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刍议教育论文
第1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刍议教育论文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之想说,做自己之愿做。对在自学中提出幼稚问题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格外慎重,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才敢于去探究、去体验,不怕出现错误、闹笑话。例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学生自主探究后,请同学们自由提问,有一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问:“这里的秦王是谁?”此问一出,学生哄堂大笑: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这时候我因势利导,称赞这位同学的细心,并倡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的语文成绩出现了快速上升,这也使我认识到了欣赏的妙用,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敢于自学,敢于发问,敢于解答,为自主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创设氛围,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蕴含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建立一个宽容的课堂气氛,尽可能使教材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我在教读《有的人》这首诗歌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境。
首先是我满怀感情的配乐配画范读,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而后学生自己诵读感受,老师恰当地使用音乐;最后播放专家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再感受,并让学生合上课本,尝试背诵;然后再请一位男生和女生配乐朗诵。就这样三番五次,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品味赏析,毫无枯燥乏味之感,效果极佳。
三、指导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学情,备学法;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理解要学法示范,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以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指导学法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自学语文的方法,那么他们的自学探究学习才会有基础。
如我在执教《绝唱》这篇课文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一学生指出文章的比喻运用得特别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比喻句,加以朗诵感悟,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接下来不要把重点放在讲解通感的定义和与一般比喻的区别上,而是在略作介绍后,继续引导学生从本文和其它学过的文章中找出运用通感的句子,并让他们加以揣摩分析。下课前播放滕格尔的《天堂》,让学生运用比喻或通感的修辞手法说几句话谈谈感受,果然很多学生都能熟练运用,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要强得多。
搞好自主性学习研究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改形式的必然要求,也是走进语文新课程的主要途径。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学海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相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新时期教育这块沃土上,精心培育“自主性学习”这颗幼苗,让它长成参天大树,为新课改这片茂密的森林增添一片绿意。
第2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刍议教育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刍议教育论文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之想说,做自己之愿做。对在自学中提出幼稚问题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格外慎重,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才敢于去探究、去体验,不怕出现错误、闹笑话。例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学生自主探究后,请同学们自由提问,有一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问:“这里的秦王是谁?”此问一出,学生哄堂大笑: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这时候我因势利导,称赞这位同学的'细心,并倡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的语文成绩出现了快速上升,这也使我认识到了欣赏的妙用,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敢于自学,敢于发问,敢于解答,为自主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创设氛围,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蕴含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建立一个宽容的课堂气氛,尽可能使教材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我在教读《有的人》这首诗歌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境。
首先是我满怀感情的配乐配画范读,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而后学生自己诵读感受,老师恰当地使用音乐;最后播放专家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再感受,并让学生合上课本,尝试背诵;然后再请一位男生和女生配乐朗诵。就这样三番五次,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品味赏析,毫无枯燥乏味之感,效果极佳。
三、指导学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学情,备学法;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理解要学法示范,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以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指导学法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自学语文的方法,那么他们的自学探究学习才会有基础。
如我在执教《绝唱》这篇课文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一学生指出文章的比喻运用得特别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比喻句,加以朗诵感悟,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接下来不要把重点放在讲解通感的定义和与一般比喻的区别上,而是在略作介绍后,继续引导学生从本文和其它学过的文章中找出运用通感的句子,并让他们加以揣摩分析。下课前播放滕格尔的《天堂》,让学生运用比喻或通感的修辞手法说几句话谈谈感受,果然很多学生都能熟练运用,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要强得多。
搞好自主性学习研究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改形式的必然要求,也是走进语文新课程的主要途径。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学海无涯”,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相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新时期教育这块沃土上,精心培育“自主性学习”这颗幼苗,让它长成参天大树,为新课改这片茂密的森林增添一片绿意。
第3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课程标准》也提出“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为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提出在普通中学要倡导实施“研究性学习”。我省于2009年正式进入教改试验区,高一学生开始使用新的人教版教材。新的教材带来了新的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多地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因此,英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统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人教版新教材(NSEFC)采用的多是以语篇为
第4篇: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改的创新策略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初中语文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在初中语文教改的过程中,要探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找准教改的切入口,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教改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要擅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语文课上的简单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初中语文课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理念、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措施等方面对初中语文课进行教学改革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探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找准教改切入口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找准教改切入口。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迫于升学压力,只知道应试,而不顾学生的感受,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乐学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方法为“满堂灌”,教师成为语文课的主宰者,将应试
第5篇: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改的创新策略论文
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改的创新策略论文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初中语文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在初中语文教改的过程中,要探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找准教改的切入口,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教改创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要擅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语文课上的简单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初中语文课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理念、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措施等方面对初中语文课进行教学改革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探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找准教改切入口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找准教改切入口。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迫于升学压力,只知道应试,而不顾学生的感受,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乐学性;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方法为
第6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语文论文[材料]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语文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