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第1篇: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第2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篇1
(一)用作副词
1.用法: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2.用法: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用法: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 用法: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 用法: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法: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用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篇2
古文中乃作为动词的用法
表判断,是。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古文中乃作为代词的用法
你(的);你们(的)。
《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这;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古文中乃作为连词的用法
于是;就。
《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古文中乃作为副词的用法
竟然;却。
《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才。
《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
仅仅;只。
《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又。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甚至。
《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以千数。”
第3篇: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苏轼《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第4篇: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李密《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