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共有多少篇作品
第1篇:诗经共有多少篇作品
诗经共有多少篇作品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列为儒家“六经”之一。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共有多少篇作品,欢迎阅读!
诗经共有多少篇作品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盛到败的全貌。周代朝廷有“采风”制度,即派专人到民间各地搜集民谣。这些集中起来的民谣和统治阶层在祭礼、庆典、宴会或其他仪式上演唱的歌曲,据说共有3000多首,后来经过孔子的系统整理和编订,保留305多篇。
《诗经》按音乐性质分作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各地的土风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均为朝廷的正声雅乐,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半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均为贵族作品。
《诗经》本来就是一部乐辞,三百零五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史记·孔子世家》:“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因此,一部乐辞按照乐曲分类是合乎常理的。
《诗经》中的作品分类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真实地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统治者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生产面貌、礼仪风俗习惯,等等。一般来说,按题材和内容划分,《诗经》中的作品主要可以分为这样5类:
1、悲愤痛苦的奴隶之歌。这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揭露两个阶级的尖锐对立,表现了被剥削者的痛苦呻吟和愤怒抗议,以及要求摆脱剥削的强烈愿望。如《硕鼠》等。
2、悲愁忧伤的役夫之歌。这些诗篇揭露繁重兵役、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现征人思妇的思乡盼归之情,如《君子于役》等。
3、热烈欢快、缠绵悱恻的情歌。《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作,多方面地反映了男女恋爱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心理:有的写相爱的欢乐与幽会的兴奋,有的写深沉的思念之情和相思之苦,如《蒹葭》等;有的写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有的写情侣之间的矛盾和别扭,有的写快乐幸福的婚姻生活,有的写爱情受家长干涉的压抑和对家长的不满情绪等。
4、悲戚的弃妇诗。周代社会已经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男子有“出妻”的权利,因此女子即使结婚,有的也难免被休弃的命运。《诗经》中的一些女性创作的作品,如以叙事为主的《卫风·氓》、《邶风·谷风》,以抒情为主的《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就是当时弃妇的悲戚之声。
5、爱国主义之歌。《诗经》中的作品虽然揭露了繁重兵役的罪恶,但战士们却是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当敌人来犯的时候,他们就会奋勇战斗,为保卫祖国、保卫家园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拓展内容:诗经·闵予小子 诗经翻译及鉴赏
《闵予小子》是嗣王(即成王)朝于庙(《毛诗序》)之诗。嗣王朝庙,通常是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鉴于成王的特殊境遇,这篇告庙之辞应有特殊的设计。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注释
⑴闵:通悯,怜悯,郑笺说是悼伤之言。予小子:成王自称。
⑵不造:不善,指遭凶丧。
⑶嬛(qióng)嬛:同茕茕,孤独无依靠。疚:忧伤。
⑷於(wū)乎:同呜呼,表感叹。皇考:指武王。
⑸克:能。
⑹皇祖:指文王。
⑺陟降:升降。止:语气词。
⑻皇王:兼指文王、武王。
⑼序:绪,事业。
译文
可怜我这三尺童,
新遭父丧真悲痛,
孤独无援忧忡忡。
感叹先父真伟大,
终生尽孝有高风。
念我先祖兴大业,
任贤黜佞国运隆。
我今年幼已即位,
日夜勤政求成功。
先王灵前发誓言,
继承遗志铭心胸。
鉴赏
成王继位之时,年龄幼小,可以说,除了高贵的身份之外,他在政治上是一无所有。幼小的成王不可能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为之辅政的周公对此则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尽管《闵予小子》看似成王以第一人称而作的自述,其实真正的作者应是辅政的周公。
《闵予小子》是嗣王(即成王)朝于庙(《毛诗序》)之诗。嗣王朝庙,通常是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鉴于成王的特殊境遇,这篇告庙之辞应有特殊的设计。
开头三句,将成王的艰难处境如实叙述,和盘托出,并强调其嬛嬛在疚,无依无靠。国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这样年幼的嗣王则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辅佐。强调成王的孤独无援,于示弱示困示艰难之中,隐含了驱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蕴,这一点在下面即逐步显示出来。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业绩辉煌卓著,诗中却一字不提,只说他永世克孝。为人子当尽孝;为人臣则当尽忠,其理一致,为什么不直陈其言呢?盖因在危难、困窘之际寻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当时周王室群臣均为武王旧臣,点出武王克尽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语,当重在陟,因为成王嗣位时在朝的文王旧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贤能之士,他们在文王去世之后,辅佐武王成就了灭商的伟业,此时又该辅佐成王来继业守成了。
周公是经历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记·鲁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长期与他共事,上述对文王、武王赞颂之语,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寻常的号召与约束力量,穆王时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正可见周公的威严。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鲁后曾训戒伯禽要尊贤,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贱,当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为高贵。成王为文王之孙,武王之子,血统至尊,这也几乎就是他继位时全部的政治资本,周公对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对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对成王也俯首听命。因此继序一语出现于《闵予小子》的末句,绝非偶然,它强调成王继承的是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而思不忘对成王固然是必须兑现的誓言,对于文王、武王的旧臣,则是理所当然应尽的天职。
《闵予小子》隐含着对文王、武王旧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则、堪称楷模的。他并没有忘记对儿子伯禽的教育与指导,用今天的话说是公私兼顾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辅佐成王,他的主要政治业绩也在于此。这方面,《诗经》、《尚书》中的许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记录,孔子也一再表示对他的尊崇与景仰。周公与成王虽然一为臣一为君,一为辅相一为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时政事,却往往先要了解周公。《六经》皆史,读此篇亦可窥周初政事之一斑
第2篇: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家都知道,那么诗经共有多少篇?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诗经共有多少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诗经选集
《关雎》
(男子慕恋女子,想和她结成伴侣的恋歌。《关雎》开头的“关雎和鸣”之景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祝贺婚姻的幸福,请注意比兴的作用。《桃夭》开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方面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同时运用了比兴手法,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也可以说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蒹葭》
(蒹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赏析:
本诗选自《王风》,写的是一个王室后裔面对旧都废墟的哀思。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昨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兽散去。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黍离之悲,即亡国之痛)
第3篇: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共有多少篇(共6篇)由网友 “高述”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诗经共有多少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