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第1篇: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区别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区别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区别,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实词:
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文言文介绍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第2篇:高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高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高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最近,为了上好文言文单元,我特意在重温《现代汉语》一书时,做了一些笔记,现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1.英语里的时态,在汉语中用动词和虚词表示。
2.“是”的特殊现象:一般来说,“是”为表判断的动词,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副词。它在动词、形容词前应该重读,表示“的确、确实”的意思,不能省。
例如:他是走了。今天是很冷。
3.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例如:可以学校,应该衣服,错。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分标准:
(1)先用副词“不”鉴定出名词和非名词:不能加“不”的是名词,例如“不书本”,“书本”为名词。
(2)再用能不能带宾语鉴定出动词:多数动词能带宾语,例如“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在这里是动词。
(3)然后用能不能加“很”鉴定出形容词:大部分动词(心理动词和能愿动词除外)不可以加“很”,例如“很宣传”。
(4)不能加“很”,又不能带宾语的,可用副词“没有”鉴定:能受“没有”修饰的是动词,否则是形容词,例如“没有羡慕”、“没有雪白”,“羡慕”是动词,“雪白”是形容词。
(5)形容词和名词有时不好区分,但是,名词可以加“有”,如“有欲望”,形容词前不能加“有”。
5.部分副词有多样词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没”既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例如:他没(有)书。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存在时是副词,例如:他没来。脸没红。
(2)“白、怪、净、老”等词,有同音词现象,但不是兼类,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表示性质:白布、怪事、净水、老人;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表示方式、程度、范围或时间等:白跑一趟、怪好看的、身上净是泥巴、老没见他。
6.区分作为状语的形容词和副词:凡是能做谓语、谓语中心,又能做定语的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
A、同志们[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一致”能做状语,这是形容词。我们可以这样举例论证:“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或者,“大家表示一致的意见。”)
B、对别人的意见不能[一概]否定。(“一概”是副词。)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区分“突然”(形容词)和“忽然”(副词)
7.表示时间的副词和名词的区别:相似点是都可以做状语,但副词不能做主语、宾语、定语,而时间名词可以。这样可以区分“刚刚”(副词)和“刚才”(时间名词),顺带提下,“最近”也是时间名词。
5
第3篇: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导语:实词和虚词在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中非常的频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文言文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第4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扩展资料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
第5篇: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知识点1 文言实词
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古今异义
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复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
