本所选取的配乐不同,一个更低沉一些,一个以伤感见长,如何取舍?张老师后来干脆也不选了,把两个版本都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自己听这两个版本,自己决定哪个更好一些,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不但得到了一定的启示,更重要的是音乐给学生展示出来的那个不同的世界,让学生从中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感情,理解了杜甫笔下的那个大唐世界,更理解了杜甫心中那个博大的天下苍生的世界。后来,再安排学生自己按照选取出来的配乐诵读,效果简直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诗歌教学中,往往非常强调诵读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诗歌教学要求达到的一个基本课堂目标。于是教学步骤通常是先诵读,然后了解诗歌大意,再诵读,再鉴赏艺术技巧,再诵读,最后再背诵。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读,让男生读女生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自己读,放声去读和自己低声地去体会着读等等。你会发现,诵读在诗歌教学环节中安排得比较多,但这样的诵读,可能背诵效果明显,但情感的体会和释放就不是那么好了。
在这种时刻,如果能配上和诗歌内容或情绪一致的音乐,学生就会随音乐读出诗歌的喜怒哀乐。如,我们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就为学生配了《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先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不出声地读诗歌,看看如何把诗和音乐结合起来,然后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释放在音乐声中。《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很长,教师也可以从中截取两三个片段,让学生听,看看哪个最适合诗歌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事实上已经把诗歌的情感和音乐结合起来了,然后再让学生配着自己所选择的音乐去读,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个优美的意境通过自己的演绎再现出来,你会发现学生会给教师很大的惊喜。再如,教授岳飞的《满江红》时,诵读过程中,可以为他们播放琵琶曲《临安遗恨》。学生就随着乐曲节奏读出了岳飞的爱与恨。读到情动之时,很多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起拳头。这样,整个诵读环节自然流畅,效果很好。
三、让音乐带着我们继续流连在诗歌的殿堂
音乐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以调节大脑思维与疲劳。在诗歌课堂教学的尾声,让学生听听音乐或动口唱一唱,能愉悦学生心情,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诗词,有时候甚至比给他们留十分钟让
他们集中背诵的效果都要好。如,讲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下课前,我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让学生跟唱,学生兴致很高,下课铃声响起时仍意犹未尽,这样也优化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时,可以给学生听《别亦难》;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听听《月满西楼》;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听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事实上学生上课可能已经很疲惫了,这样的一个音乐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反感,也能起到绕梁三日的效果,可能课已经结束很久了,但那个音乐会带着我们的学生依然流连在诗歌的殿堂。
当然,用音乐来点化诗歌教学课堂也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注意选择和诗歌有关的乐曲,要有针对性,不能随便拿一首去应付。另外,还要注意,音乐只是诗歌课堂教学的“调味品”,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注意使用音乐的时机和时长,不能喧宾夺主地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在课堂教学中,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不能都用音乐来充满,那样课堂上都是欣赏音乐了,我们诗歌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肯定不会突出,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诗歌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以我们应改变观念,用音乐激活诗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爱上诗歌。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古典诗歌教学
谈谈古典诗歌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里孕育诞生了屈原、李白等数不胜数的伟大的诗人;这里酝酿、创造了《诗经》、《离骚》等举不胜举的不朽作品。古典诗歌是一园芬芳馥郁的奇葩,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新教材古代诗歌比重增加,新课标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提高。可是,诗歌难教,这是一线老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如何使学生在读诗中提高审美素质?语文教师都在思考与探索着。
我的想法是:诗歌教学宜采用从诵读入手,抓住意象,充分联想想象,扩展延伸课外内容进行比较等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⒈诵读,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以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口、眼、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
第一、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名句名诗更应该背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朗读。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步骤。①范读。分学生、教师和录音三种。②初读。学生先通读全诗,疏通音义,品评语感,初步感知内容。③精读。即欣赏精华部分,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避免浅尝辄止的“应景”朗读。④叫读。要避免生硬无趣而无创造的朗读。在朗读中配乐朗读效果教好,因为有了音乐就有了情绪,从而宿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学生容易披文入情,携情入境。诵读《琵琶行》时,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小提琴配乐;诵读《雨霖霖》时,配以排箫,效果教好。
第二、反复朗读与熟悉理解内容相结合。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古人就很强调通过吟咏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其效果将更显著。疏通了词语含义,朗读容易流利畅达;了解了作家背景,知人论世,朗读容易把握情感;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多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地理解课文。
第三、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能再现文章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同样,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设法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要“出乎其中”,要指导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在朗读中领悟情感。教师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教师深情地朗读反映祖国大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便会给学生以美的薰陶;深情地吟咏歌颂历史上仁人志士的豪情志向的名句,如体现屈原高洁品质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体现杜甫崇高境界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便会给学生以善的启迪。2、抓住意象,透过意象领悟内涵
所谓“意象”,是指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既可以是自然之物,也可以是是社会人事。读者唯有对意象的感知、领悟才能徜徉诗歌王国,汲取其精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李白《送友人》),其中“浮云”、“落日”就是两个重要的意象。读懂这两个意象,对理解诗歌就很有帮助。“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而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用眼前之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无穷之意。“日暮黄昏”,1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其中透出的是衰落凄凉之意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透出的是羁旅思家之痛;“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透出的是男女相思之苦;“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透出则是思古之幽情。相同的意象,表现了不同诗人在不同条件下的独特的感知。意象往往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品味意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联想想像,填补“空白”
“诗外有诗方为好诗;词外有词,方为好此。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惑也”(清•陈廷焯)。中国古诗非常强调作品的“空白点”。这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根据伊塞尔的“接受美学”学说的阐述,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挖掘出来的,作品本身藏匿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英国诗人雪莱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诗歌是高度凝炼含蓄的艺术,留有的空白更多,更典型,需要我们进行联想想像加以填补理解。一要填补诗歌内容连贯的“空白”。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需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其完整的意思为:在今晚酒醒以后,只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飘浮,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树梢头。另外,诗人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体味,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个意象直接组合,造成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孤立地看待其中的任何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发现仅只是情感的碎片,与整首诗蕴含的凄凉的羁旅思乡情绪关系也不甚密切。
二要填补诗歌言外之意的“空白”。对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的体味,就更要通过联想想象来获得。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如”,诗人只问“知多少”,并没有展开回忆。这些给读者许多“空白”的诗句,教学中要学生就“春花秋月”展开联想:昔日的一国之君,今日的阶下之囚;昔日花月春风名花美酒佳人,何等风光,今日曲终人散,囚禁异国他乡,何等落魄。这些景象即为“象外之象”,要真正挖掘其内涵,还需要读者的历史积淀去呼应。在一些用典诗句中,这个特点体现更明显,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知其出处,意思就明白了:作者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降,早已没有起用他的念头了,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有的诗词,含义隐晦,难以一下子把握,这就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揭示出这些空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这样运用的妙处。
三要填补诗歌形象塑造的“空白”。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如形象浅露而不含蓄,就会成为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优秀的诗歌塑造的形象有时意味含蓄隽永,总是留有形象的“空白”,会驰骋人们的想象,吸引人们在此描绘各自不同的美妙图画,涂上千差万别的绚丽色彩。有时存在着不确定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形象的多义性,这也是一种空白。学生由于性格、经历、出身等不同,对这些形象的理解也就各异,这是学生联想与想象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如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它的理解从古以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点。“想象就是创造力”,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 2 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这种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4、扩展延伸,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阅读一首,扩展延伸若干首,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可以发展迁移能力,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大量的比较阅读中,由此及彼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关键是确定好延伸的方向和比较的对象。
第一,向同类题材的其他诗歌扩展延伸,在比较中领会诗风诗情。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同一题材也往往风格有别,情趣各异。老教材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都描写了歌女的孤独凄凉、情感哀愁的生活,两者抒发的情感相似;细细体味,其不同点更多,特别是风格迥乎不同;不同的作者更是如此。同是以梅为题材,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就迥然不同。如果对照着鉴赏,学生收获更大。第二,向诗人的其他诗歌扩展延伸,在比较中理解诗人诗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反映了他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如果把《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他几首对照着教学,领会便能更深刻。如再延伸学习《咏荆轲》《读山海经》,还能发现陶渊明也曾具有积极进取的个性,可见,对诗歌进行多方面的扩展延伸,也可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局限。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读诗还可以举出很多方法,教师就是通过这些方法去点燃学生的灵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易感的心弦去咀嚼、体验文本,从而获取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情感地表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 要求,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然而,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如何改革高中作文教学,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这种现象, 下面我简要谈谈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和体会。
1. 消除心理障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导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以下是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欢迎借阅!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